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终盘点:O2O抢钱大战悲喜交加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滴滴快的是2015年2月份宣布合并的,在此之前的2014年,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外加一个易到用车,已在市场上拼杀得不可开交了。双方合并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实在拼不起了,资金消耗太大,失血严重。这次合并本来应该是给越来越热的市场敲了记警钟,但没想到却成了O2O大战的一个加速器,现在想起来实在令人感慨。

O2O市场的定义其实到现在也没弄太清楚,其实O2O是个比较大的概念,而市场上在资本推动下的拼杀则仅限于消费市场领域,这只是O2O很小的一部分,不过倒也是一些资本和创业者唯一能插脚的领域。

2月份滴滴快的的合并,在一些人眼里是警钟,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是机会。打车是O2O里面的高频服务,既然这两家烧了那么多年前,已证明这个市场还是有存在逻辑的,那咱们就杀进去吧,打车这么高频的服务没了,那就抢次高频,中频甚至低频服务,谁抢先圈到用户谁合适,或许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巨头把持的高频交易是O2O主战场

滴滴快的的合并,直接为次高频的生活服务类O2O加了把火,如餐饮外卖、娱乐、电影票等。美团在上半年的业绩是470亿元销售额,看上去全年过千亿是没有问题的。虽然这里面约有三分之二来自于传统的团购业务,但在团购之外的外卖、订餐、电影票等业务发展迅猛。随着电影市场的升温,总票房不断突破历史新高,美团甚至还把猫眼电影分拆出去独立运作,号称占有了80%以上的在线订票份额。2015年如果消费者能用点心的话,看电影不会超过20元,大部分时候仅需10元即可欣赏大片。

在餐饮外卖方面的投入,更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外卖方面至少有三四家较强的竞争者,如美团、点评、百度外卖、饿了么等。竞争最残酷时,一份20元的外卖补贴10元钱是常事,花个10块钱就能吃到两菜一汤外加饮料水果也并不稀奇。有人说美团每个月要贴进去5个亿,数字不一定准确,但各家都为了争抢市场份额而下了血本倒是真的,这似乎也是之后美团与点评牵手联姻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从衣食住行的角度来看,服装已经被天猫京东这些电商平台垄断了,没什么可争的,但在食住行这三块的争夺,2015年是最激烈的一年,也是争出结果的一年。滴滴快的,Uber外加易到和神州,已在日常出行领域建立起基础,打得不可开交。虽然滴滴快的在年初合并后有望降低成本,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需要大笔投入以抵御Uber的竞争,而Uber在2015年的崛起,成为制约滴滴快的的一道绳索,对消费者来说也算是功德一件。

这两家是怎么补贴的呢?大致是全天对司机进行1.2到2.0倍的费用补贴,即用户打车花100元,司机可实际领到120元到200元,多出来的钱就是他们补贴的。但司机果然是逐利性最强的一个群体,在补贴政策下,往往是早10点到下午16点之前,以及晚11点之后到早7点之前不好打车,因为这些都是低额补贴时段。

虽然滴滴快的和uber会从车费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但每名司机日常跑够一定单量后还会有现金奖励,一个月中每天都跑够一定单量,还有额外现金奖励,这基本就相当于过去工厂里的全勤奖。在这种补贴力度下,我粗略测算过,天天出门就坐滴滴出行或uber的话,将比自己开车节省30%到40%的成本。

除竞争激烈的日常出行市场之外,旅游、酒店和飞机票等O2O市场也激烈非凡。2014年是休闲度假游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一年,途牛同程等玩家打得不可开交,之后途牛加入京东,同程于2015年被万达拿下,这才硝烟落定。但2015年各大OTA的争夺很快就到达了白热化,这里面的主要争夺者是携程去哪儿,外加美团。

携程的传统优势在酒店住宿方面,而去哪儿则是靠机票起家的,双方都想向对方的领域渗透,但除了激烈的价格战之外别无他法,结果就是携程出现亏损,去哪儿则出现更大的亏损。携程在拿下艺龙之后消灭了一个对手,加强了在酒店方面的实力,去哪儿想要在酒店方面赶超携程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这中间还插了个地面能力较强的美团,再拼下去实在不是办法,于是携程与去哪儿最终合并,携程投入百度怀抱,时间是在10月末。

两者合并之后,OTA领域的争夺战立刻偃旗息鼓,虽然大家都不愿意承认,但每一起合并案之后最先显现出来的效应就是财务上的止血。之后携程与去哪儿都各自浮现很多问题,但相比过度失血来说,那些问题算什么呀。

1 2 3 下一页 阅读全文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