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打车创始人陈伟星:我们为什么做赔钱生意
编者按:7月1日,北京市交通委出台新规定,要求打车 软件 必须与”96106“平台合作,除了在 软件 冠名要加上96106之外,未经许可不许加入广告,不 允许加价行为。该规定暂未实施,引发众媒体哗然。政府对于市场的这场“调控”被市场视作是又一次的“圈地发证”运动,打车APP的前景也一时变得晦暗不 明。当服务遭遇“政策”时,谁将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心?继深圳,上海“严控”之后,北京的这场圈地秀是否将演化为一场闹剧?
作者:快的打车APP创始人陈伟星
不久前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视察“快的打车”,一直纳闷我们做打车APP到底靠怎么赚钱。
我告诉他,3年内,我们不考虑赚钱,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为平民百姓和小生意者提供超乎想象的便利,在用户享受到基础服务的前提下,我们才去考虑如何通过增量的服务赚钱。这就是创新和技术革命需要付出的代价——痛苦的赔钱煎熬。
书记回去市委开会,继续纳闷询问相关部门,到底陈伟星怎么赚钱?
这篇为福布斯中文撰写的专栏文章,一并和大家解释。
打车APP为什么烧钱?
和任何创新型的产品一样,一个产品需要经过设计、研发、市场培育、增值服务设计然后再进入盈利阶段。打车APP的特殊性在于:作为人手一个的产品,要改变最普通的人群出行和接客习惯,教育时间成本非常之高。为了加快这个习惯的养成,同时加上竞争,使得我们在市场培育阶段的费用急剧上升。
“快的打车”每个月的支出接近300万,员工薪资福利、司机补贴和各种市场费用各占三分之一。其中线下推广的员工额外支出、司机补贴和市场费用都是在培育期的特殊费用。而由于线下推广的特殊性,这个产业的发展是个长线竞争,因此,谁能熬到最后,才是最后的胜出者。
打车APP在江湖中的三股势力。
互联网 是免费时代,只要有竞争存在,通过基础的服务向用户收费是天方夜谭。打车APP市场有三股势力,他们有着各自的算盘,但大部分都会在不久的将来悄悄地死去。
第一股势力,各种与相关政府部门有“关系”的投机客。
这些人的习惯通过“关系”进行政府项目营销,获得政府的高额订单,同时到处阅读陈旧的媒体 咨询 ,哪个行业热他就和政府合作哪个行业,甚至通过游说他们在政府的哥们,通过申请财政支持项目、办证准入、政策垄断、钓鱼执法、喝茶威胁等传统手段,获得优势资源切入这个行业。
我们曾在杭州碰到过这样的竞争对手,另一家打车软件在深圳也碰到过钓鱼执法,背后都有着一个“血统更正”的公司。很可惜,这些公司基本都是地头蛇,只能获得单地区优势,没有规模就不可能等到未来产生增值服务的赚钱阶段。
简单算一笔账,即使在本地的打车APP公司,如果要做好产品和运营,至少需要30到40人规模的团队,包括薪酬福利办公费用和杂项支持,一年没法少于400万的费用,这还不包括推广乘客的费用。这个钱谁来出?又能支持多久?难道继续使用财政补贴?
第二股势力,各大出租车公司。
由于战略的考虑,出租车公司会担忧未来打车APP作为用户来源,会对其生态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每一个大出租车公司的信息中心都会把打车APP作为一个战略工程。同样,即使在内部推广司机的成本低廉,如果要做好这项服务,仍然免不了基本的人员费用。
对于出租车公司而言,司机能够开心的工作和做打车APP同样重要,而作为传统的出租车公司,严重缺少 互联网 基因。如何做精做细打车APP和如何推广,将成为出租车公司自有APP的瓶颈。并且由于同业竞争,无法最终起规模效应。最终大家能发现,打车APP只是个员工福利,而与APP公司合作,等于是免费的员工福利外包。
因此,出租车公司的APP也许会长期存在,但未来与全国性的打车APP合作将是主流。出租车公司的打车APP的生命周期,会和公司养的这个高成本团队的耐心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