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从资本角度反思O2O以及新商业模式建立的可能性
10月22日上午, 峰瑞资本创始 合伙人 李丰 走上混沌研习社讲台,从资本的角度分享了O2O和新商业模式的思考。
李丰 说,这波O2O模式的大起大落,很多人怪到了资本头上,但是资本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商业模式能不能爆发,能不能持久,关键还是看是否提升了效率,这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本文根据 李丰 10月22日上午在混沌研习社的课程内容整理而成。以下是其演讲实录:
很荣幸又来到混沌研习社,上次来讲课是O2O大爆发的时候,这次是O2O寒冬。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反思O2O,这个反思既包括行业洗牌,也包括资本泡沫。
O2O是一个中国造出来的词,从方向和行业上,它涵盖了两个方向:
一、对服务行业的改造;
二、如果B2B也算作O2O的一部分,再加上物流行业,O2O可以占到GDP60%以上,是非常大的市场。
很多人说O2O泡沫是因为资本,虽然资本能够短暂提高企业的爆发力,但是 商业模式本身的爆发力有多强,还是取决于你对原有行业效率到底提升了多少,这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提高效率是唯一衡量标准,但在不同的市场,提高效率的着力点不同。
通过技术的发展来提高效率已经是共识,比如 Uber 或者 Airbnb ,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密不可分。
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除了效率维度之外, Uber 、 Airbnb 还面临一个挑战是监管市场,出行和酒店市场并不是自由竞争市场,而突破监管是非常大的效率加工。
监管市场:提高效率容易,突破监管难
评价一个企业的爆发力和成长性,本质上是跟原来的市场解决方案效率差决定的。监管市场典型的特点是市场效率低,如果你真的能够突破,效率提升有可能会比较大。
但是突破监管市场是非常难的。
Uber、Airbnb、 Wework 产生在特殊的历史阶段,那是美国金融危机之后量化宽松刺激经济的阶段,经济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于是这些号称能够解决人们的收入和就业的商业模式出现了,允许你适当突破监管的上限。
再来一遍,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
从解决效率问题上从头讲一遍,我想分享下我在出行市场痛苦的投资经历。
2013年 夏天 , 滴滴 A轮的时候我参与了,当时有6家基金给了投资意向书,估值是5000万到6000万美金不等,我们报价是6000万美金,最后是按7500万美金投的。
但是后来又有机会投快的的时候,我没投。
为什么态度反差这么大?
因为那时候思考了很多重新定义服务行业的事,发现 出行市场的核心问题是必须解决个性化定价或者动态定价,但出租车不能动态定价,不好构建商业模式 ,监管状况你是改变不了的。
这些规律都对,但是最后证明,事物的发展不一定只靠一个规律起作用。最好的创业者和创业企业永远会变化,要找最佳路径,想办法实现模式。
2014年8月份,我投了 嘀嗒拼车 。那时候想通的一个问题是,从纯粹的市场效率来看,出行市场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但是如果从专车这样的形式重新架构服务市场,由于以前没有商业化的存在,从用户到服务端都没有被教育过,重新架构会非常难。
出租车不管载不载人,都要 在路上 跑,它是个存量市场。但是专车是一人一车的出行,注定不能是大众市场,你对路面资源的使用效率,对解决交通问题在长期上是恶化的。
在这个时点上我们唯一想出来的事情,就是专车市场最后会是一个好市场,但不是大市场。 所谓小众市场并不是自我形成的,最后一定是通过价格杠杆形成的。
为什么投 嘀嗒拼车 ,因为在大城市里,几乎所有的出行方案都需要朝一车多人的解决方案来做。
当然,人算不如天算,最后因为资本的原因,嘀嗒拼车没有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
但是回到今天,各大城市对专车的监管政策,在我看来,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政府对于这个问题的考虑是比较长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