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2.48亿欧元的小收购案,但参与方足以搅动整个医疗圈的风云
2017年12月8日,一单2.48亿欧元的收购案,激起了整个国产医疗器械行业的关注。
这个数字的收购量级,放在我大A股动不动就几十亿、上百亿的出手金额来看,自然只是一朵小浪花。
但案子本身,却很有来头。
首先是被收购方—— 百胜医疗 ,这是一家成立于1983年,总部位于意大利,国际领先的医学影像设备商,业务覆盖60多个国家。
在超声影像领域 ,百胜位列全球超声设备供应商第六名,其中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占据市场份额第一。
在专科MRI细分领域,百胜更是全球领导者,垄断了30%的市场份额,在彩超、超声探头、专科MRI和医用成像软件等方面拥有180余项专利。
怎么看都是一家质地优良的隐形冠军类企业。
1
那么收购方又是谁呢?
以 万东医疗(600055) 为首的一支跨国豪华采购团。
实际上,这次百胜的交易金额为2.48亿欧元,万东出资占比仅18%。
剩下的还有谁呢?
占大头的是 云锋麒晖投资 ,出资比例30.7%。
云锋基金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由 马云 和 分众传媒 前总裁 虞锋 联合创立,两人各取一字。
接下来是 鱼跃科技 ,占比17.1%。
这家公司在A股呼风唤雨,旗下控股的上市公司就有3家,如果你见过血压计、血糖仪、轮椅,那么你很可能就会认识鱼跃这个牌子。
还有 天亿实业 ,出资占比16%。
这个似乎有点陌生,如果我说“美年健康”的名字,可能大家会熟悉点,这是中国最大的健康体检机构,而 天亿实业就是美年健康的大股东,实控人 俞熔 。
就以上几个兄弟,凑在一起已经足以在医疗圈掀起风云无数。
但他们各家,做的东西看上去又似乎有着很大差别,有做创投的,有做设备的,有做服务的,究竟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彼此走到一块来呢?
纽带就是,他们都是万东医疗的股东。
2
一直以来,中国都是医学影像设备的消费大国,但在技术上却很孱弱。
比如2017年,中国市场医学影像设备销售额预计超过400亿元,在这个并不算小的市场里,75%的蛋糕都被跨国公司拿走了,并且主要是 GE、西门子、 飞利浦 三家。
更可怜的是,瓜分那25%份额的本土企业阵营,一共由400家左右的公司组成。
打得头破血流,分到每一家手里的,却都只有蚊子肉那么一丁点。
其中,万东医疗算是一个小小的龙头了。
他创建于1955年,至今已走过60年的历史,论资历估计能超过他的A股公司也没几个了。
比如早在1986年,万东就研制出了 国内首台1250mA大型X射线产品;
1989年,研发的 首台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入驻北京军区总医院 ;2006年还推出了 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大型动态DSA 。
万东也建有国内最大的影像技术研发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掌握X射线和磁共振领域全部核心技术的企业,DR(数字化直接成像系统)国内市占率多年保持第一。
IPO时间也很久了,早在1997年就上市。
实控人更不得了,一直到前年都是 华润 ,融资能力强悍。
只是20年过去了,不管资历和背景如何牛逼,也没有让他获得更大的成就,反而越来越平庸。
尤其是最近十年,万东的经营不咸不淡,业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每年的净利润只有三四千万。
目前市值不过80亿元左右,跟 恒瑞、复星 等巨头相比,实在差的太远。
若说是企业机制问题,华润旗下也不乏重量级的医药公司。
比如 华润三九 、 东阿阿胶 、华润双鹤 等,人家动不动几十亿的营收,上10亿的净利润,相比起来,万东简直成了家里的拖油瓶。
渐渐的,万东就成了华润管理层眼里的鸡肋,到2015年,终于下了决心,一次性清仓医疗器械板块,出让了万东51.51%的股权。
接盘方是鱼跃科技,2015年4月,鱼跃科技以11.42亿受让北京医药持有的51.54%股权,万东从一家60多年历史的老国企变成了民企。
3
新官上任三把火。
鱼跃的老板们很清楚,万东一直搞不上去,根子在人和技术。
所以 第一把火,给万东引入了新的管理层 ,精简了近一半的员工。
万东员工人数从2014年的1338人,降到了2016年的786人,销售人员占比却从2014年的20%提升到2016年的32%,真抓实干搞业绩。
还有第二把火,加强研发投入。
万东的研发费用率从2014年的6.66%,提升到了2017年上半年的9%。
同时引进更先进高效的生产技术,对DR产线进行智能改造,用自主研发的软件系统对DR产品进行调试,替代人工调试。
结果就是,生产线人员配置从2014年的392人,变成了2016年152人,直降一大半。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万东的毛利率从2014年的29.88%,提升到了2016年39.45%;净利率从3.43%提升到了8.41%,到今年3季度,更是一路上扬至43.66%、10.74%。
背后,是产品战略的步步升级。
2015年,万东推出了 1.5T超导MRI磁共振诊断系统 ,技术提升了一个台阶,进入MRI中高端市场。
2016年,万东售出核磁84台,同比增长20.91%,销量排名第三。
2016年,万东新产品16排螺旋CT获批上市。
CT市场是这么一回事,2015年总规模大概在120亿元左右,16排以下的低端产品占了60%,而16排占比为23%,装机增速40%,远超其他机型,是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
万东的16排CT,今年开始贡献利润,同样的产品,外资品牌要卖到300万元。
还有老本行DR领域。
2015年,国产DR设备销量已经占到68%,但销售额占比却仅有37%,同样的大而不强。
2016年,万东卖出了DR设备 1094台,蝉联国内市场销售量第一,在这个大混战的市场里,凭借规模和渠道优势,万东或 许可 以更上一层楼。
2017年8月,万东的DR设备中标贵州省医疗采购项目,共406台设备,合计1亿元,一单就占到了万东2016年营收的12.3%。
要是能多做几单,这个市场空间不可想象。
细数下来,这些年万东在医疗影像设备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全面布局,比如DR、DSA、CT、MRI,等等。
咦,好像漏了一个超声。
2016年,我国超声设备市场规模仅次于CT和MRI,是第三大细分领域,万东又怎么能放过呢?
