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风卷残云般到来,“制造”如果不能转向“智造”就注定被淘汰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017年7月28日,由 清科集团 、投资界主办,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佛山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洽谈会"如期举行,众多顶级投资机构汇聚一堂,多角度剖析佛山股权投资行业发展中的关键点。

以下为“中国制造2025,还有多远?”论坛内容实录,由投资界(ID:pedaily2012)整理。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以及现场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回到2017中国股权投资论坛@佛山暨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洽谈会分会场一的现场,今天上午我们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下午我们将分别从先进制造,大健康以及互联网+三个维度深入讨论产业机会。

我们知道,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对中国战略转型有重要意义。中国制造2025,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正在逐步发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这一专场的讨论即将围绕其展开。为大家隆重介绍参与今天下午第一专场讨论的重量级嘉宾:

   鼎锋明道 合伙人 李建建 ,

   东方汇银 (广东)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佛山市股权投资行业协会会长施中渊,

   广发信德 清洁技术与智能制造投资部总经理 杨立忠 ,

   优势易盛基金合伙人 余璐 龙,

   清源投资 合伙人张杨,

   同时有请光量资本创始合伙人 王维 担当本场专场主席,掌声欢迎郑总及各位嘉宾上台!

   王维: 我是广发信德创始投资人王维。感谢主办方,感谢到场的各位嘉宾、各位同行、各位媒体,下午由我们6位给大家开场,探讨关于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的话题。2025,是对当下中国制造业一个非常重要,又让大家觉得非常扑朔迷离的时间。我们在佛山作为中国现代制造业的开山鼻祖之一的城市,来剖析和分析未来的十年以至于更长的时间该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我们又面临哪些机会?还有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究竟在哪里?

   李建建: 首先感谢主办方,很荣幸来到这个论坛,我是鼎锋明道合伙人李建建。明道成立于2013年,到现在已经有4年多的时间,我们的团队主要合伙人都有15年左右的资本市场服务经验,过往参与了很多企业IPO上市工作,目前我们管理的规模大概是30个亿的资金。目前我们在IPO排队的公司大概是3家,我们主要投资方向集中在新能源汽车、芯片、医疗、大健康领域。这次来到非常荣幸,希望与佛山的朋友多多合作。

   施中渊: 我是东方汇银的施中渊,东方汇银是佛山本土的管理机构,也是 东方汇富 2010年在华南成立的一个子公司。我们在这边做基金大概有七八年,在佛山也大概管理着11亿的资金,东方汇富现在在上海大概管理300亿的资金。我们的关注方向在先进制造业、环保和医药生物板块。其中先进制造业这一块比较关注新能源汽车等智能制造的领域和板块。

   杨立忠: 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广发信德,广发信德是 广发证券 百分之百控股专向做资产管理的公司,目前管理着200亿左右的资产。我们专注在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板块的资金接近13亿;下半年主要专攻智能制造、汽 车和家 居方向,大概6到8个亿,完成以后大概管理20亿的资产。我们这个团队一直非常不错,过往已经投过超10个IPO的公司,并购的也蛮多。我们希望与台上以及台下嘉宾有更多业务合作的机会,同时也希望在佛山这块宝地上有更多的合作和项目落地。

   余璐龙: 大家好,我是来自优势易盛余璐龙。 优势资本 是国内做得比较早的,一直专注在股权投资这一块,大概现在50亿的盘子,投了50家企业,有40多家通过IPO及并购方式退出。我们一直关注智能制造领域,还有现代服务、医疗板块,也很高兴今天可以跟大家做这样的交流。

   张杨: 大家好,我是清源投资的张杨,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清源投资是清华智能研究院下属的,是2010年改制过来的,我们一般关注技术类的项目。我们从1999年开始做中早期科技项目,主要关注的行业有高端制造、节能环保以及IT三个领域,目前管理规模已经超过50亿。目前我们投资过的上市的企业大概16家,这16家企业基本上根植于高端制造行业的项目。

