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市场恶性竞争泛滥,财务模型长期难盈利是最大问题
“无人货架正在变成一门土匪生意。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蓝海变红海,圈内盛行强盗法则。为了争夺线下点位,竞争手段一再恶劣,以至于跌破法律底线,无奇不有。
4月25日,小e微店的市场品牌官苗女士向 铅笔道 记者抗诉,自己公司的无人货架被竞品 每日优鲜 BD冒名“偷走”,连带货架上的零食也未放过,并已掌握证据是公司行为。目前,每日优鲜的相关人员已被警方带走协助调查。
事后,每日优鲜很快回应:搬走货架是客户授意,只是代为保管。
此类事件由来已久,折射行业竞争之惨烈。自去年年底以来,无人货架屡次掀起风波(猩便利撤站、裁员等),另加上其本不完美的商业模型,让资本环境无处不感到凉凉。
而今凉风又起,凉风远未结束。
“李鬼”强拆货柜 涉案人员进警局
苗女士描述,在天津一家名为“森强”(化名)的公司里,每日优鲜员工假扮成小e微店的人员,将其无人零售柜拆走。事后,同事直接追踪至每日优鲜位于天津的办公室,发现了“作案现场”。
苗女士向铅笔道记者发来一段视频。视频中,办公楼层空空如也,楼道拐角处躺着小e微店被拆卸的无人零售柜。镜头进入办公区,写字桌上多处摆放着标有每日优鲜logo的袋子。
苗女士解释道,视频中正是每日优鲜位于天津的办公室,办公室空无一人,是因为全被带到警察局录口供。
此 类 事件已不是第一次出 现 。 “我们已经遇到好几起类似事件。”年初在上海,还第一次直接撞见现场。
“那时,我们的工作人员上去补货,碰到有人在拆我们的架子、抽我们的东西。对方以为我们是公司员工,便说‘我们是小e微店的,不干了’,说完正准备撤走,就被我们的工作人员抓住。”
苗女士表示,初次发生这种恶意竞争时,小e微店的处理方式比较 温和 ,并未将涉事人员送到警局,主要原因是当时没有对方上层授意的相关证据。
小e微店货架
类似事件在上海发生过不只一次,小e微店CEO向铅笔道记者举了另一个例子。“我们服务的一家上市公司亲眼目睹有人拆(小e微店)货架。他不解,便打电话给我们市场人员问询原因。我们立即回应没有派人去。于是,他们拍下了照片,经查发现是一友商冒充。后来,听说又把它装回去了。”
但他补充道,并未亲眼见证此事,只是听同事谈及过,没有得到完全证实。
苗女士向记者总结了几种恶劣的点位竞争方式:1、假扮成小e微店人员;2、伪装成物业人员,告诉公司他们要清场,借此拆掉货柜;3、直接告知公司,每日优鲜和小e微店已经合并,以后放他们的东西就行了。苗女士补充道:“行政的人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看到物业的人员穿得西装革履的,就让做了。”
每日优鲜回应:一桩乌龙事件
对于天津无人货柜事件,每日优鲜相关负责人刘先生(化名)回应,这是一个乌龙事件:森强公司也是每日优鲜的客户,迁出货柜也是森强授意执行。
他称,森 强 公司 员工抱怨小 e 微店 经 常没 补货 ,便 转 而意向与每日 优鲜 合作。 但在他们联系小e微店之后,迟迟没有得到回应。“他们希望把货架搬走,但自己的库房已经没有空间,于是希望我们帮忙保存。”
但刘先生解释道,每日优鲜只是代为保管,货架(含零食)先存放在自己办公楼,待小e微店的人过来会再还回去。问题的关键在于,此事双方都未告知小e微店,由于后者事先并不知情,所以产生了“误会”。“因为搬出货柜时,电梯录像与办公楼登记到的都是每日优鲜的人。”
刘先生当面向铅笔道记者展示了一份写字楼“大件物品迁出函”,但值得注意的是,签署方为森强与写字楼物业,并非森强与每日优鲜。内容显示,森强公司与物业在相关事件签订协议,如迁出冰箱、拆卸货架等,并获得客服部、保安部盖章确认,签字时间为4月24日。
事件多有蹊 跷 ,迁出函的指向性也与每日 优鲜说 法有出入。比如, 既然协议签署双方是森强与物业,为何执行拆卸货架的会是每日优鲜?即便是森强公司口头授意,作为竞品,每日优鲜为何又会答应这个不合时宜的请求?
