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企海外投资策略:全方位教你如何成功走出去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全球化经营、打开国际版图 。
2018年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将是未来的一大任务。但是,政府也希望中国企业未来能够更理性的参与到全球竞争中,将继续控制非理性投资。
在此大背景下,世界经理人4月3日在北京举办了中国企业竞争力论坛,论坛的主题为“企业升级与全球化””,邀请了国际金融机构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专业咨询公司汉哲咨询集团、 联合能源集团 和赛格威- 纳恩博 等众多行业机构与公司探讨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挑战和机遇,为需要提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提供有益探索,也为“后来者”提供一些路径参考。
环球资源企业推广部副总裁、世界经理人出版人 李杰 在演讲中表示,审批和监管的趋严化将是中国企业接下来优化 海外投资 必须面对的问题,不过,在政策调控下,中国企业也将逐步进入“走出去”的新阶段。
李杰在会上发布了世界经理人《2018年中国海外投融资调研分析报告》,报告以日前世界经理人对512位转型活跃的中国企业高管的访谈调查为基础,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融资的趋势及主要驱动因素。报告显示,直接投资国外实体项目、与国外合作伙伴的合资企业、涉及国外实体的兼并或收购和战略性收购国外技术四大投资类型既是当前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热点,也是中国企业未来最感兴趣的海外投资机会。
“走出去”的路径参考
要想更好的走出去,企业就应该明白为何走出去以及如何走出去?
在汉哲咨询集团创始人、CEO 段磊 看来,促使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可以细分为六大动因,一是扩大、进入或升级目标市场,二是提升自身品牌形象与产品档次,三是建立高效率的供应链布局,四是占有关键资源及调整资产布局,五是吸纳成熟技术与知识资本,六是享受当地政府及政策红利。
根据这六大动因,段磊和团队总结出了中国民营企业企全球化的8个比较成功的范式。
一是农村包围城市型,率先进入难度较小的国家和地区,在条件成熟之后,在逐步进入发达国家及地区,最终实现占领全球市场。典型如华为,在电信系统业务,华为率先进入亚洲、非洲、南美等竞争不激烈的边缘市场,最后再进攻欧美市场,最终完成全球化布局。
二是产能资源布局型,综合考虑公司关键生产资源、技术研发资源、客户资源所在地,据此进行全球化的研发布局、生产基地布局、营销网络布局,从而实现综合运营效率最高、产能最优、成本最低、交付周期最短。比如海亮集团,根据全球铜产品市场需求,通过收购、并购形成遍布全球的生产加工基地。
三是稳扎稳打取实地型,在全球化过程中有自己清晰的路径,紧密关注目标地区或企业的动向,有足够的战略耐心,在最适宜出手的时候果断出手。万象集团的国际化经营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耐心等待机会,逐步开展汽车转向器上下游的精准并购。
四是产业圈层逆袭型,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做起,在条件成熟之后,通过收购高端品牌及研发能力,迅速完成品牌的升级与蜕变。吉林此前收购沃尔沃就是典型的例子,开始由低端车型进入中高端市场。
五是反波段 操作 型,在全球某地某类资产价值最低的时候介入,在资产、产业价值到达顶峰、其他企业大笔买入的时候,果断退出。比如 和记黄埔 ,在低点大举购入欧洲资产,在大陆、香港物业较高点准确沽出。
六是擒贼先擒王型,在即将进入某一新领域的时候,通过收购、控制行业内某一两家领军企业,直接取得行业领先地位和极高的发展质量。像美的收购库卡及之后的业务整合就是很好的例子。
七是高举高打型,盯紧全球各地区本领域的领军企业,发布声势浩大的收购策略,迅速整合行业内、本领域的领军企业。比如万达在电影产业链上下游的收购及整合。
八是全球运营型,通过收购品牌、销售网络等,迅速占领全球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自主运营该品牌和营销网络。比如联想的PC业务,通过对IMB等国外PC公司的多次并购,不断巩固自身的规模,最终形成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
“全球化拓展是一项需要战略眼光、战略耐心、战略决断力的事业。” 段磊认为,结合企业自身的中长期规划考虑全球化发展,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农村后城市,先小后大,先商务后实业,应该是全球化拓展中相对比较稳健的战略线路。
新形势下“走出去”的升级
在政策调控和指引下,海外投资并购纳入了一个“全口径管理”,同时,新一轮中美贸易摩擦又给全球化蒙上了一层阴影,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如何调整未来的全球化战略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焦点。当论及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嘉宾代表都反复提到了“避风险”和“想清楚”。
从“想清楚”来说,企业依旧要大胆“走出去”,在国际舞台赢得更大发展空间,但是一定思考清楚。赛格威-纳恩博VP黄琛认为,走出去其实就要看买与卖,就是利息高抛,时机要把握好,要看清楚自己的资金、方案是否足够充分。
“企业本身策略来说,要好好思考一下,” 黄琛强调,走出去是不是可以使自己的产业升级?是否能提高企业整体业务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另外,并购以后,要能够让企业自身的活法更优雅,而不是更加吃力。比如蛇吞象一定是不优雅的,吞进去的时候在外部看起来很厉害,但是在内部来说是很痛苦的。企业做国际化并购的策略一定要思考清楚。