   王维: 在座各位也是中国股权的前沿机构,作为佛山本地参会的嘉宾感受比较多的一点是过去五年中,我们感受到中国在调结构中所经历的阵痛。跟各位分享一下我了解的一些数字,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规模达到了美国1.5倍,是日本的2.5倍,大概5年前超过欧盟各工业国工业制造产出的总和。在这样一个很大的体量上,中国应该是保持着全球领先的地位,但是我们发现各个工业产业链的细节,比如说芯片,比如说传感器,比如说我们的B端处理能力,包括各种精密加工、精密化工,其实都远远不与我们的产出相匹配。而且过去两三年中间中国制造业可能会面临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国有三千多家上市公司,但如果我们把所有工农中建交招银行等大概40家金融机构剔除,我们整个上市公司利润总额会减少4成以上,剩下的2900多家企业其实只创造不到6成的利润。我们做了一个估计,过去规模在三千万以上且连续三年资产收益率增幅在15%以上的上市公司不超过50家。这3000家公司中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其实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利润持续收窄,投入金额持续变少,我们的工业研发不是在迅速发展,而是在迅速萎缩。但在这五年之内,新兴行业的产生,比如说我们看到的AI、自动驾驶、新能源产业、结合软硬件综合的产业化方向在快速发展。中国未来制造业的机会,投资人怎么看,我们请教一下广发的杨总,讲一下您的看法和认

   杨立忠: 我们在制造业这一块关注很多行业,有很多产业是产能过剩的。从目前我们关注的国内几个大行业来看,我们看到盈利水平很低的行业,像钢铁初步加工产业逐步转向到了南亚、印度,美国新总统上台以后,部分传统制造业反而回流到美国去。但是我们应该更看到有很大的生机,我们可以看到家电产业绝对是全球老大,汽车产业也正在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逐步和世界接轨。再看一看手机产业,手机产业表面是盖子,外边是外壳,玻璃盖板 蓝思科技 ,周边触摸屏的柯威光,里面的通信等等,这些产业链产生了300亿到500亿的上市公司。但最核心的手机CPU、内存、功放等核心组件还是在国外。我们稍微总结一下,传统制造业确实逐步外移。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新的产业焕发出非常强大的生命力。总的而言,我对中国制造业非常有信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深根于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王维: 在座的各位,你们分别看好哪些中国制造业的品类,哪些制造业又是作为过剩产能,你们不作为你们的投资方向?

   李建建: 谢谢 主持人的问题。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特别大的概念,狭义理解可能会理解成装备制造业,但是实际上它涵盖的是方方面面。我们的信息技术当中有硬件,硬件有智能制造,电子行业,还有生物医药行业也存在大量的医药制造、4G制造。另外整个跨学科的合作使得产生一些新的方向,比如把芯片应用在生物领域。在我们传统的制造业当中,现在有大量的智能制造相关的产品,其实它是软件和硬件结合产品。比方说生命周期管理软件,这些都是中国制造比较大的方向。

  说到传统制造业,为 什么传统制造业现在面临困境呢?因为它门槛比较低,大家都是拼成本和价格。 拼成本和价格到一定程度大量公司就会死掉。中国特别传统的制造业像钢铁、水泥是非常典型的,但是像我刚才说的还有很多细分的、代表新的发展方向的制造业是我们重点投的。相对来讲,这样一些细分行业它的技术壁垒,包括品牌壁垒是比较高的。特别要说到一点,刚才大家都提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其实中国和国外的发展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目前中国的发展情况我觉得还有“弯道超车”的机会。这是我的一些简短的看法。

   王维: 谈到“弯道超车”,谈到行业选择,不得不提一下究竟哪一些新兴行业是未来的趋势,而哪些新兴行业是泡沫,甚至幻影。我在硅谷工作过很长时间,过去一段时间在硅谷的科技企业集中地南湾看到美国几乎所有科技企业全部回流,大家知道的硅谷、英特尔等全部在硅谷,按说这些科技企业应该会有自己的生态,有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主要的看法,但是2011年的时候大量企业投了数百亿美金在新能源,而绝大部分投资全部都化为幻影。我们再看电动汽车,以特斯拉为代表热了起来,但是我们更相信电动汽车在未来十年应该是一个大体决定的方向。 究竟我们怎么来去鉴别哪些行业是有转型升级的可能性,哪些可能会陷进去。 我们请余总给我们分享一下。

