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马化腾和18岁的企鹅帝国,连接之后归何处?
刚刚过去的11月11日是 腾讯 18周年纪念日,当天 马化腾 联合总裁办成员给在职员工、离职员工、外包人员和公司服务人员发出了总计3000万元的微信红包。
那天应该是“双十一”的主场,结果朋友圈被 腾讯 的“红包雨”刷屏。
这并不是高潮。因为马化腾晚些时候还宣布了一个决定,给在职员工每人300股 腾讯 股票。按照当前腾讯每股200元港币的股价,他们预计拿出了15亿元用作此次奖励。
按照目前2300多亿美元的市值,腾讯已经是亚洲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化腾有理由让几万名员工一起分享这笔财富。这个自称是典型的“ 程序 猿”、原本没打算开公司的企业家,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得十分谦逊,面对自己人也不例外, “腾讯18年来,我更多讲的是感恩,感恩所有的同事们。”
实际上,他正手握一个帝国。腾讯旗下微信和QQ的月活用户数已经分别达到8.06亿和8.99亿。放眼互联网,无人能敌。
但是马化腾一直有很深的危机感。 自3Q大战以后他总是强调生态,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对未来,他不确定什么样的技术或应用可能颠覆微信,鼓励内部良性竞争。 如果试图还原他18年来的创业路径,必然绕不开敬畏、创新、开放等几个关键词。
腾讯2004年6月16日在香港主板上市,当时发行价为3.7港元,市值62亿港元。当时有同事私下讨论,什么时候可以出手?据说CFO给出了“大胆预测”,怎么也得到10港元。谁也没有想到,12年后腾讯的股价在200港元左右,是上市初期的60多倍,市值则是300倍。
这也是马化腾始料未及的。在他记忆中,腾讯至少经历过三次特别大的困难。
早期腾讯希望像卖电子邮箱系统一样兜售开发软件产品,一些大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倒是愿意买, 但即时通信产品只有一套,怎么重复销售? 与传统产品不一样的地方还在于,互联网产品需要不断更新维护,不可能是一锤子买卖。最糟糕的是,他们压根没有中标。当时的QQ已经积累了不少用户,他们却没有钱买服务器。腾讯一度艰难得要出售,这是事实。
后来 IDG 和香港盈科数码投资了腾讯,稍解危局。但是投资人却担心腾讯没有商业模式无法变现,再找接盘资金的时候,腾讯再次遭遇冰冻。马化腾回忆,“ IDG 曾经拉我们去见 新浪 等互联网公司,开始感兴趣,但都没看上我们。”据说,当时 新浪 拒绝的理由是技术人员觉得一个月他们就能做出QQ这个软件。
即使上市之后,腾讯依然遇到过很大的危机,最明显的一次是 新浪微博 崛起。以舆论广场立足之后,微博一直想延伸做社交网络。有天马化腾听说某学校的一个班级使用微 博通 信,这让他有种汗毛竖立的担忧。他第一反应是,“我们也要做微博”。腾讯一度投入重金和精力试图翻盘。 但是马化腾很快也意识到,同样的产品没有办法战胜对手,就像在即时通信领域,竞争对手无法撼动QQ。最后微信的存在反而成为了微博的最大威胁。
实际上,腾讯历史上最大的危机应该是2010年的3Q大战。在此之前,腾讯无处不在的触角被互联网界视为“全民公敌”,这种情绪被3Q大战所引爆。
腾讯创始人之一陈一丹曾告诉《中国企业家》,“3Q大战让全公司都在思考,这个公司为什么让这么多人误解?先自我检讨,不要骂人家。这样走下去怎么搞?”
马化腾在当年的12月5日宣布腾讯进入为期半年的战略转型筹备期,2011年决定开放。他告诉整个互联网,“腾讯开放是不可逆的,这扇大门只要一打开,就不会关闭。”
此后, 腾讯相继把搜索、电商等业务以投资的形式交给 搜狗 、京东等公司,专注做互联网水、电、煤的基础连接服务。在 B AT大举投资布局的时候, 滴滴 、 新美大 、58赶集等一批中公司聚拢在腾讯生态,也有一批创业公司愿意亲近他们。
IT评论人士评价腾讯的发展路径时说,“腾讯创办18年,走了 一条 从山寨,到公敌,再到大哥的奇妙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