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 | 巴铁1号,立体交通是骗子还是惠民工程?
传闻已久的巴铁1号终于开始了试验,这一消息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按照媒体公开的说法,巴铁1号是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全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中巴士。巴铁1号试验车为一节车厢,车长22米,宽7.8米,高4.8米,额定载客数为300人。
其实,这个车的争议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支持方在看到假想图以后就说这是人类交通史上的革命,而怀疑方则提出车辆使用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指出这种车的实用性有限,而工程方面完全需要全新探索,是上项目骗钱的。
而如今,这辆车不仅从设计图纸变成了样车,还准备试验了,这种立体交通究竟靠谱不靠谱,这是改变人类交通的创举还是骗经费的异想天开呢?
一、空中巴士的来头
空中巴士的创意来自于宋有洲,他毫不讳言自己是小学学历的民间科学家。他搞的东西类似于中国在80年代提倡的小发明。把现在的东西变一下,解决实用中的问题来满足人们需求。
他搞的气体礼宾花用压缩空气替代鞭炮的火药,他还搞过停车和警用防暴网的发明。
这个立体快巴是2010年在北京科博会上火起来的,其创意令各方侧目。而这个项目真正变得尽人皆知是2010年《时代》周刊年度50大“最佳发明”里面将其与世博英国馆、苹果iPad同列榜上。
当然,创意只是创意,从创意到样品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样品到可以商用的产品又需要大量的金钱与时间,而最终上路还需要政府的规划与支持。
宋有洲做点小生意,远没有这个能力。此时 今创集团 出手了。
今创集团 前身为江苏剑湖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轨道交通车辆装备研发、生产为主,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
主要产品有高速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和普通列车内饰装备,是中国中车的长期供应商,并先后与庞巴迪、阿尔斯通等公司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家公司上次出名是因为被牵连进张曙光的案子,但是这家公司的技术实力远不是民科小公司能比的,它有丰富的轨道交通车辆制造经验,有强大的技术实力。
它看上了宋有洲的创意,用几年时间把图纸上假想图变成了试验车,这就是巴铁1号。
二、是异想天开,还是确实有用?
其实,2010年假想图一出来,各种吐槽就不断。在空中巴士底下的车怎么拐弯?这么高的巴士,怎么过信号灯?
其实,这里有一个误解,就是空中巴士的巴士两个字,让人认为这个东西是解决城市市内交通的。
把这个东西放进北京四环或者上海内环,当然是作死的节奏,稍有智商的人就会吐槽。
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个东西的优势。按照设想,这个东西是可以与城市公路并行的,不耽误公路行车,不需要新铺设轨道,不需要拆迁,不需要钻地,只要在公路两侧稍作改造即可,专用轨道的造价只有地铁的五分之一。
可以改造公路,但是要求宽阔的空间,尽量减少路口,不要拐弯,你能想到什么呢?对了,高速公路。
如果高速公路一路的桥梁承重没有问题,那么只要在现行高速公路两侧改造,这个东西就可以跑了。
普通快速路,一级路,二级路也都可以改造。
那么这个东西相比汽车的收益在哪里呢?
在于电力驱动和大容量,一个车厢数百人,由于它的道路与空间都是独占的,间隔完全可以达到地铁的水平,几分钟一趟。快速完成一路上的大人流运输。而且它不会堵车。
运量能比地铁,而对基础设施改造要求低,现有郊区高速(市区高速空中有各种障碍物)都可以利用。这种东西最适合的地方就是从市区边缘到卫星城。
所谓空中巴士替代的不是巴士,而是城际的轻轨。
现在很多二线城市在扩张,但是还没有修从主城到卫星城的轻轨或者地铁,而从主城到卫星城公路是现成的。
如果这个空中巴士成熟,那么地铁、轻轨、空中巴士三者之中,空中巴士成本是最低的。
轻轨要占地,要拆迁,现在你用二线城市,一线城市的郊区土地,拆迁是天价,而空中巴士用公路就行了。
地铁要挖地,空中巴士直接在地面铺设轨道,也便宜多了。
所以这个东西确实有用,但不是替代公交或者市内地铁的,而是完成卫星城与主城之间的大容量客流。
基本的场景是,用户在卫星城到达站点,一路空中巴士快速到主城边缘,然后换乘主城内地铁去上班。
因为空中巴士可以沿路设置大量站点,所以一路都会成为市中心1小时,2小时经济圈。公路时代是 高峰 是要堵车的,平时开车1小时,堵车3小时也到不了,油费来回一天就得100多元,根本成不了经济圈,而修这个空中巴士就可以。
三、实用还有多远
在人类历史上,汽车已经发展了100多年,汽车基本成熟,逐步解决各种问题,变成可靠的工具也花了几十年。
火车历史更久远,火车成熟到今天的高铁也花了100多年。
这个空中巴士的技术是基于轨道交通的,但是它太高了,几乎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而它又在公路两边铺设轨道,如何维护?如何应付地质灾害?道路宽度变化怎么办?如何应对各种交通事故和意外?如何保证信号系统的有效性?火车可是没有红绿灯,没有路口,没有汽车事故把路口塞住半个小时过不去的情况。
交界口是用红绿灯,还是修高速公路的立交桥?很多问题都会出现。
而且,就车本身来说,现在也仅仅是造了一部不知道能不能稳定跑下来的样车,空调都是外挂的普通家用空调,要通过各种可靠性测试,改进的能正常跑,没有几年时间是不行的。
所以,这个车要成熟的跑下来,达到量产的要求,至少需要几年,而建设一个试验段,在真实路况下去跑,发现各种问题,一一去解决至少也要几年。
我们至少要10年以后,才有可能看到这种空中巴士投入使用,这还是一路顺利,设想被工程验证可行的情况下。
如果其中某个环节出来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项目就没有期限了。也许15年,20年,也许更久。
理想很美好,但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
美国人看重创意,给了它很高的评价,反正《时代》周刊又不去造车。中国人重实际,把它造成样车,并且准备走下去。
对于创意者,对于自己掏钱造车的集团和企业,我们应该多给一点支持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