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房网莫天全:成功融资五次,处理投资人关系,我的4点体会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第一次融资

我曾经在道琼斯Teleres工作,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我也因此与房地产结缘。一开始,我在Teleres做信息分析员,对美国房地产市场指数进行专业评估,以此预测房地产市场走势,1996年我开始担任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秘书长。

1998年,互联网大潮袭来,我觉得这是房地产行业的一个好机会。于是我便于1999年正式创立了搜房,致力于用「房地产+互联网+资讯」模式来打造一个权威的信息平台。

成立之初,我们缺人更缺钱。首先,在那个年代,互联网创业成本远比现在高得多,网络基础设施性能落后,费用却相当昂贵,互联网人才奇缺。其次,市场对「互联网+房地产」的业务组合有些陌生,网站的数据库、信息和报告并不怎么受市场欢迎,因此在苛刻的生存环境下,搜房每天都需要资金输血。

我觉得自己应该先找一笔天使投资。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我约了IDG资本合伙人周全、林栋梁一起吃了顿饭。酒过三巡,我掏出一张便签纸,开始给周、林二人描绘搜房网的架构和商业计划。也许是因为搜房的概念确实诱人,之后IDG投资了100万美元,占搜房20%的股份。

搜房创立第二年,全球互联网泡沫开始破裂。当时搜房迟迟未有产出,就像遭遇霜冻的幼苗,奄奄一息,这时工资发放非常紧张,我也很害怕员工的斗志就此消亡。好在IDG主动给我们提供了无息的过桥贷款,钱虽不多,但是却让我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我不知道IDG对其他项目公司怎么样,但对于我,他们的支持让我十分感动,不管我做什么,他们都相信我做的是对的,而且IDG在我们发展战略和融资中也都给了不少战略性的意见。

   第二次融资

房地产行业地域性很强,所以我们这种以房产信息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注定要向各地城市扩张布局,以便在同行之前抢占一些蓝海城市,占领制高点。于是,我计划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大城市进行一轮扩张,但是IDG先前投入的100万美元只能让我们启动北京城的业务,所以再次融资势在必行。

起初,我把关联产业的上市公司作为首选融资对象,因为上市公司通常都急需好的项目来做大业绩。于是,我便拿着搜房的发展规划图,走访了许多上市公司,但我并没有拿到一分钱。

当时我想:拿着地图讲故事,描述尚未实现的远景,这种手段既然不容易得到投资,那如果地图标注的都是既成事实,搜房已经是个全国布局的房地产网站,再去找投资机构应该就没什么太大难处了。

于是我便飞赴各地,用「三个月内资金到账」的承诺试图收购一些知名的房地产网站,三个月之后如果资金不能到账,网站仍归对方,我就做出赔偿。这对收购对象来讲,只要自己想卖,那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于是国内几家较大的地产网站都到了搜房的名下,搜房成了「理所当然」的行业第一。

而且后来,IDG也建议我去寻找一些专业的投资机构。因为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产业资本会更加小心谨慎,而专业的投资机构却乐于在退潮的时候寻找最漂亮的贝壳。我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于是便把目标转向了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知名投资机构。

此时,我将公司「现成」的规模与实力分别展示,再加上对搜房的全国远景描述,投行的胃口顿时被我吊了起来……一个月之后,高盛注资500万美金,收购了搜房30%的股份。

于是,我们随即启动了第一轮扩张,北京、上海、深圳、重庆、香港、天津等地的分公司相继成立,网站已经具备了大型地产门户的雏形。高盛的投资让搜房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并且在一线大城市当中站稳了脚跟。

我觉得高盛对搜房的最大意义不是「雪中送炭」,而是把搜房带进了投行的圈子。此后,各大投资机构都开始注意到了搜房,这也为我们后面的融资提供了诸多便利。


1 2 3 4 5 下一页 阅读全文

随意打赏

搜房网北京搜房莫天全搜房天全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