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匿名社交软件悄然兴起 手机聊天变成“假面舞会”
“你不会知道坐在那头跟你聊天的是不是一条狗。”这句话曾被拿来形容 互联网 社交给人们带来的触动。最近一款基于熟人圈的匿名社交 软件 “秘密”悄然兴起,隔着手 机电 波,和你聊天的变成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4月4日在苹果App Store上架,如今已登上社交类排行榜的头把交椅。不过,当秘密被拿来消费时,法律人士坦言其中存在信息安全隐患。
“像是参加了一场假面舞会!”提到自己前两天刚装进手机里的“秘密”APP,在长椿街附近上班的洪昕仍是一脸兴奋。
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已经工作了4年多的洪昕手机里,存了一千多人的联系电话。而这款名为“秘密”的手机应用,正是给这些原本相互认识的朋友在聊天时“戴”上面具,这给包括洪昕在内的不少用户带来了新奇感。
“秘密”的手机界面类似于现在流行的社交工具微信里的朋友圈内容。用户可以自己发布一条“秘密”,也可以在手机通讯录里的朋友匿名发布一条状态后匿名评论,而每一条评论还能让通讯录里的其他好友看到,从而起到扩散传播的作用。
李浩在“秘密”里发的第一条状态是“ IT 民工咋还不涨工资”,这么一条无伤大雅的小牢骚让他纾解了繁忙工作带来的压力,“和礼貌寒暄相比,大伙儿凑在一块发发牢骚,说完了心情也就好了!”
而这也带出了不少用户关心的另一个问题,“真的能保证我发的信息是匿名吗?”
“我们在设置程序时,后台所有信息都是加密的,所有人都不可能识别出内容是谁发的。” 软件 研发方二木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看来,作为一款社交软件,“秘密”介于熟人社交和生人社交之间,这是它能在短时间内走红的原因。
因为采取的是匿名留言形式,一些流言蜚语甚至虚假信息也开始在“秘密”上悄然传播。
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邓志松表示,社交平台上涉及个人的恶意攻击的确有侵犯名誉权的风险,对于传播的热点,团队具有注意义务,如果一个恶意的言论保留时间不短,那删除后也不一定可以免责。
邓志松表示,爆料的内容如果真实,但是属于他人隐私的范围,就要看具体情况。“对普通人侵犯个人隐私权,明星的隐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容忍。如果属于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不但侵犯他人的名誉权,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侮辱诽谤罪。如果通过特征描述,让大家都知道是谁的情况下,相当于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