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当私有化开始:麦考林、兰亭集势、聚美优品……一开始都是很辉煌的,为何慢慢没有声音了?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中国电商一方面经历上市的风潮,有很多企业陆陆续续都在海外上市。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企业在上市以后表现平平,一些企业开始寻找私有化的路线。

  表现平平的例如最早的麦考林,还有 兰亭集势 ,当当聚美优品 。这些公司上市之后业绩不尽如人意,股价表现都很差。特别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两家在中国电商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上市企业,一家是 当当网 ,一家是 聚美优品 。 当当网 2010年上市,上市的价格是17美金,上市几个月后股票价格最高冲到32美金,我离开的时候11年6月,大约是25美元左右。

后来定位和管理出了些问题,股价直线下滑,去年当当发出私有化的申请,7美金左右,上周传出有企业准备收购其流通股,大约8美元。聚美优品也类似,聚美优品在上市时的价格是21美金,后来他发出私有化的邀约的时候是大概7美金,基本是三分之一的价格。

其实这些公司上市的时候曾经表现很辉煌的,接下来慢慢就没有声音了。这应当给我们一些启发。我一直说中国的电商和线下零售都很擅长于做分母的生意,他们不善于做分子的生意。

什么叫分母的生意,就是我原来 是五分之二,我把分母扩充了,从五分之二扩充到十分之三,十分之三是小于五分之二的,但是当大家都在讲成长率,在讲规模的时候,很多人对十分之三的认可度 可能比五分之二的认可度更高,这个是典型的分母的生意。什么叫做分子生意呢,比如原来是五分之二,我能不能做到五分之三,或者六分之三,更多的是强调分子 的提升。

分母的生意是什么?就是不断的去烧钱,不断的融资,不断扩张,不断投放。扩张用户规模,不断拓展新的商品类目,不断去做GMV的增长,或者说单一维度的强调GMV的增长。而所谓的分子生意,强调的更多是效益,你的产出效益。

分子的生意包括,你的每一个SKU商品的销售能力,每一个用户重复购买的比例,每一个用户年度的购买金额是不是有所上升, 你的缺货率,断货率是不是下降了,你的破损率,退换货比率是不是有明显的下降,每个员工的产出是不是这个周期比上一个周期有所改善,等等,这些都是讲效益 的。

当当的私有化,聚美优品的私有化其实给我们一个非常大的启发,就是说伴随着中国宏观经济走向我们称之为叫新经济,走向一个比较稳健的发展阶段,整个经 济的发展速度开始放缓了,这个时候大家要关注的不仅仅去强调你的增长有多快,还需要更多的强调你作为一个零售企业的产出有多高。

第一个启发就是做规模,不断的去靠烧钱,不断去靠亏损来拼一个很高的市值,这个其实是一种个别的案例,不要它当成一种常态。很多人认为做电商亏损是很正常的,这其实是个最大的错误。

亏损建立在两个前提上,第一你的这个亏损能够做出一个绝对市场垄断的老大的地位。第二就是你有先行优势,有足够的资本替你一轮一轮做备书,比如说美国的亚马逊,中国的京东,他们的体量达到了巨无霸的规模,这个时候人们对你的评估可能会不那么重视你短期内是否盈利,虽然说这些企业终究还是要盈利的。

因为投资人给你的钱不是让你去做公益事业的,他给你100块钱,他希望你若干年以后你能够还他200块300块,而不是说投资人给你100块钱,若干年以后对不起我只有10块钱还给你了。所以说不要把规模化的亏损作为一个常态,那只是个案。

第二,说到底零售不管你 是线上还是线下,其实是一个拼效率的行业,如果你经营没有效率,这家企业作为零售公司的价值很难体现。中国电商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基本上都是靠风险投资 砸进来的,所以说烧的是别人的钱,也就没有那么心疼,拼成了我功成名就,拼不成是花别人的钱,所以一上来大家普遍的做法就是不断的靠低价销售,不断的靠烧钱去补贴市场,不断的去投广告获得新用户,但是从来没有考虑说我烧完钱把这些用户拿过来以后能不能维持住他们,仅仅追求说我去年一个亿的销售我今年能够做三个亿明年的目标是做五个亿,我去年做一个亿销售可能亏损30%,那么今年我准备继续亏损或者说维持一个同样的亏损度,但是我需要更多的金钱。

这种状况在过去十年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大家都是在以亏损博天下。我们都知道零售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薄利的行业,薄到多少呢,这个行业从全世界来看整体的净利润1-1.5%左右,就是说你每卖100块钱你挣到口袋里的只有1块5毛钱,所以说你怎么在你的这个1.5之间去寻找平衡点。

我喜欢说的一句话是:零售是一个拉二胡的生意,而不是一个拉单弦的生意,所谓的拉二胡的生意就是说你要顾虑两条线,一条就是销售线或者说增长线,另一方面你要考虑的就是第二条 线,就是你要考虑你的盈利线,你的成本线。

现在看来,绝大部分的电商企业,尤其是互联网电商出身的企业,他们只会拉单弦就是我去投放,我去烧市场,我去做规模,我去拉新用户,但是呢很少去考虑怎么提高效率,怎么降低成本,怎么增加单位产出,所以说从这些上市公司的私有化面,如果你没有强调效率,你这个公司很难持续的。

第三个启发,过去十来年的这种高举高打,拼命烧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电商这个行业不再那么新了,所以投资人对于这个行业的投资会越来越谨慎,加上几家巨无霸大企业,像京东、阿里,他们上市以后也会面临公开市场的压力,所以大家都在放缓烧钱的步伐和节奏。例如1号店,1号店自从全资被沃尔玛收购以后,他们过去两三年那种大面积烧钱的现象已经基本结束。

两年前一年前,我们在电梯,在地铁,在公车上到处看到1号店的广告,现在1号店的这种广告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零售挣的就是那一点钱,根本无法支撑你铺天盖地的高价打广告,这种集体收缩投放对于很多刚刚起步的电商恰恰是一个很好的 机会。

你永远不要想着那里有多少巨无霸,市场份额获得有多难,你要想到哪怕我做一个亿的生意,一千万的生意,我哪怕只有二十万的用户,能不能寻找到我的盈 利的平衡点,我做这个类目能在多大规模内实现盈利的平衡点,或者说我要多大的用户数量就能够维持盈利的平衡点,这才是核心,所以我是觉得整个大环境烧钱的 节奏放缓,对于很多新兴的电商企业其实是一个更好的机会。

   黄若:原天猫创始总经理、原当当网COO,特购社创始人,我看电商创始人。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