谈到现在新一轮的中美贸易摩擦,黄琛表示,中国企业的思路也应该要理的清楚,他用中国的一句老话“天时地利人和”来分析,“如果现在中美贸易战正浓,就是不合天时,可以等一等,对目标企业多跟踪一下。地利,如果美国不跟我们来玩,可以找其它国家。最后是人和,跟当地政府的关系,当地行业的关系,跟目标企业老板和高管的关系,这样一定都要看清楚。”
而在“避风险”这方面来说,现在整体的监管形势对于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是不利的,像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全球多个国家在司法领域都加强了对中资企业收购的监管。联合能源集团副总经理兼总法律顾问 张伟 华指出,中国企业的海外交易被阻止,在新闻中屡见不鲜,很多企业通过复杂的股权结构来做,但是到国外依旧没办法通过审批,比如安邦、海航和重庆财信。
所以中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一定要注意政策的风险。“政府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张伟华强调,企业做海外投资,一定要注意政府的动向。
张伟华指出,要想做好海外投资,交易逻辑一定要想好,在他看来,很多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都是因为董事长的自大,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所以逻辑必须要想好,你能不能干得了,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和“走上去”。
另外,就是要注意交易风险的把控,包括融资风险、政府风险、第三方引发的风险等等。做交易就是一个项目管理,要能够把所有参与者的风险管理做好。
最后是后续整合,张伟华认为,买始终是容易的,KKR有一个创始人曾经说过一句话,“傻子都能买的公司,只有你能够把它卖出去的时候才能够得到祝贺。”你只有把买来的企业弄得更好,或者能够再卖出去,这个时候才算是交易成功了。
管好“走出去”的钱袋子
企业走出去,本就是一项“资本游戏”,所以管好“钱袋子”至关重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往往都会有跨境资金流的问题。
谈及这个问题,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环球资金管理部销售副总裁查宇芳首先梳理了在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方面的演进过程,跨境人民币从2009开始试点,到2014年,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率先在上海自贸区进行试点,标志着中国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新模式的开启。接着在2017年,全口径跨境融资业务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覆盖。查宇芳表示,在这9年政策放开的过程当中,企业在跨境的资金流入和流出方面,渠道逐步变得多样化。
具体而言,在跨境流入方面,有三大块。一是资金项目,包括外债和资本金;二是跨境资金池,分为人民币和外币的跨境资金池。三是融资租赁公司。跨境流出方面也是一样,分为跨境放贷、跨境资金池和融资租赁公司。
重点以跨境资金的流出为例,查宇芳着重介绍了跨境人民币资金池。跨境人民币资金池是指根据集团自身经营和管理的需要,在境内外成员企业之间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余缺调集和归集。“背后的逻辑其实是集团内部境内和境外公司之间的资金拆借,是关联方的借款。” 查宇芳说。
跨境人民币资金池整个渠道其实是双向流动的,流入和流出都非常方便。在资金流出方面来说,比如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一些项目可能一两个星期就要决定。如果走正常的审批手续,境内公司完成审批流程最短也要一个月,这时企业就可以由境内的企业把资金拆借给境外的公司,通过资金池的方式出去,以境外的公司作为投资的主体,去投资境外的项目,最快可以在一天内完成。
而在融资租赁公司的流出方面,查宇芳举例说,假如现在在境外有一个“一带一路”的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人民币,要是将1亿人民币都以资本金的方式投入到境外的主体去使用,会有什么问题吗?她接着解释到,一般来说,“一带一路”的项目都是在一些监管严格的国家,后续要把资金拿回来,最起码的要求是要在当地开始盈利,甚至有些国家的要求会更严格,要连续2年或者3年以后才可以做分红。如果将所有的投资以资本金的方式注入,在回流上就会有问题。
而这1个亿人民币的投资,如果在当地有3000万是用于机器设备的投入,这部分可以考虑用融资租赁公司的方式来购买设备,然后以融资租赁的方式投入到境外的企业去使用,这其实就是做了一部分的资本弱化,把3000万的资本金投入转换成贸易的投入,对境外企业而言,它其实就是正常的支付机器设备融资租赁的租金和利息。不需要去满足分红各方面的苛刻要求。
查宇芳最后总结到,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当中,跨境资金的流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形式或者多形式并用的方式。这样的话,在后续的整个资金回流的过程当中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世界经理人举办了一些列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相关论坛,从接触到的众多企业发现,企业的战略性思考非常关键,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跟自身的长远规划相匹配,其实就决定了企业后期走出去战略的成功与否。世界经理人也跟行业各大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希望把相关的专业知识带到论坛现场,帮助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更好的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