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疗发展史:从野蛮扩张到有序发展
民营医疗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时代是1993年到2003年,以老板为中心,以赚钱为目的;2.0时代是2003年到2013年,以医生为中心,以发展为目的;3.0时代从2013年开始,以患者为中心,以口碑为目的。
民营医疗过去的发展经历过野蛮生长的时代,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环境、监管力度、医疗需求都是影响因素。民营医疗这个在过去相对封闭、神秘或者说很少站到台前演绎的行业,应该有一个更丰满的公众认知。
眼光往前看,未来三十年,民营医疗应该承担更多的医疗责任和社会功能,体现出民营医疗的价值。
前述言论来自普天药械网总裁吴曦东,其在接受动脉网专访时多次表达出对民营医疗未来发展的解读。他认为,在政策推动、自身提升、终端医疗需求转变过程当中,民营医疗未来会有更多的发力空间,机能将得到有效利用和逐步释放。
以其论点为纲,动脉网拟对民营医疗产业进行简要分析,描摹民营医疗未来三十年的画像。
民营医疗的未来
未来史学的基本理论,即未来史学无法预测未来,而是以历史表象作为基础,设定相关的价值参数,以动态偏差作为量变因素,可大致概括事件走向。
以未来史学的视角看民营医疗,价值参数即竞争因素,动态偏差即偶发性事件的发生概率,事件走向圈定在既定框架之内。
外部对民营医疗的判断基本来自偶发性事件的情绪渲染。自媒体传播把偶发性事件的影响倍增放大,医疗背后的管理流程却鲜有人知。百度血友病吧事件、魏则西事件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公众知情的是事件的走向,但对于责任主体的界定和后续管理上的跟进则不了了之,这符合传播规律。
以此,外部在讲述民营医疗时很难不带有主观求证以及结论推定的 程序 。
动脉网对吴曦东讲述的民营医疗2.0时代也陷入了这种价值旋涡,我们认为,吴口中的2.0时代并未表现出以医生为中心的特征——比如医生品牌的建立、医生个人价值的实现等等。吴即指出,这个视角是从民营医疗经营者的角度在判断——他本身从事民营医疗管理多年。
他详述,从民营医疗管理者的角度看,此时代民营医疗管理者有意识地在挖掘名医名师,作为医院管理的重点。而不是像动脉网理解的,医生在此阶段实现了个人品牌和价值——有但不是主要表征。
内部和外部的视角偏差导致了对同一事件不同的认知,这种价值偏向尚有放大的趋势。
民营医院在内部开掉了一个不合格的管理者,他的下一任可以从错误的经验当中学习。如果仅从行业观察、地域表征或道德因素考量,这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尺,将不可避免的让观察者陷入域外专家的行列。
民营医疗竞争要素
如果想经营好一家医院,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政策是否有鼓励措施、名医名师等医疗资源、价值放大的品牌、良好的服务、精确的成本控制、便捷的就诊流程等。
当然,还可以按产业链上下游划分,上游的药械耗材、内部的管理、外部的口碑,从供应端到需求方不一而足,各个价值端有输出也有输入。
无论是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还是PEST分析,对于民营医疗竞争要素的分析基本都会以政策作为做基础也最重要的起始因素。
的确,对于医疗这个行业来说,良好的政策支持可以说是绝对的影响因素。比如福建三明医改这样重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先锋城市,民营医疗就没有什么发展空间——因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制已经基本满足了当地居民的医疗需求。
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过程平行线上,医改主管部门对民营医疗发展也有侧重。
“2012年‘十八大’以后,对整个国家医改的方向进行了全新的调整,2014年到现在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医改的相关政策。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抓手、三个分开。”
一个目标指的是实现分级诊疗。要在地域、科目、人群上进行分级,具体表征为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难易程度进行分级,由相关的医院承担诊疗责任,辅助政策包括医联体、医共体、远程会诊、家庭医生签约等。
当下流行的互联网医院最初的设置目的即为解决远程问诊的服务需求,在全国推开之后,也逐步成长为政府工程,牵头方由信息化公司变为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并且辅以医保预算、电子处方等等权限,作为实现分级诊疗的试点。
