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大战ofo:30家资本、不确定的人性和为之拼杀的年轻人
火药味从凌晨一点开始,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
两辆大卡车一前一后停在了地铁站口,两拨人立刻行动。双方的武器,是卡车里满满当当的自行车。
身穿统一黑色卫衣的工作人员,麻利地推着一辆辆明黄色的ofo自行车往下卸。
摩拜的卡车紧随其后,反而占据了离地铁口最近的有利位置。“就卸这吧,快快快!”一位摩拜员工喊着。
两种颜色的单车,迅速被码成两个阵营,几十米的距离内,双方员工偶尔冷眼对视几秒,但没互相说过一句话。
这次抢滩登陆,发生在10月11日的北京上地地铁站。
此前一天,原本只在校园运营的ofo宣布进入城市,在北京部分地区试运营。这种举动被认为是在向摩拜示威——两个月前, 摩拜单车 进入北京街头。
网约车的风波尚未平息,共享单车就强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机动车统治的北京,交通拥堵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槽点,过去几年引入的公共自行车,也没有盘活地铁和公交都无法搞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很多人看到了这块蛋糕,两个月内,超过 30 家投资方加入了共享单车的市场,投入总计超过数亿美元。
他们争夺的,是一个有着千万级别订单量,数十亿规模营收的短途出行市场。
摩拜和ofo就像角斗场上的两个大块头,较量才刚刚开始。
挑衅
ofo在试运营的第一天就来了下马威,摩拜立刻显现新的战略——不再向上地地铁站一带投放车辆。
摩拜员工 张鹏 程(化名)有点不屑:“看着吧,随后一段时间会在那里看到敌人的尸首。”
他所指的尸首,是长期闲置、无人使用的报废僵尸车——上地地铁站是市政公租车的重点投放点。市场有限,竞争激烈。
“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张鹏 程说。几天后,ofo的传单出现在了摩拜的办公桌上。 张鹏 程说,这也是同事特意拿回来的。“商业模式是可以复制的,无非就是细节上大家做得有所不同。如果我们再推出产品,能不能结合两个优点,优化我们的产品。”
摩拜的北京办公室外,一辆ofo的小黄车在一片橙色的 摩拜单车 中格外突出。 张鹏 程承认,这是同事骑回来研究的,“知己知彼”。
抢车位大战开始后,北京街头开始出现两种无桩自行车:橙色的摩拜单车和ofo的小黄车。
北京798园区里的摩拜单车与ofo自行车 图/杨璐
摩拜单车没有链条、设计感十足,但重达25公斤,而小黄车更像是普通自行车,更轻便。
两种自行车的使用方法也有差别。摩拜单车配备GPS,可以在手机app上查看单车的位置,扫码解锁;而ofo在app上则只显示附近的车辆数量,用户需要自己找到单车,然后输入车牌号获取密码。
橙与黄的第一次交锋,是在北京大学。
8月中旬,摩拜的CEO 王晓峰 在微博上连续发布多条摩拜进入北大的消息,还晒出了请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仰麟试骑摩拜单车的照片。
创始人胡玮炜解释,一开始主打城市市场的摩拜并不想进校园,但很多需求主动找上门。北京大学等学校想做无机动车校园,希望跟摩拜合作。
这简直是在挑衅——北大,正是ofo起家的大本营。
从去年9月起,ofo的单车就开始在北大投入运营。最初,他们也在校外试运营了一段时间。一位ofo的员工在接受采访时称,他们在校外市场吃了不少苦头。“至于是什么苦就不说了,他们(摩拜)自己趟一遍就知道了。”
但因为团队缺钱、缺人、缺经验,还是选择了在需求更密集的校园里先行探索。
没想到摩拜直接从外部打进ofo的老巢,使得后者内部引起不小的震动。ofo前员工马少伟(化名)回忆,高层觉得被打脸了。
中层却悄悄讨论起对手的策略,“先造势,宣传出去,很高明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