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投资人王刚&朱啸虎:谈半小时敲定投资,以及为什么成功的偏偏是它?
流传了好些日子的 滴滴 UBER中国合并案,今天终于得到证实, 滴滴 将收购UBER中国在中国大陆运营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同时两家公司将交叉持股。对于这一结果,一时间朋友圈热闹非凡,大家纷纷转发相关新闻并附自己的感叹“终于在一起了”,“一言不合,就合并”,“总算不用再纠结用谁家的打车软件了”.....。
投投想借助陪伴滴滴发展过程中很关键的两位投资人 王刚 先生与 朱啸虎 先生,整理他们过往叙述滴滴成长的文章,通过采访的形式重新梳理,呈现他们相伴滴滴这一路走来的心得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通过这两位优秀的投资人,你或许能发现滴滴是如何实现从0到1,又是如何从1到100的奥秘。
1.
您是如何想到投资滴滴的?
@ 王刚 :
程维和我在 阿里巴巴 B2B、 支付宝 商户事业部期间一起共事多年。2012年我们先后离开阿里,准备创业。最开始我们很天真,曾想一起做一个集团公司。
因操作难度太大、融资也不顺利,我就转变了思路,决定支持每个我曾经带过的兄弟做CEO,因为他们能力并不互补,我们可以赌更多商业机会。
我出钱和他们一起想点子和打磨商业模式,一起面对所有困难和未来,从第一天开始我就退居第二 合伙人 的位置,做N+1的1。
滴滴属于我们孵化的第一个项目,做一个打车软件的想法也是我和程维一起碰撞并决定的。
原因有三,在中国打车难,这是大众主流的刚性需求;国外有类似的模式,英国打车应用Hailo刚刚拿到了融资,方向貌似可行,但不能完全拷贝;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手机定位距离的属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最终决定创业后我出资七十万,程维出资十万,他从杭州回到北京,在2012年5月开始创业。我们都没有创业经验,仅仅做出了一个演示和勉强上线的产品, 我和他就一起去融资,要融500万美金。
主流VC都找遍了,但都没有结果。这不能怪投资人没眼光,主要是我们融资经验不足,要的价格跟公司阶段不匹配。
之后,尽管程维绞尽脑汁压缩成本,还是花完了我们当时的出资。我记得他给我打过一个电话,请求资金上的帮助,我的回应也很坚定:“这是我们孵化的第一个项目,宁可后面不投其他公司,也会扛下去。”后来我就又借了公司几十万。
直到几个月后,此前我们并不认识的 金沙江创投 合伙人 朱啸虎 通过微信找上门来,一拍即合,几乎答应了我们所有条件,滴滴这才完成A轮融资。
@朱啸虎:
我们在出行领域关注了很长时间。早在2010年时,我们对本地出行就非常看好。
一开始在易到第一轮的时候我们就关注了,然后他们A轮想要投资,甚至也签了投资协议,但尽职调查后没有投资。
一个原因是,那时司机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很低,易到为了拓展司机群体,想给司机赠送手机,但是这样做,拓展成本很高,效率比较低。让我们担忧另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那个时候感觉做打车软件的时间点还不到,所以最后没有投资。
后来我们又接触了 摇摇招车 团队。当时,摇摇团队已经在北京有不少用户,但接触下来发现,团队太弱,互联网思维也不对。比如,在当时用 摇摇招车 必须先注册,还要充值,完全不是互联网思维,所以感觉这个团队从长远看也不行。同期,在杭州,陈伟星(原 快的打车 CEO)也在孵化一个项目,便是后来 快的打车 。
2012年11月,我看到滴滴打车,就在微博上约程维聊一聊,见了他聊了半个小时发现,程维团队确实想得很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团队的士气包括过去的BD和地推经验正好匹配这个业务,所以谈了半个小时就基本定下来了,程维提的条件我们完全答应了。
后来我才得知,见我之前,他已经见了至少20家VC,但没有一家给他投资。 我见了他半个小时就决定投他,他以为我是骗子 。
当天我去见完程维,回到 国贸 ,走 在路上 的时候,楼下走过来三个白领,其中一个人很兴奋地对他的同事说我昨天用滴滴打到车了。这更让我觉得,打车软件是个高频刚需应用, 而且具有高度病毒传播特性,一定要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