   余璐龙: 我们也一直在帮助制造业的发展。虽然现在说产能过剩,要探讨落后产能的大行业,但是我们看到很多行业在增长的同时,企业数量是在降低的,而这些龙头在快速增加市场的占有率,整个行业转型升级还是分为几个梯队。我们觉得第一梯队就是龙头企业,他是有这个底蕴、有这个资源和有这个资金主动地进行转型升级,来带动产业发展。第二梯队可能更多是在被动地跟进,跟着老大们在走,老大什么方向,他们就跟着这个方向来发展。可能在第三梯队里面就会逐步成为落后产能,逐步退出这个行业。我们觉得这个可能是未来五到十年行业聚焦发展的趋势。

在这些领域里面,我们可能更多关注于制造服务业,像信息化、公共系统、计算机集成系统,帮助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一些产业的发展,我们的关注点在这里。在另外一些行业可能相对比较分散,很多龙头可能占的比例不到1%,在这些领域里面,我们就会关注一些有自己核心技术门槛或者特殊资源的行业企业。

   王维: 佛山是制造业重镇,不仅在建材、家居、型材、有色金属,包括新制造、新能源方面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施总,在佛山未来我们看到的困难和机会分别是什么?

   施中渊: 佛山其实在中国属于二线城市,但是佛山的制造在中国又是一线城市。中国制定了2025中国制造计划,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珠江西岸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带的计划,但是我觉得企业也过得相当不容易,非常艰苦。我在六七年前来到佛山,就是因为佛山的制造业发达,吸引了我来到佛山。我六七年来在佛山投的项目并不是太多,并不是佛山没有特别好的项目,在刚才几位嘉宾所分享的领域里面能佛山都欠缺了一些火候。

  但是大家都知道,吃在广州,厨出凤城,其实我认为佛山要向饮食学习一下,同样能不能像厨师一样把普通食材做出一个比较好的产品出来,这是我们佛山整个制造业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在讨论中国制造2025,2025其实是20个字,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这是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从这一点来看,首先佛山需要创新。佛山的制造业基础是非常好的。可以往几个方向发展,一个是规模化,像美的、科龙、格兰仕的企业规模化已经成为他的竞争优势。第二个是智能化、个性化,像新上市的尚品宅配就是个性化制造业的代表。所有东西都需要被制造,但是制造的东西很多都同质化,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同质化里面生出一些新的东西,就看我们炒这个菜的厨师如何做这个菜。在这里我也给整个佛山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一两年的建议,打一个比方,我们能不能用更多的资本推动科技内创外引。现在佛山很多企业家也在做这个事情,比如在国内、国外引进一些创新,能够为佛山传统制造业带来一个点的创新,提升他的效益,也就是说能够让他的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这样的话,我觉得佛山未来是很有希望的。近段时间很多佛山企业的都有 自动化 的计划,未来佛山的制造业我认为就是两个方向,要么做得越来越好,要么就完蛋,所以现在必须要形成第一规模化的集聚,用细致的工匠精神去把自己的细分做好,易拉罐的瓶盖第一的企业就是佛山的,佛山的制造业未来很有希望,我们在这里投资也是很有机会的。

