银行理财十年发展脉络:从0到12万亿 “非标”资金池崛起
银行 理财整十年。
2004年2月、9月,首只 银行 外币、人民币理财产品分别诞生,采用的正是预期收益率形式。
为何是先推外币理财,又为何采用了预期收益率形式?还有,首款人民币理财产品还可以进行最高70%比例的质押融资,然而,理财质押融资、交易转让等二级市场直到今天,也没有发展。
2004-2005年,银行理财的创新主要是围绕衍生品交易、资产 证券 化等。直到2006年3月,首只“非标”(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才诞生,而且是一只理财产品对应一个融资项目,单独管理,正是2013年发布的“8号文”中要求的“一一对应”、“三单独”原则。
2008年,首只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就以回归代客理财本质为口号诞生,可是多年来,预期收益率形式都是银行理财的绝对主导。
事实上,直到2010年,期限错配、资金池等模式才真正兴起,而初衷只是因为理财规模逐渐扩大存在操作难题,理财只投资一个“非标”存在集中度风险,所以要集约化运作。
可是,后来却因此被质疑为影子银行,饱受争议。
2014年,交行、光大的资管部门纷纷宣布的理财事业部制探索,又将如何打破“刚性兑付”?5月24日,光大资管部总经理张旭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详解了理财事业部制模式。
截至2014年2月,银行理财余额达12.2万亿元,正好十年。
首只理财选用预期收益型
2004年被称为“银行理财元年”。时年2月,光大推出国内银行第一只外币结构性理财产品——阳光理财A计划,正式拉开了 商业银行 理财业务的大幕;9月,光大又推出国内银行第一次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
首先,为何是光大首推理财产品?
从宏观上看,2004年,中国 金融 市场正处于一系列深刻变化的前夜。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下限、贷款利率上限等,利率市场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同时,中行、建行开始股份制改造试点,借用外汇储备补充资本金。
“银行理财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股份行想要逆袭的产物。”张旭阳介绍,历史经验表明,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股份行处于弱势,国有大行网点多人员多,城商行扎根地方甚至享有地方财政支持,“上下夹击”必然倒逼创新,加上股份行拥有城商行相对专业精干的人才队伍,使得创新往往更易发生在股份行。
从 光大银行 内部来看,1999年,光大收购中国投资银行后,面临资本充足率不高等问题,开始探索创新业务。 光大银行 副行长刘珺在“阳光理财十周年业务推介会”上也介绍说:“03、04年的时候,利率较低,波动性较大,正是适合理财发展的环境。由于利率低,需求方有强烈的愿望获得更高回报,需求旺盛;在供给方,当时的光大银行资本金受到约束,展业受到限制,必须通过创新来打开新的通道,形成特色化的竞争优势”。
张旭阳介绍,时任光大行领导是从外管局调任过来的,保证了和监管部门的充分沟通,再到时任部门总经理刘珺也是外汇交易员出身。
而这些人的经历,也为首只理财是外币型、主要投资外汇衍生品埋下了伏笔。
其次,为何是先外币理财,后人民币理财?
银行理财的雏形最早源于2000年初, 中国银行 为拥有大量外汇的对公大客户做结构化存款。也就是把存款的无风险固定收益,与投资可提前终止的债券、汇率期权等浮动收益进行收益互换,使其获得高于普通存款的收益率。
从2003年开始,工行、建行、农行、光大也纷纷跟进,向对公客户推外币结构化存款产品。
“阳光理财A计划,只不过是把大额的外币结构化存款,向拥有小额外汇的普通 零售 客户推广。理财从大企业专属,进入寻常百姓家。”张旭阳称。
阳光理财A计划的销售很好,于是,光大开始探索人民币理财产品。
再次,为何中国的首只银行理财产品采用预期收益率形式,而非净值型呢?
“货币基金是先募集资金,再投资,净值随市场波动。那我们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先购买债券,主要是无风险的国债、 金融 债、央行票据等,以这个债券池所能提供的收益为后备,再去发行一个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相当于债券型的资产 证券 化,这样就没有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了。于是,监管层就容许我们这么做了,这是当初选择预期收益率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张旭阳如是称。
“当时,央行票据的发行成本在3%以上,而一年期存款只有2.5%左右,有套利空间,但是普通投资者直接进入不了银行间市场。”张旭阳解释,就像现在余额宝帮助 个人投资者 通过货币市场基金投资银行同业存款、协议存款一样的道理。
2004年10月开始,股份行、国有大行纷纷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上述套利空间慢慢消失。同时,央行从2005年开始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下调了存款准备金利率,使得央行票据的收益从3.3%以上,下降至2005年年中的2%以下。
摆在正蓬勃兴起的银行理财面前有两条路。
第一种是期限错配,即投资标的是一年期央票,但是理财产品期限仅半年,甚至一个月。
某国有大行资管部副总经理表示,这使得银行承担了市场风险,需要到期滚动发行。如果资金面突然紧张,后续资金跟不上来,就得向银行自营资金借钱。期限错配由此产生,进而引发理财资金、自营资金混同,以及后来资金池模式逐渐出现,加之预期收益率形式使得风险并未完全过授给投资者,也为刚性兑付埋下了伏笔。
特别是在资金面紧张时,期限错配愈加严重,理财资金与自营资金混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另一种是选择新的投资渠道。
2004年-2005年,银行理财都是通过衍生品交易、资产证券化等创新。而对投向的进一步创新摸索,2006年3月,首只银信合作的“非标”诞生。
与此同时,监管文件相继推出,2005年9月,银监会颁布《 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成为银行理财法规的基础,也正式确立了银行理财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