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自称中国亚马逊:失去角逐资格 出路只剩被收购?
虽以“中国亚马逊”自居,但当当网似乎离它模仿的对象越来越远,这家曾经的电子商务领域标志性企业,如今已失去了继续角逐的资格。
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似乎规模越大的电商越难赚到钱,围绕于此的争论从未休止。
截至目前,存活最久的中国电商企业当当网于3月7日发布财务报告,2012年净营收为51.94亿元,同比增长44%,亏损则达4.44亿元,同比又有扩大之势。尽管有投资机构从中看到了积极因素,并给予“增持”评级,但当当网的股价仍在下降通道中,总市值从上市之初最高的26亿美元一路跌到目前的3亿美元左右。
而对比当当网一直号称模仿的美国榜样——亚马逊,双方境遇简直冰火两重天。虽然亚马逊在2012年转盈为亏(3,900万美元),第四季度的业绩也没能达到外界预期,但资本市场仍然看好其前景,股价走势相当坚挺,总市值近1,250亿美元,处于历史新高。
两家公司的境遇为何如此迥然不同?
实际上,无论对于什么样的企业,获得盈利的途径无非是开源节流,零售业尤其如此。既要格外关注毛利率的状况,也要合理控制其他成本的支出。否则,稍不注意,利润就很容易被吞噬。
亚马逊2012年的净营收为610亿美元,同比增长30%,毛利率则从2011年的22.4%提升至24.8%。在这种良好的经营态势下,公司从2011的盈利6.31亿美元转为微亏,的确事出有因——在研发和市场营销方面一共投入了近140亿美元。市场之所以并没有对转盈为亏作出负面反应,就是认可了亚马逊的这种积极投入,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更为有利。
创立于1995年的亚马逊可谓是全球电商企业的鼻祖,初期也经历了无数质疑,尤其是在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灭的2000年,股价一度下跌超过80%。直到成立8年后,亚马逊才第一次实现盈利。不过,这家最早只是在网上卖书的公司从没有把自己仅仅看作“网上书店”,而是要做真正的电子商务。
在难熬的亏损时光里,亚马逊建立起了一流的it基础设施和供应链系统,这对于之后降低运营成本都极为关键,尤其是在业务规模越做越大的情况下,更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在创始人贝索斯的带领下,亚马逊始终引领行业前进潮流。从卖书开始不断扩展品类,而后又将平台向第三方商户开放,接着向企业用户推出了云服务(这甚至比google更早),又将电子阅读终端kindle摆在了消费者面前(这甚至比苹果更早)。这一切都建立在一流的it基础设施和供应链系统之上,这些投资,成为亚马逊大发展的推进器。
如今,亚马逊的重心则在电子出版物上。
之前,亚马逊的电子书销量完全要靠kindle,而随着平板电脑市场的快速升温,公司又开发出针对ipad和其他android系统平板电脑的kindle应用,使其电子书的市场空间大大扩展。电子书销量的增长也帮助亚马逊改善了其他数字媒体业务,其电影、电视节目和数字音乐的销售同样增速很快,这意味着亚马逊不仅在侵蚀在线电影提供商netflix的业务,也在抢夺苹果itunes的市场份额。
再反观此岸的模仿者。当当网成立于1999年,一开始,创始人李国庆、俞渝夫妇就以“中国亚马逊”为目标,公开地全面模仿。但是,这家曾经以“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自居的公司,熬过了成立更早的8848与亿国等电子商务先驱,却被一个个后来者们超越。
当当网专注于卖书之初,着力点在于大而全,很快便被2000年成立的卓越网打了一闷棍,后者以精选品种为突破口,在当时的市场上着实烧起了一把大火,抢了风头。之后在2004年当当网曾试水百货品类,但最终因多方面条件限制停止了这次扩张,而后来以3c产品切入、变成百货店的京东商城正是在这一年成立。此后几年,当当网都在向百货扩张这件事情上犹疑不决。
2009年〜2010年,是当当网罕见的盈利时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压缩了市场推广费用。而这两年正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期,京东商城的销售额就在这一年超过了当当网。2010年12月10日当当网上市之日,作风强悍的京东商城又突袭对手的业务腹地,发动图书价格战。
京东商城 相关融资事件 相关新闻 进入企业库 |
您可能还喜欢:
- 13-03-15当当网再掀价格战:份额节节下滑 被指残局自救
- 13-03-15当当网卖假减肥药被判10倍赔偿 当当对是否上诉未明确
- 13-03-14消费者起诉当当网出售返修手机:当当败诉被判赔48万
- 13-03-12当当网“血拼”2013:亏损不是问题 由“店庆费”看实力
- 13-03-09当当网ceo李国庆回应7季度连亏:同行亏损更严重
- 13-03-08当当网百货业务占比首超图书 股价大幅下跌难言成功
- 13-03-07当当网ceo李国庆:偷税漏税线下不比线上少
- 13-03-06乐购聘用facebook欧洲高管推在线娱乐商店 抗击亚马逊
- 13-02-22苏宁揭云商面纱:三国格局隐现布局沃尔玛+亚马逊
- 13-02-20亚马逊工程师幸福生活:驾着游艇在夏威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