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格局下的第四极突围:电商的自营式逆袭为着力点
近年来,BAT(百度、 阿里巴巴 、 腾讯 )三大巨头触角不断延伸,并购脚步不断加快,留给颠覆者和追赶者们的空间正在日益狭窄。无论是细分市场的领先者,还是新出现的成长之星,都面临着一个选择:是在寡头的夹缝中寻找生存机会,还是挑选站队归属其一。就在互联网的寡头结构几乎已经形成,地缘空间越来越狭小的时候,谁能率先脱颖而出,演化成独当一面的竞争体,已然成为互联网世界的下一重要议题。
互联网的发展还远远未到仅能在现有互联网范畴内、依靠零和博弈来竞争的阶段,在狭义的互联网领域之外,尚有极为广阔的空间,足以生长出可与BAT同等量级的网络巨头。21X Lab就此推出2014互联网格局报告,以京东借势中国主流商业形态互联网化浪潮、构筑自身独特基因为案例,探索新的互联网成长体如何借力现势,独辟蹊径,为其崛起路径划出可见的发展前景及充足的发展空间。
传说中的BAT三足鼎立格局
作为中国互联网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三大巨头,BAT各自有其牢不可破的“基本盘”市场,在该市场中占据不可撼动的领先地位。百度控制内容、阿里主宰交易、 腾讯 把持社交,而内容、交易(消费)、社交是互联网最重要的三项功能。
在保住传统优势领域的同时,三个巨头近年来不断跨界、渗透、博弈,使得“三国演义”的故事不仅停留在隔行相望的实力匹敌,更演化成了扩张与竞争的势力对峙。三家企业凭借架构调整、业务梳理、战略布局,同时发力于入口、平台、生态,在各自地缘板块的营造中频繁碰撞,围绕社交、地图、旅游、移动互联网、金融等各类细分领域展开激烈竞争。随着BAT全方位的攻防博弈,往彼此领域的跨界渗透,三者间泾渭分明的格局正被打破,三个互联网帝国的边界日渐模糊。
BAT在各纵深领域的不断扩张与布局,使得中国互联网竞争格局受到深远影响,BAT寡头时代已然形成,等待着充满变数及可能性的互联网世界涌现出新星,上演第四极的突围。
着力点:电商的自营式逆袭
自2012年 阿里巴巴 旗下天猫和淘宝年度交易额突破万亿元,电子商务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规模市场已成定论,接下来可资讨论的话题是:哪种电商模式更具发展潜力,电商产业究竟能够孕育几个改变互联网与亿万网民生活方式的变革者。
在平台电商、自营电商以及垂直电商三种国内主流电商模式当中,由于阿里巴巴旗下淘宝与天猫商城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得综合自营电商一度被认为日渐不合时宜。2012年底,曾经与淘宝“平起平坐”的自营为主的综合电商当当商城,在连续亏损7个季度,总亏损达6.69亿元之后,以旗舰店的形式入驻天猫商城,此举更让自营电商模式本身是否还具有竞争力成为一时话题。
然而,京东的崛起令业界意识到,自营电商并非已近末路。京东模式被概括为“正品+物流+IT系统”模式,摆脱此前与平台电商同场、同规则竞技的思路桎梏,成立仅11年的京东成功实现弯道超车,推动自营电商再度成为可与平台电商分庭抗礼的主流电商模式之一。同为自营B2C,京东与其他电商企业在前台看并没有太大差异,然而真正的角力点在于“网外”,凭借对物流等“后端环节”的重金投入,极大地提升物流配送效率,京东全面刷新的从下单到签收之间的完整网购体验,使得消费者对网购的时效与便捷性期待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准。
经过近期的密集并购,国内全品类电商只剩下四家,即天猫、京东、苏宁、亚马逊中国。其中天猫、京东牢固占据第一阵营;苏宁易购、亚马逊中国、 唯品会 、一号店位于第二阵营; 当当网 、 国美 在线、凡客诚品位于第三阵营。电商行业“两超多强”的格局基本确立,也是继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社交等领域之后,新的双寡头格局市场。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B2C网上零售交易份额排名中,京东以19.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仅次于天猫的 57.6%。两家电商一共占据近8成市场。而在自营B2C市场中,京东以超过五成的份额一路领先,优势明显,位居第二名的苏宁易购市场份额为10.6%,短期内尚难撼动京东的市场地位。
突破口:中国式电商暗结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从C2C向B2C迁移、日益成熟的网购群体的消费升级、移动电商的快速崛起、三四级城市电商的萌芽、以及传统产业第二波互联网化趋势的出现,这些外部因素为京东集团的崛起提供了恰逢其时的发展时机。
京东的崛起并不仅仅源于中国电商整体增长的推动,其模式与中国网购消费者心理与购物习惯改变之间的吻合,才是其获得显著高于同侪的成长速度之关键。严格而言,中国电商行业并未像欧美市场一样在发展初期经历真正的C2C阶段,所谓的C2C不如说是阿里巴巴一手缔造的以C2C名义实施的小B2C——淘宝模式,这一模式在迅速推动中国网购市场爆发的同时,也在快速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若干被掩盖的中国独有的电商暗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