   余璐龙: 我感觉佛山整个产业非常突出,像家具家装,目前其实面临着大的机会,如果去机场和高铁站,你可以看到大量定制衣柜、橱柜和家装的广告,原来佛山这边很多是陶瓷的、木产业的、小家电的,但是我们的产业更多是从做厂的思维做这个产业,但是没有从品牌或者做好的思路去做。未来十年中国进入大消费升级的年代,有品牌的能够让企业获得比较高的溢价。如果还是在整个产业链当中安于做OEM,你不会获得很高的毛利率,现金流也不会特别好。2B端一定要重研发,2C端一定要投品牌,把我们的产品做好,尽量提升我的溢价能力。为什么地铁、机场的广告这么多?说明这个行业的竞争在不断加剧。一个行业生命周期是7年到10年,但是这两年资本对很多行业是推波助澜的,他会让企业迅速做大做强,行业集中度立刻聚焦,那么后面的这些小玩家就会被灭掉,因此尽早接触资本市场,让你登上比较高的“安全壁垒”,这个产业链能够有20%甚至30%的占有率就很安全,有非常强的溢价能力。我相信今天佛山也好,中山也好,有大量这样的产业,今天消费大升级年代会让这类型的产业抓住机会,是非常的“弯道超车”或者升值的机会。

   王维: 改革开放的头35年我们可能解决的问题是有和没有,包括我们的父辈他们都经历过一些吃不饱饭,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现在显然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有和没有,而是好和更好。过去我们的思维是把东西大量做出来,似乎慢慢开始变得没那么有效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在服务化,这些都悄悄影响着大家对市场的理解。 作为一个工业国最重要的产业基础——制造业,它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请张总分享一下。

   张杨: 前两年可能大家更多是谈互联网+的概念,2017年我相信中国制造又走到了风口上来,包括我们的投资人,今年也很多人关注智能制造、中国智造的投资。中国制造的定义可能与传统定义开始不同,中国的制造已经转型为智能制造,要符合个性化的需求。智能制造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包括德国工业4.0的概念把智能制造提到了更高的定位,但是对于我来讲智能制造的概念也很简单,就是把一些传统制造业和技术、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使我们的产品更有竞争力,效率更高,让用户的体验更好,这智能制造的一个定义。 智能制造我分三个层面来看,第一个是高端生产端的自动化设备,第二个是大数据产品,第三个是个性化应用。 我从生产端自动化设备来看,通过自动化设备能够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能够降低成本,制造业还是转型升级的过程,从人工到半自动化转自动化的过程。以我们的投资为例子,我们很早在制造领域开始布局投资,2015年我们投了一个检测设备,主要针对手机屏幕的检测,我去现场调研,问他们的生产负责人有什么痛点?他跟我说痛点非常多,一个是检测误判率非常高,都是靠人工经验去判断,第二误判以后必然造成成本上涨,第三效率非常低,必须上把自动化或者自动化设备解决这个测试问题。两年多过去以后,我今年上半年再走访客户,跟他们交流,他们现在还是在痛苦,他们现在检测效率有了提高,现在是人工+半自动化+自动化的设备结合来做检测。我问他为什么,因为作为3C的企业都是一些很大的企业,他们是不缺钱的,他们说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市场空间非常大,我们非常关注高端自动化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的投资机会。

第二个是数据采集,通过数据采集和深度学习,打造上下游完整的智能制造生态圈。现在成熟软件大概是ERP系统,大部分企业用得比较好,其实中小企业的ESP建设、信息化建设是相对滞后的。第二与智能制造相关,现在的ERP系统和生产设备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不能互通互联,很多形成了“信息孤岛”,怎么把这些数据进行联合、进行应用,需要软件来进行结合,我们投资的MAAS系统,通过MAAS系统能够把ERP数据和生产数据互通互联,并且能够共享,并且能够应用,打造一个智能制造的完整生态圈,这是我们关注软件信息服务比较细分的MAAS系统的投资。再一个是个性化应用,智能制造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个性化的需求也衍生了很多新的商业模式,这个就不用多说了。中国是智能制造需求比较旺盛的国家,这个过程中技术的提升和转型升级给我们投资人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

   王维: 确实工业4.0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口号,从机器视觉、流程优化、云端搜集包括ERP系统最前沿的打造都是系统而漫长的过程。大家讲到工匠精神,我们看到全球的体系以美国为首,核心技术基本在美国,以硅谷为代表,日本、德国或者法国都有各自比较强的领域,像日本的芯片工业非常强,德国的精益工业也很强,似乎中国在各个领域都有相对比较扎实的布局,和我们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有紧密的关系。 我们的工业在于持续不断创新,未来我们怎么走,或者未来我们应该什么样的路径,我们请余总再给我们分享一下。

