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抢!线下的天价房,线上的内容 流量红利还能走多远?
北京的天价房,是线下流量越来越贵的体现。
都是流量经济。线下的流量红利越来越被固化在房地产里。
线上的流量,其实也越来越固化在BAT里。流量成本与日俱增。
移动互联网,技术瓜分流量的格局已定,BAT几乎已全线布局。未来的移动端流量大战,是一场内容消费大战,抢内容会比抢房子还疯。
▶ 技术瓜分流量的时代结束了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 马化腾 所总结的:内容+连接。
中国互联网的发端是从内容开始的,形态是门户。然而内容门户的入口效应很快被功能性入口替代:搜索、电商和社交,它们都是工具。
当年QQ想100万卖给大门户新浪,新浪嫌贵。理由: “QQ太简单,一个月就可以做出来。”
现在:腾讯市值两万亿港币,能买下60个新浪。
因为工具的高频、刚需、强粘性,这些原来的小独角兽攻城略地,成为中国互联网事实上的基础设施平台。
这时候,连接力远远大于内容力。只要创造出一个强势应用,就能撬动世界。
比如信息本来是传统媒体生产的,但被门户劫去了;门户沾沾自喜的时候,流量又被百度劫去了;而百度只是帮你找信息的工具,既不生产也不罗列信息。
连接力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资本和巨头最大的投入都在连接而非内容上。
也就是做工具型、渠道型应用,搭平台,做入口,流量经济、平台生态,成为所有人追逐的模式。
然而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的是极少数。360算是个异数。
线上连接固化之后,其垄断生态比线下更为明显。因为主要的工具性入口卡位,都已完成。BAT不但有技术,还有钱。同样的事情,你砸钱砸不过它。
这时候还为了连接而连接,漫无边际地铺陈,为了获得用户不计成本,恶性竞争,最终的结果就像基建过剩,路铺好了、楼盖好了,却没有有效的内容或服务填充进去。原来预想中的需求可能并不存在。
滴滴和摩拜算近两年成功的案例,产品本身有扩散力。但一方面要舍得砸钱,另一方面仍面临变现问题。
技术瓜分流量时代的结束,不代表技术本身的失能,而是技术和资本的结合已很稳固。没有十亿级的资金,很难砸出一个通用型平台。还要依托巨头既有的流量支持。
▶于是,开始抢内容了
当大量需求被证伪之后,人们发现,内容、阅读、浏览,是永不会消失的需求。
大多数项目,已经开始内容获取流量。如微博、知乎,甚至陌陌、快手,包括 罗振宇 的“得到”。
就连巨头,也在争抢内容。苹果正在大肆布局内容生态,从apple news到音乐、影视。
华尔街日报说: 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进军原创影视市场对于好莱坞而言可能意味着变革时刻到来,也标志着苹果战略的一个重大转折,因此该公司正开始变得更像一家媒体公司,而不仅仅是其他公司媒体内容的分销商。
BAT在不计成本地买入或创建内容资产。漩涡里的乐视,也不忘对外宣称:要创建乐视财讯。
从2016年起,各大内容平台对自媒体大肆拉拢。因为他们是未来不可复制的优质内容源。
移动端的浏览器、搜索工具,开始嵌入越来越多的兴趣化内容,争抢内容消费的流量。
QQ浏览器已覆盖资讯、视频、阅读、游戏、微信热文等全域内容。其中热门游戏、小说书架、微信热文,都是在浏览器内切合应用场景而腾讯天生丽质的资源。
阿里则在参股微博之后,开始借助UC浏览器为布局内容流量的突破口。
而手机百度跟百度新闻、浏览器之间在内容层面也正在加紧打通。
简单说:只有工具,没有内容,混不了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
▶那么问题来了,内容分发到底是谁的强项?