两个抓手即改革公立医院、扶持民营医院。公立医院改革以“三明模式”为代表,作为医改经典案例在全国推开,今年又有“北京医改”作为新的样本在推进。公立医疗系统涉及的多个问题均有改革——包括药品、服务、检验检测、康复护理等。
当然,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中间涉及的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事业单位编制等方式遇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
从医生培养体系看,改变医学生学制、规培生待遇、实习待遇、科研与职称评定等问题悬而未决,引致医疗人才培养和留存出现断层;
从患者端来看,并非所有种类的病症都享受到了医改的红利——这往往造成患者对医改的阻挠。但毋庸置疑的是,医改还将稳步推进,作为提了十几年的系统工程,高层改革决心仍在,细节尚待逐步消化和疏导。
扶持民营医院基本可以概括为三条。
一是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国务院有关文件即提出,要放宽准入、扩宽融资渠道、促进资源贡献、优化发展环境,这相当于搭建了社会办医基础框架;
二是给予系列优惠条件,该批地的批地,该税收减免的税收减免,还引入医保;
三是放开医生多点执业(促进医生资源从体制向民营流动),给予民营医院职称评定资格。这三条简单来说就是进的来、站得稳、长得好。
问题的关键在于,“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只能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医院和医生多了,相互之间还有竞争关系,自然促进相关方在医生培养、诊疗体系优化上下工夫,着力点非常精确。
三个分开是“医药分开、医检分开、医医分开”。指向也很明确,药品加价取消——以药养医断路,药占比进一步得到控制,鼓励处方外流。
原来以灰色的药品利润补贴医护人员的方式要得到遏制——原来监管层也知晓此路径,医药分开的关键逻辑在于把灰色的不受监管层意志控制的利润透明化。
虽然尚未解决医护人员薪资与劳动不匹配的问题,但此消彼长,动态调整自当然出现在下一步路径规划当中。
医检分开的前哨是“医检互认”,主要对象还是公立医院,为了避免重复检查,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医检互认之后,医检分开就是讲检查从公立医院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负责检查,检查结果应得到各级医院的认同。
动脉网此前就第三方检验中心、血透中心做过专门报道,目前国内已有专门公司从事此类业务,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和进入者数量将持续提升。
医医分开指的是医生和医院分开,即多点执业的放开。今年4月1日,新版《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就提到,医师多点执业“数量不限,可异地执业”,嚷扰多年的多点执业问题初有定论。
实际上,无论是医联体建设、分级诊疗、远程诊疗等推进,均需多点执业作为基础,解决了医生资源的流动性,有依从性的患者才回逐步流动并改变习惯。作为附加产物,公立医院医生向民营医院多点执业可以考虑吗?这也是其中一个重点方向。
回到民营医疗的竞争要素上讨论,在政策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民营医疗应该在管理、技术、服务、生态多个维度上推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民营医疗如何破局
对于如何破局,吴曦东给出了四项建议,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人员素质、提高服务效率、解决诚信危机。
对于任 何一 家民营医院来说,由于其不同于公立医疗的非盈利属性,经济利益是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医疗的公益属性与经济利益并不相悖。
从其他行业来看,城建、交通、能源等领域也经历过“国退民进”的过程,相关利益方的关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当中得到了均衡匹配,民营医疗同样适用于这个过程。
随着跨界资本的进驻,民营医疗的发展实际上是以增速在前进,此类资本更应注意长期的投资回报而不急于攫取利润。
从运营成本上看,民营医疗的支出集中在几个方面,包括设备医药等物料的采购、人员工资、营销支出等。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民营医疗以营销作为推动因素,营销支出远超其他类别支出,民营医疗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推广,以公众传播渠道及新媒体方式负责传播,费用不菲。