收购百胜医疗,正是鱼跃放出的第三把火。
百胜的MRI技术不仅全球领先,还有排名全球第六的超声设备业务,这将很好的补齐万东的医疗影像设备版图。
4
但万东,仍有利剑尚未出鞘。
在如今火热的人工智能领域,万东已悄悄的布下了一枚棋子。
事情是这样的:
医院看病,很多时候需要拍片,这块的增速需求非常猛烈,根据业界统计,目前中国的医学影像数据年增长率达到30%,但放射科医生的年增长率只有4.1%,跑马都追不上。
中国的放射科医生们每天至少需要看4万张影像,累得人头眼昏花,哪里还能好好看片了?
结果就是, 中国影像误诊人数高达5700万/年。
在这个矛盾关系里,每一方都不 满意 :
患者花了许多钱,等了很长的时间,还要被误诊,无奈;
医院眼瞅着设备价格不断飙升,一台要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基本只有甲级大医院才能玩得起;
医生在现有医保体系下,收入下降,新人都不愿意来,老医生只能累死累活,一不小心还得承担医患关系责任;
……
怎么办?国家的办法是,分工专业化,外包给第三方的独立机构。
关心医疗行业的都很熟悉了,自2009年中国开放第三方诊断中心以来,短短7年,市场容量从不到10亿增长到2016年的107亿。
简直是爆炸式的发展,期间也孕育了 迪安诊断 、 艾迪 康、金域医学 等一大批优质公司的成长。
蛋糕做大,分工进一步细化,第三方诊断之外,一个新的细分领域又诞生了。
这便是独立影像中心。
截至2013年,美国有近7000家的医学影像中心,其中第三方影像中心已经达到2421 家,占比约35%。
而我国,基本还是零起步,独立影像中心只有10 家左右。
传统医疗模式中,拍片之后是看片,而看片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工种,效率很低。
现在,依靠人工智能技术,依赖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能够将“看片”的效率获得大幅度提升。
比如,AI通过大量深度学习,归纳已有的影像数据和临床诊断信息,可以快速识别、标注病因,目前诊断准确度已能达到90%以上。
在这方面,万东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
万东弄了一个叫 “万里云”的平台 ,通过SaaS服务模式向患者、医院、医生提供全方位影像服务,包括影像云端存储、诊断、分享、质控、培训和大数据服务等。
万里云平台架构
搭个网站谁都会,能不能把事情办成,很多时候取决于资源的连接能力。
2016年3月, 阿里健康 注资2.25亿,持股25% ;2017年4月, 美年健康 实控人俞熔受让 鱼跃科技 持有的万东22%股权。
阿里健康是 阿里巴巴 “Double H”战略(Health and Happiness)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旗舰平台,客户资源丰富。
截止2017年8月,万里云已经接入1600多家医院,日阅片量达到5000例左右,今年还将接入2500家医院。
另一个股东,美年健康目前拥有近300家医疗及体检中心,年服务客户近1500万次。
这些上游客户资源,将带给万里云巨大的发展潜力。
比如2017年5月,万里云和阿里健康发布了合力打造的人工智能 精准医疗 平台“i影像”,已上线肺部DR筛查和CT检测功能。
2017年7月,万里云与阿里健康再联合推出医疗AI “Doctor You” ,“Doctor You”目前能够正确识别肺结节达到90%以上,接下来万里云还将陆续接入“Doctor You”的乳腺超声、心电图、X 光等智能检测引擎。
2016年,万里云虽然亏损了1237万,但这并不是问题,随着上游业务资源的飞速扩张,很快就可以摊薄成本。
还记得美股上市的 趣店 么,市值近百亿美金,两年前还迷茫不知如何活下去,自从搭上了阿里的客户资源之后,立即凤凰涅槃,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