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阿里市值超越四大行,金融业这次真要变天了
8月18日, 腾讯 、阿里市值双双超过“宇宙第一大行” 工商银行 ;9月5日, 腾讯 市值超越 中国移动 ,突破2万亿港元。成为中国、亚洲最大市值公司。
互联网巨头在资本面上已经战胜传统行业的所有巨头。
在社交上,中移动早已被腾讯取代;在电商上,阿里早已碾压实体商业。下一个要被革命的,是传统金融业。
①
腾讯总收入不及工行净利润的一半
宇宙第一大行也想逆袭互联网,但是你听过么
腾讯2015年的总收入(1029亿元),还不及 工商银行 净利润(2777亿元)的一半,市值却超越后者。
资本在用脚投票:互联网巨头手中的用户、数据、交易、渠道话语权,虽然还没全部变现,但已被认定为有巨大变现价值的资产。
互联网将是比线下更为垄断的生态,巨头的平台化,已经相当于国家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商业、消费、社交、金融,甚至行政管理……都将在线上进行。
也就是说,腾讯虽然还没挣到工商银行那么多的钱,但他的用户手里有钱,他的用户通过它的通道花钱,它的数据值钱,它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在继续升级,直到将人们的所有生活搬到线上。
钱,不是问题;未来的有效资产才是关键。
②
中国金融业的信用中介正在换档
就像中移动在过去十年里从大学毕业生眼中的金饭碗,变成普通碗。银行业也迎来了这一刻。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上半年减员2.5万人。
农行董事长周慕冰在8月26日的中期业绩会上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优质企业已经不贷款了,主要发行债券,或者通过股市融资。而好企业的存款也越来越少。”
实际上需要贷款的企业有一大堆,数据在谁手里?互联网巨头手里。中国金融业的信用中介已经换档。
银行业手中空有亿万账户和存贷数据,但没有能力完成进一步的信用和风险辨识能力的升级。
中国社会最欠缺的信用体系,将通过线上来完成。届时银行业手头的资产,是没有价值的。
阿里腾讯的互联网金融,一出生就冲着信用通道的搭建,而不只是单纯的渠道商。在获得海量用户和交易数据的基础上,他们有对数据集纳、处理和转化的能力。
未来的金融业,与传统银行的揽储大战完全不同,届时真正掌控话语权的不是量的堆积,而是端口、通道、数据和服务。
传统银行业虽为国之重器,too big too fail。但是不能为中国经济换档转型提供支撑,一样会沦为被去产能、去杠杆的产能过剩行业。
③
传统银行业的辨识力停留在政府、土地和资本信用
所以P2P来了
中国传统银行业的贷款,8成以上都流向了国企、地方融资平台和地产、基建,包括按揭住房贷款。
因为银行业的辨识能力基本停留在三大块: 政府信用(国企、地方融资平台)、土地信用(地产、按揭贷)和资本信用(上市公司)。
呵呵我去,这么明摆着的信用背书,要你银行家作甚?
最需要贷款的中小民企、实体产业,最得不到银行业的输血。因为银行业对实体经济信用没有辨识能力,纯靠土地、股权抵押和政府信用背书。
这是懒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既然传统监管体系没法建立有效的信用和风险定价体系,那么就交给民间,交给互联网。
P2P应运而生,野蛮生长。 去年P2P行业的交易额达到1.2万亿元(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今年预计超越2万亿,贷款余额将过万亿。
相比银行业的逾百万亿贷款余额,不过百分之一的份额。但是至少让中小民企不被渴死,有点盼头。
这几乎是监管层故意的手笔。不监管,让你跑,看你长成什么样。激活了民间金融,引起的争议也不小。无监管,就有灰度。劣币兴旺,良币不彰。
④
网贷新规,几乎是为互联网巨头量身定做
前段时间银监会等部门接连出台银行存管意见和借款限额规定。
首先是好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监管就有合法身份。
其次,这两个规定,怎么看怎么像是给阿里和腾讯哥俩量身定做的。
银行存管,是把网贷的命根子放在银行手里,还不能跟第三方支付联合存管。银行毕竟是银监会的亲儿子。阿里有网商银行,腾讯有微众银行。
借款限额:个人在单一平台借款不超20万,企业在单一平台借款不超100万。
好巧→阿里的网商银行给企业单笔借款上限就是100万;微众银行给个人借款上限暂定20万。
网商银行:企业限额100万
微粒贷:个贷20万限额
网贷新规最利好的,是互联网巨头,不是传统银行,也不是纯P2P平台。
首先要明白:大部分网贷平台不是互联网金融,能线上吸金,不能线上放贷。一部分P2P平台好不容易摸到一条路,做有抵押、信用背书的“大单模式”,被监管层飞来一刀: 泥奏凯~
恰恰小额分散的模式不属于小平台,只能是阿里、腾讯、京东这些已有庞大线上交易、支付客户群的互联网巨头。首先解决了前端的获客问题,其次部分解决了中后端的信用问题。可以做到比银行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全的数据。
只有他们能做到小额、分散、广泛、可识别。网商银行已经放贷6000亿,微众银行也放出去大几百亿。
从现实能力也好,监管导向也好,未来金融业增量空间的天下,大约就是他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