早期,百度是最有条件做的,因为是天然的信息处理商,算法出身。然而忙着挣快钱,直到 今日头条 广告额过百亿,才想起来:我特么也是做内容分发的,不是医院的电线杆。
百度曾经是桌面端第一信息入口,然而移动端变天了,不是搜索为王,而是沟通为王。交流带动信息,交流带动一切。 支付宝 都感受到了微信的威胁。
微信已是事实上的浏览器。订阅号就是个兴趣型阅读器,朋友圈就是个圈层阅读器。这不是微信的主业,但是用户浏览量最大、最高频。
移动端最有价值的信息已经从关键词切换到关键行为,信息搜索成为次级入口,因为人们比以前更懒,希望直接被带进兴趣所在、圈子相关、互动性强的信息。
也就是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
社交,是移动端最高频、最刚需的行为。
这一点,谁也不用跟腾讯争。看图说话:
微信和QQ的用户数和活跃渗透率碾压其他所有。一个附带产品QQ空间都可以排名前四。
这是移动端最好的支点:可以发力所有方向。
在信息流和内容消费上,腾讯越来越展现出当仁不让的特色。
除了微信和QQ两大神器,
腾讯新闻行业第一
腾讯视频行业第一
腾讯游戏行业第一
腾讯门户行业第一
QQ浏览器: 移动端第一
用户规模增速前十:5个是腾讯家的,1个是腾讯投的(美团)(来源:QUEST MOBILE)
直达用户兴趣的内容,才是有效内容流量。而QQ账号是打通的,腾讯本身的门户、桌面浏览器、微信、QQ的社交数据,游戏数据,腾讯视频,对QQ浏览器把握用户需求是强大的支撑。
年轻人喜欢什么,QQ太了解了。这个基础之上,加个性化推送的千人千面。QQ浏览器迅速抢夺了90后和00后的市场。
对内容消费来说,浏览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移动端浏览器正在转型“超级APP”
桌面时代,浏览器是通用入口,几乎所有的信息和功能都是在这里交互。想买东西,在浏览器里打开淘宝,想找信息,在浏览器里打开百度,想看剧,在浏览器里打开视频。
浏览器是桌面时代的底层入口。
然而移动端时代,每个入口都是独立的。底层入口不是浏览器而是 操作 系统。
当微信成为事实浏览器的时候,浏览器已经找不着北。因为没有一个强粘性功能让自己恢复以往荣光。
目前移动端浏览器绝对的领先位置属于QQ和UC。
UC浏览器从早期先发优势,到后期优势渐弱,仍然被阿里看重,作为移动端内容流量的主要突破口,可见移动端浏览器的价值。
腾讯用两大神器给浏览器生态掘墓,它自己的浏览器也最先转型。
QQ浏览器抢占行业第一,一方面是依托腾讯的强大渠道,另一方面,它提前做出了摆脱浏览器本身定义的转型:不再让用户把它当成浏览器,而是一个内容云的生态。
它的大胆尝试是:年轻化、年轻化、年轻化!
因为年轻群体对习惯依赖没有包袱,他们只在乎哪里有自己要看的东西。哪里有,他们就会去哪里。
目前在90后群体中,QQ浏览器渗透率为30.9%,人均使用时长为388分钟,在浏览器中排名第一。
除了在腾讯生态内部打通用户兴趣和聚合最多资源之外,在“内容+服务”的衔接上,腾讯也最早做了储备。
H5技术的开发,类似微信小 程序 的超级APP设想,最先实现的未必就是微信,浏览器也有一拼。
手机QQ浏览器为应用开发者以及内容提供商开放了基于HTML5的轻应用平台,可以快速接入和创建自己的手机应用。成为用户探索新内容和内容创作者探索表达新方式的双向互动平台。
基于H5,这里不但可以成为内容阅读、浏览入口,也是应用下载、娱乐、视频、生活入口。
这其实已经是个以内容为入口的“超级APP”,至少是雏形。
手机端的搜索、阅读、应用、娱乐等功能在日益重叠。而APP又太重,能承载“超级APP”的,就是浏览器和微信了。
其实微信浏览器就是QQ浏览器和微信两个产品线团队联合开发的。技术同出一脉,就看用户愿意从哪里进去。
微信把用户抓进了阅读氛围,但没把用户抓进“小程序”。
现在的内容消费市场:微信最高频,QQ浏览器最年轻。
腾讯又给自己设了一个“内部竞争上岗”的局:爱谁谁,只要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