   余璐龙: 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概念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德国的思路和美国的思路。除了德国和美国以外,我们也在重视日本的情况。虽然日本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可能有点滞后,而且像索尼等一些品牌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把我们的手机、电视机或者工业设备拆开以后,可以看到里面的很多小部件、元器件都是日本制造的,这可能才是日本工业的底蕴。中国可能因为过去发展太快了,感觉有点浮躁的思路,很多东西沉不下来,包括一些核心元器件、新材料、控制系统软的产品,都是跟国外差距非常大,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学习日本在小精尖领域里面的沉淀积累以及业态的整个风气,这一点也是中国制造一个很明显的短板。

  另外一个思路是在进口替代上来做发展,拜访很多公司,他们的产品非常好,第一句话就跟我们说已经与国外相当,甚至超过国外的水平,第二句话是这个价格是国外的六成、七成,就会更低。我们就会来提醒他,除了价格和质量之外,服务上我们也是很大的优势。一个设备从德国运来中国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另外他们的专家从德国到中国来辅导调试、培训人员可能时间更久及更重要的是售后服务还是需要外国的专家过来,这里也是需要投入。我们本地企业快速响应、快速服务,更重要的是很多是基于中文的我们自己的 操作 系统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更容易上手,人机交互和人机操作更容易,我觉得这是中国制造一个更大的优势,而且可以快速在行业里面复制。我们觉得这一点也是有很大的机会。

   王维: 前年开始我们关注一家广州企业,广州泰斗,其实他在中国 北斗导航 领域做卫星芯片,目前是全国第一,超过300万片, 摩拜单车 上个月开始所有的卫星芯片全部是广州泰斗提供的。十几年过程中间,实际上很多企业悄悄做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事情,逐渐由过去外资主导变成了中国企业主导。同样一家企业,深圳的NDT,上个月刚刚和苹果签了一个非常巨大的订单,iPhone很可能会应用它的技术,包括谷歌、HTC、LJ等几大巨头也会陆陆续续采用,这是苹果、LJ、谷歌这样的国际巨头采用中国的科技企业为他提供的底层以压力触控为核心的复杂专利技术,类似这样的公司我会在身边不断发现,而且很荣幸也参与其中。

   施中渊: 刚才王总讲的例子我其实也是有感触,在这几年当中,我们看到有一些产品原来是中国不能做的,突然出现在一些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当中。

   王维: 然后价格就迅速下降,这是好事情。

   施中渊: 举一个例子, 去年在山东看到一个高能电子加工的公司,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做什么东西的。现在我们的药品、食品需要杀菌,杀菌目前在国内,包括在美国也有一半是采用放射杀菌的方式,但是放射元素的处置是比较危险的,是一个危险品,目前在美国大概有一半的方式都是采用射线辐射来杀菌。

在济南有一家公司,这家公司的老板是一个中国人,但是他是有加拿大背景的,现在深圳也有大量原来在海外的华人科学家回到深圳创业,这样就带来了大量的细分行业的机会,也就是说在细分行业慢慢接近世界水平。在传统制造业转型的过程当中,我倒是觉得纯创新性的东西是比较困难的,当然也有很多VC机构投一些公司,他可以承受更大的风险。但是我觉得对当下中国制造业来讲,本身这个东西是有的,在海外有巨大的市场,原来中国的技术和国外差距非常大,但是经过我们不断研发投入,或者海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然后慢慢地在某一些行业达到或者接近技术参数水平,我们在成本上、服务上还是有明显优势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成功概率比较大的转型方式。

另外,我们引进海外的技术,前些年我们也有一些比较大型的、小型的海外并购,做得也比较多。像吉利收购沃尔沃,当然这个大家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吉利主要方面还是受益的,收购沃尔沃带来了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当然目前外汇资本管制相对比较严,这可能是一个挑战,我们还可以采取比方说技术合作,国外有一些小公司的技术水平在细分行业其实非常高,通过技术合作的方式,我们有资本,我们有产能,我们有自己的工厂,这种合作的方式来慢慢提高我们的产品竞争力,这可以是未来的一种式