每日优鲜只回应道 “ 手上既然能 获 得 这 个函件, 说 明已 经获 得森 强 公司的同意,所以是授 权 搬走 货 架。 ”
刘先生透露,在警察的调解下,小e微店与每日优鲜在森强公司已经和解,警方并未立案。但每日优鲜的“和解”说法,也并未得到小e微店的认可。苗女士透露,手中已握有足够的官方证明,但细节还在整理中,暂时保留态度。小e微店的创始人也回应称,具体情况还在了解中。
截止发稿前,小e微店方面已经不提供具体回复,只抛出一句:“会真相大白的。”
一鱼多吃+行贿 恶性竞争由来已久
无人货架的恶劣竞争盛行已久。但上述事件,还是让业内人士有些大开眼界。
一位无人货柜创始人告诉铅笔道记者: “ 这种事情 在行 业 内已 经 不是什么新 闻 了。 ” 他表示为了竞争点位,BD这群人什么手段都可能尝试。
让他意外的是,当前这个时机点有些不太必要。 “去年大家争抢市场的时候,确实会有一些业务人员做这种事情,不过现在竞争已经没有那样激烈,很多玩家都已经退场,应该没有必要吧。”在他看来,这些很可能是个人行为,上头肯定不知道。
一位长期关注无人货架的基金创始人大佐表示,之前虽已听闻恶性竞争,但对本文所述现象还是闻所未闻。 他 还 向 铅 笔道 记 者 补 充了另外两个 现 象: 1 、一 鱼 多吃; 2 、行 贿 。
对于“一鱼多吃”现象,大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 有一帮人像候 鸟 似的,他 们 两个月 换 一个地方,来来回回地 挣钱 。 ”
据他观察,无人货柜的市场销售大部分是前几年团购地推的从业者,收入主要依靠底薪+点位提成。 他 们业绩压 力大,底薪 3000~4000 元,每个点位提成 100~300 元。 在北京这种一线城市,每个BD平均每月开拓12~13个点位,优秀的达20个以上,最差的也有7~8个。
因此,有些人常常会在前一个公司开拓完点位就离 职 , 进 入同行 业 的另一家公司,再开拓同 样 的点位。 “其实还是那批旧点位。”为了在同一资源上得到双倍酬劳,销售会建议前台让两个货柜并行放置,或者把之前那个无人货柜清理掉。“有帮人大概1~2个月就会换一家公司。”
另一种常 见 的情况 则 是 贿赂 前台和行政人 员 。 点位公司采用哪种无人货柜一般取决于前台(大公司为HRD)。因此,销售人员常用的手段便是给前台小妹买零食或电影票,诸如此类多数由销售个人掏腰包。
也有 “ 公司 ” 行 贿 案例。 “有的销售花2000元向某公司行政人员行贿,获许后,他们将前一家公司的货柜撤走,并换上自己的货架。这种行为便是公司承认的,资金也是来自于公司。”
大佐表示,无人零售柜 恶 意 竞 争 现 象之所以 层 出不 穷 ,是因 为销 售行 业 的 KPI 导向制度。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能够在短期内达到KPI导向的员工就录用,那些“候鸟”闻风而来,以资源优势挤掉了普通销售。然而,这群“候鸟”带来的点位并不属于公司,他们走后,同时带走了公司的点位资源。如此恶性循环。
大佐的 说 法,也得到了一位无人零售 BD 人 员 的 认 同。 后者称,BD这么做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公司KPI太高难以达到要求。
终极命题 财务模型难以盈利
BD的生存现状,折射了整个行业的艰难。 无人 货 架的 终 极命 题 ,或 许 在于 财务 模型 长 期 难 以盈利。
大佐曾深度调研过3家行业头部无人零售公司,且看过其财报分析及产品后台,对行业的财务模型做过研究—— 现状并不乐观。
“如果不考虑水果鲜食,只考虑包装性的标准化食品,他们的日营业额在30~90元之间,月营业1000~2000。同时,他们的初始投资(成本)为200元,货值约800元。BD成本方面,一个货架平均成本在北京上海约为1000元,在南京等二线城市约600元。”
综上,一个货架的回本周期较长 :若按单个货架成本2000元,年营业额18000(1500*12个月),收回成本时长达1.1年。另一方面,其规模效益也较小:若要实现全年营收1亿元,至少得铺设5.5万个货架,人力物力运作难度大。
基于种种原因, 资 本圈 对无人货架的话题也是谈之色变。
“去年年底,媒体对行业进行了一系列负面报道,如猩便利裁员等,给投资机构造成不好的心理影响。现在他们已经不看这条赛道了,阿里、京东这些大头也不看了。只有卖零食的那几家上市公司还在看,也就是想看产业形态有没有比他们线下效率更高。”
据铅笔道DATA数据统计,过去12个月中,各季度无人货架新获融资的公司数量呈下滑趋势,环比下降率最高约75%。而过去半年,新成立公司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仅有1家。
相信很快,无人货架领域不会再有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