相较之下,公立医院在此投入鲜少,并且意愿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公立医院不缺客源——据卫计委的统计,公立和民营医疗体系的接诊量比是9:1,但二者的数量却没有显著差异。
降低运营成本,首先应该砍掉的就是病毒式的推广的成本。当然这里也有个问题是,本身就诊量低,如果营销上产生削减会不会进一步导致获客能力的弱化。
值得思考的是此类获客方式本身不具有可延续性,以及投入和有效转化比之间不匹配,同时拔高的成本摊薄对最终进入民营诊疗体系的患者来说并不公平,换言之,要么通过长线的观察让民营医疗明白此类营销的天然缺陷,要么由内部打破。
提升人员素质和服务效率出自于对最终受众的价值匹配,一个直观的认知是民营医疗应该提供优于公立医疗的服务(诚如 和睦家 、美中宜和等妇产医院)。
服务可以通过两类指标判别,或是医护水平高于公立医疗,或是服务意识高于公立医疗。
前面已经提到,民营医疗人才培养、能力晋升方面已经较公立医院体系享有同类标准,同时公立医院人才向民营医疗流动上的限制也有一定程度的破除,民营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条件已经具备。
一些脱离体制兴办医生集团的医生也可成为民营医疗医疗资源的补充,值得注意二者的协作。在民营医疗充分发展、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受众群体的选择将倒逼医疗机构进行服务提升。
最关键点在于民营医疗如何破除诚信危机,建立公信力和口碑。尤其是在社会情绪经由传播者渲染之后,挫伤了民众对于民营医疗的信心,而建立此类信心需要长期的过程和持续的努力。
在几起极端恶性事件背后,既显示出几类医疗机构在道德层面缺乏底线,亦体现了交叉性医疗机构管理上的缺失。
建立信心需要从道德层面约束嗜利行为,并在管理上进行明确的限制,可以民营医疗联盟为基础商议可行基本药物目录、诊疗规范、费用指导等文件,起到行业自律的作用。除了可见的利益盘剥之外,不可见以及更隐秘的安全问题更值得重视。
明确民营医疗的价值在于其作为医疗体系的一部分,有义务承担医疗责任,其企业属性也决定了它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诊疗、优质的服务获得溢价空间。不忘医疗初心,不囿于利益驱动,是其破局关键。
民营医疗未来展望
“民营医疗的未来,应该从三个层面来看,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行业地位。
从政治地位来看,民营医疗将成为实现分级诊疗的主要组成部分,助力国家医改工作的推进;
从社会地位来看,将满足 老百姓 多样化、多层次的就医需求;
从行业地位看,将成为医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立医院体系之外的重要补充,满足高端、个性化诊疗需求。”以亲历者身份,普天药械网总裁对动脉网描述了民营医疗的未来。
自2011年以来,每年民营医疗的数量增长均超过1000家。到2015年底,据卫计委统计的数据,民营医疗和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基本相当,但在科室类型上还有差别,从就诊人次、医疗费用支出角度看,二者也有很大差别。
“现在两边的蛋糕还不一样大,但是民营医疗不应该考虑跟公立医疗争蛋糕。我们更多的要去做增量,比如公立医疗提供不了的、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的,由我们来做。”
政策利好的条件下,投资者对于民营医疗的热情持续高涨。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一年,上市公司针对民营医疗的投资并购就超过200起,涉及金额超过400亿。被上市公司收购或控股之后,民营医疗在管理架构、财务处理、商业信誉也将更加规范和透明。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国内资本市场直接上市的民营医疗主体还较少, 爱尔眼科 、 通策医疗 算是比较大的民营专科。其他一些药企均在大力收购医院,既是跑马圈地也当作概念在 操作 ,风口很好,看好长期成长性。
此前热议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对民营医疗的发展有抑制作用,动脉网以此询问吴曦东。他表示,互联网医疗或者说移动医疗与线下连接还不够紧密,即使是在互联网医院及互联网医联体框架下,与实体业务的相关性也不是那么明显。
医疗行为本身需要线下的检查、诊断作为支撑,这不可能在线上完成。互联网医疗如果陷入懂互联网不懂医疗的误区,很容易被证明是一个走不通的模式。
《激荡三十年》写到,“在一个风云激荡的岁月,一代中国人在逼近现代商业文明时的种种追求与狂想,甚至他们的浮躁与幼稚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对于民营医疗来说,这个论点依然成立,谨以此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