   王维: 我们看到确实在“地球村”的大环境下,任 何一 国的技术发展跟其他国家可以很快融合在一起。美国有很多底层技术方面的领先,我去谷歌的时候,谷歌的核心搜集工程师 只有一个 美国人,其他全是外国人,为什么?因为美国的发展就是基于有大量的外国移民的劳工使得他的人才和技术不断提升。我们去美国超过十年排第一的高校,我本来想看到一些美国人创业企业,大概七八成的企业是外国人在创业,拿到钱了以后,再成为一家硅谷的培训公司。而中国在很多领域,中国人很勤劳,同时我们也具有承接能力,并且中国的制造基础包括高速公路、机场、货运比东南亚,甚至比欧美都有极端的优势,窦文涛说美国是荒野国家,开车出去除了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以外,其他一些都是基本看不到人、没有大的城镇、没有大的集中消费点。

  未来中国的十年二十年我们沿着目前的势头,应该有很多消费升级、工业升级的机会。也就是说,对于我们佛山企业,或者作为代表中国华南地区的工业重镇, 我们在转型升级中间有这样的机会,怎样去把握,有哪些困难,如何能做到。

   杨立忠: 其实佛山应该和全国一样,在整个制造业当中,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未来2025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这个过程中大的方向与全国的方向基本是一致的。我觉得有8个字未来中国制造业可能向这几个方面可以做一些发展,就是 中国并购,全球整合 。不管是进口替代也好,或者技术创新也好,或者各方面也好,我觉得中国在这一块会越来越发生不管是技术上的,或者整体买回来的并购性行为,然后在全球利用国外的一些技术,或者原来留下来的一些品牌等东西,把它整合起来,进入到中国这个市场里面。

中国第一我们拥有制造能力,第二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一个庞大的“魔鬼”市场,我们可以把全球比较先进的东西整合进来,我觉得在中国制造里面做一些并购,还是极有可能的。佛山的制造业企业可能会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好的企业制造业企业的制造效率会提升,整个能耗会降低,符合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方向,质量会更好,成本会更低,这样就会导致更多的和他生产同质产品的企业就没有市场空间存在了,我想这也是佛山未来在制造业发展方向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步骤。

   王维: 我们把话筒交给张总,刚才讲到关于装备制造,关于工业4.0,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由之路,简单问一句, 你真的看好中国制造业未来能够达到工业发达国的水平么?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应该怎么走。

   张杨: 今天上午我查了一些数据,进口替代的趋势相信大家非常认可,我们现在只有10%到15%的企业进入了智能制造的应用阶段,有90%的企业还是处于传统升级的过程中,就是从人工转到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的过程中。我们从智能制造的渗透领域来看,刚才杨总也说了,汽车领域应该自动化渗透率比较高的,应该占了90%,其实电力电器传统制造企业的渗透率是非常低的。从生产规模来说,我看了一下平均数据,2012年自动化水平我们大概2000亿左右,2016年我们的自动化规模是4000亿,未来预测每年自动化的增长幅度应该超过20%以上。我们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制造业包括高端装备这一块有非常大的前景和潜力,那就必须有创新的人才从国外引进回来,第一做进口替代,第二做一些创新技术,应用到我们的高端装备上。我认为未来中国制造机会非常大,投资机会也非常大。

   王维: 对于智能制造,核心的核心就是中国如何能够把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变成技术密集。具体来说,由过去的人工控制变成自动控制变成数控,包括如何能够买我们的核心芯片,比如人工智能,其实就是GPU,包括TPU,大量的资金集中,才能真正把 中国智能 制造的核心基础打牢,我们现在关注一些下一代的封装技术以及如何真正把模拟芯片技术由过去日韩、美国主导,变成由我们主导。

  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交给杨总,对于未来电动汽车是我们非常看好的方向,关于电动汽车、人工智能、人机互动界面都是我们看好的方向,电动汽车我知道华南领域有非常积极的布局, 你们怎么看待未来五年、十年这个领域全球和中国发展的机会?

