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南华早报》,阿里强化媒体属性,叫板腾讯、百度的优势
12月11日晚,阿里对外正式确认了收购《南华早报》的消息, 阿里巴巴 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发表了致读者的公开信,回应了读者最关切的百年报业的“公信力”问题,并称《南华早报》将进入免费内容时代。
在上个月,国内最大的C2C视频内容网站 优酷土豆 被阿里收购;这个月又整编了《南华早报》。据悉, 阿里巴巴 集团近年来通过直接、间接、关联公司、个人入股等各类方式,已入股25家左右媒体。 马云 缔造的媒体帝国,依稀有传媒大亨默多克的影子。
从阿里对媒体的布局来看,兼顾各种传播媒介,如新媒体、科技评论网站、视频网站、杂志,单缺报纸了?尽管传统报业普遍面临经营不善的困境,但民营资本很难获得准入资格。自新中国以来坚持“党管报纸”,特别是汲取了前苏联开放“报禁”亡国的前车之鉴,报纸作为舆论策源地、党政机关的喉舌,入股国内报纸媒体几乎不可能。而以香港为发行中心的《南华早报》则无此顾虑,它本身就是郭鹤年家族控股的上市公司。
所谓整合别人说明了你的实力,被人家整合说明你还有价值。成立于1903年的《南华早报》,是仅存的最古老的现代新闻报之一,最大的特点是坚持以英语报道中国,在香港、东南亚及英语世界有广泛影响力,是国外了解中国的重要“入口”之一。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即使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世界老牌报纸都转型,把内容线上化了,《南华早报》此番被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接盘”,算是个不错的归宿了。笔者认为阿里大力布局传媒领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强化媒体属性,叫板 腾讯 、 百度 的优势,确保BAT霸主地位。
腾讯 的优势连接人、 百度 的优势是连接信息,而阿里的优势是连接商品。在PC时代,腾讯网在全国各大区域布局,如大楚网、大浙网、大燕网等均称为了当地城市的新闻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号迅速成为舆论传播的中心场,公众号数量已超1000万个,日均1.5万的数量递增。而百度搜索媒体优势也非常明显,百度新闻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新闻平台,百度百家也迅速成为最大的自媒体平台。相比之下,阿里对于信息源的掌控力上就弱了很多,只能通过收购江河日下的传统媒体如杂志、报纸等,扶持移动互联网之下迅速发展的资讯平台如今日头条等,以获得在信息争夺战处于优势。
(二)以媒体为“流量”入口,“以无为胜有为”打赢公关战。
在PC时代,是流量为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体现了“资本控制世界”的游戏规则。按照 马云 设想,“双11”是要办100年,而每年的双11都必须耗费天价的营销推广费用,才能支撑起阿里在各大门户、论坛、评论网站、电视、广播、户外、电影全面进行广告轰炸,微博、优酷、 芒果TV 等媒体在今年的双11的引流上表现不俗。
“品牌公关”是与媒体关系最密切的部门,阿里公关部门对口径的把握、抖包袱式爆料、与竞品打口水仗、删帖等方面能力卓绝,被PR界奉为楷模。按照马云的说法,在阿里上市之后,要“从有到无”。布局媒体帝国,是阿里的“品牌公关”战略的“上兵伐谋”之举,所谓“树大招风”,很多上市企业都因为舆情而导致股市波动,媒体往往牵动资本市场的神经。从预防角度上讲,媒体可通过“把关机制”过滤负面信息,不用到危机公关阶段再火速救急,就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化于无形。正面意义则更明显,保驾市值平稳上升。
(3)“全球化”战略牵头,加速对海外传媒的布局
今年10月8日,马云在上市一周年的致股东公开信中说阿里“未来十年的愿景将围绕着全球化,农村经济和大数据发展进行”,其中,“全球化”是三大战略之首。今年的双11是第七年,国内已经在这个时间节点形成了消费的心理预期,今年首次成为“全球狂欢节”了,但在世界范围内,有着50多年悠久历史的“黑色星期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狂欢节”,因此在进军全球化道路上,还要做大量市场教育工作,对于海外媒体的布局自然是充当其冲的。
在纽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成为史上最大IPO,但在过去一年总要向海外投资人解释与亚马逊之间竞争关系。亚马逊是全美最大的电商公司,市值目前大约3156亿美元,收购了《华盛顿邮报》主要目的是为kindle提供内容源;而阿里市值目前为大约1530亿美元,想要对标亚马逊,让各国消费者在天猫上实现全球购,对于海外传媒的整合也就成了重要一环。
笔者认为,对于爱打媒体主意的阿里来说,收购《南华早报》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随着全球化的脚步的加快,对于海外的电台、电视以及新闻网站的收编将会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