   余璐龙: 过去我们在这一块做了大的布局,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就是赢得时代,这个项目在市场上也比较知名。中国智能汽车并不落后于全球,甚至并不落后于美国。新能源汽车如果分开来说,40%是来自于电池,30%与传统汽车外壳一模一样,还有百分之五六会产生一系列的东西。智能汽车的零部件组成比传统汽车更加简单,只有几千个左右,而传统汽车大概两万个左右。

中国每年新增的汽车销售2000万,是一个超过10万级别的产业,任何一个子行业的产生都能培育大量的上市公司。从客车来看,目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概10%,我相信这个渗透率会去到100%。我相信30%和50%是不是一个范围,这就意味着今天还有6到8倍的成长,这是非常厉害的,这个产业未来会非常庞大。

  新能源第二个阶层是智能汽车,不仅仅是电池驱动的,更加千变万化,特斯拉新推出的智能化汽车将掀起整个汽车产业的革命。这么一个庞大领域里面,我们作为投资机构还有哪些大环节有机会呢?电池产业成熟了、稳定了, 比亚迪 超过国内4成到5成的市场占有率,回到前面材料来看,如果谁能够打破这个能量,再往上走这就是革命性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只需要一百公斤、两百公斤电池。电机电控也有机会,更多的机会我相信在车联网,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再往前走,如果我们从十年或者五年后回头看,今天中国的汽车产业或者锂电池汽车产业依然酝酿非常大的产业机会,这是为什么我们重点在这个产业进行布局和研究的重要原因。

   王维: 锂电池和电动汽车确实是未来十年我们可以看到的很重要的机会。如果说我们城市里面的电动汽车,再加上自动驾驶,能够普及超过80%的话,那我们整个城市的交通效率会提高3倍以上,因为汽车之间的间距会变得非常小,可能5公分、10公分就可以让汽车非常安全运行。从此可见,中国制造业伴随着全球制造业的滚滚洪流,我们还会面临很多的机会。

我并不认同说由于消费带动了我们的工业制造,我更认为是因为有新产品的出现和技术发展,可能未来包括生物医药带来人寿命的有效延长等等,任何技术的出现将会带来巨大的市场,同时带来工业界的革命。

未来我们寄希望于在座各位企业家、各位媒体能够把中国制造业的正能量声音传递出去。最后请每个人用三两句话总结一下在座的每个基金对中国制造业未来的看法。

   张杨: 我觉得中国是制造大国,在自动化领域和制造信息化服务上面中国有着非常大的机会,希望我们的创业者能够抓住这一波机会,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走向资本市场,迈向新的台阶。

   余璐龙: 智能制造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计划,2025只是第一阶段的目标,后面还有2035、2045,我们希望创业者或者企业家能够少一点浮躁,多一点踏实的实干。

   杨立忠: 我们肯定对中国制造非常有信心,相信中国制造未来是腾飞的,第二个是不断加大投入研发,让我们在全球重新分工之中获得更高的溢价。相信中国的企业家以他的 智慧 和能力必然再创中国制造的腾飞。

   施中渊: 中国制造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立国之本,兴国之基,我们坚定地看好中国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制造的投资机会。这里我有一个建议,做智能制造的企业家能够更加沉下心来,用更多的匠心精神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国制造精细产品,这一块琢磨得好,我们在世界上就不仅仅是大国,真的会成为一个制造强国。

   李建建: 我们觉得中国制造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比较曲折的,这个有赖于所有市场参与者,包括企业家,包括投资机构共同努力,包括全社会。未来我们还会在我们布局的几个行业,比方说新能源汽车、芯片、医疗健康等几个涉及到高端制造领域再加大投资。

   王维: 我来总结一下。中国已经是世界顶尖的制造大国,中国有很大的概率成为世界顶尖的制造强国。后面两句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谢谢大家!

随意打赏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中国制造 中国智造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制造到智造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