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让快递员消失?它时速100km,能识别红绿灯,还不跟人挤电梯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当你在篮球场观看CBA的时候,一架满载零食与饮品的无人飞艇悬停在球场上方,只要你点击购物,就有无人机载着薯片、可乐来到面前。当你自驾游来到偏远的山区,想与朋友分享当地的水果、蔬菜,只要一键下单,就有无人机飞至农户家里收货,配送至朋友家中……

这样的“无人化配送”黑科技场景,已经走出科幻小说剧情,走出实验室测试,逐渐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刚刚过去的618期间,首批京东无人配送车在人大、清华、浙大等6所著名高校执行配送任务。

这些无人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其他车辆还可以进行避障,遇到十字路口可以识别红绿灯。当它行驶到目的地时,会通过京东App、手机短信等方式通知用户收货。用户通过人脸识别或手机一键开箱功能便可取走自己的包裹。

其实,早在2016年的双11,京东就曾对外展示无人车。然而由于技术成本的原因,那时候无人车并没有真正应用起来。

京东自动驾驶研发中心工程师张潮告诉央视记者:“那时候方案太贵,差不多可以买一辆奥迪Q7(60多万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最新无人车的成本基本接近奇瑞QQ高配版的价格(5万元左右)。目前,我们还在研发可上楼的配送机器人。”

以往人工配送一单的成本在7至10元。但现在即使将无人配送车的电池损耗费用算进去,一单的配送成本也能控制在 1.5 元以内,是人工配送成本的六分之一。

人大的京东配送站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家(ID:iceo-com-cn),无人配送车充一次电可以行驶80公里,在校园的安全环境下,一天可配送50趟,相当于一位配送员的工作量。如果收货人没看到短信或者不方便取货,无人配送车会在收货点等待15分钟,如果无人取货,就开始配送下一单。

目前,京东在全国设有1300个配送站点。它们有望陆续成为京东无人配送车的首批基地。

  事实上,京东一年前已开始布局无人配送。2016年5月,京东成立X事业部,主攻 智慧 物流,实现物流环节无人化运作的目标,旗下有三大无人技术产品:无人仓、无人机以及无人车。

   刘强东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未来5至8年,京东会实现从产品采购、库存配给调拨、送到配送站、消费者手上,全程百分百 自动化 ,用⼈⼯智能系统和机器⼈劳动来解决。

  为什么要发展无人配送? 刘强 东说,整个电商⾏业的成本、效率、⽤户体验已经达到了⼀个极限,接下来如果要再次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成本,唯有靠技术,技术的核心就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

   昂贵的“最后一公里”

无人车和无人机要解决的,是目前最昂贵的“最后一公里”运输问题。

麦肯锡2016年报告显示,全球包裹运输的成本(不包括取货、长途运输和分类)已经达到约783.8亿美元,其中电子商务的运输成本增长最快。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通常是总运输成本中最昂贵的部分,有时甚至达到总成本的50%以上。

最后一公里也是消费者评判零售商效率的重要时点。为了脱颖而出,许多电商提供当天交货或即时交货的服务。

  但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小城市和农村,京东和 阿里巴巴 还没有建立具有成本效益的配送方式。近日,刘强东在接受美国财经新闻网站CNBC采访时说:“在农村做生意很困难,因为物流费用昂贵。我们目前共有7万多位快递人员,成本很高。但如果使用无人机,物流费用将下降至少70%。”

  京东X事业部总裁肖军接受 雷锋网 采访时表示,京东对未来物流的构想是——当货物进入到无人仓,通过机器人及AGV完成分拣、搬运以及拆码垛等仓储全流程,货物走出无人仓之后,将依靠无人机和无人车送到用户手中。“无人机定位为农村最后一段的路由运输,无人车从事城市最后一公里送货到用户手中的2C业务。”

6月18日,京东宣布在西安市规划40余条航线,实现载重10公斤至15公斤、续航15公里至20公里的多旋翼无人机的常态化运营。今年2月,京东与陕西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京东将利用载重量数吨、飞行半径300公里以上的中大型无人机,打造低空无人机通用航空物流网络,实现陕西省全域覆盖。目前,京东无人机正在北京、四川、陕西、江苏进行试运营。

京东CTO张晨表示,京东目前正在研发6种不同的送货无人机,这些无人机未来将覆盖中国10个省份。公司已有的无人机时速可以达到100km,运送的货物的重量为5kg到15kg。与此同时,公司还在测试载重量为1000kg或一吨的无人机。在充电后,这些无人机最大的飞行里程可以达到50km。

张晨表示,电池的续航能力依然是困扰无人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电池的制造成本依然很高,这也是公司需要着手去解决的问题。一旦整个行业解决了电池问题,公司的技术将更加成熟,届时便可以大面积推进无人机送货项目。

   国内物流巨头的“无人化”布局

阿里的菜鸟于2015年底组建“E.T.物流实验室”,主要研发产品有无人配送车“菜鸟小G”;可实现仓内商品智能拣选、智能导航的“菜鸟AR+”;以及用于物流园区安防巡检的无人机“菜鸟小鹫”。

  去年九月,菜鸟小G第一次露面,随后一直在 阿里巴巴 园区内给员工送快递。只要通过手机向小G发出服务需求,它便会规划最优配送路径,将物品送到指定位置,用户可通过电子扫描签收。

最近,小G开始走入更多服务场景。在浙江一家铁路运输法院,法官们使用小G递送包裹和文件。技术人员表示,乘坐电梯时,小G还能感知电梯的拥挤程度,不会跟人抢电梯。目前,小G正在阿里巴巴位于杭州西溪湿地的总部进行测试。未来,菜鸟希望能与高端写字楼、校园达成合作。

  目前曝光的小G身高1米左右,采用激光与视觉并行的SLAM方案,每次配送大概能装10-20个包裹。而京东的无人车则有10种不同规格和配置。最大的无人配送车约1人高,能容纳几十个快件,车顶搭载1个16线激光雷达,车身 周围 搭载3-4个单线激光雷达,前方、侧方和后方都分布了摄像头。中等无人车则半人高。

  在菜鸟的官方网站上,没有出现用于配送快递的无人机产品。 菜鸟网络 董事长童文红曾在去年表示:“现在不少公司正在研究无人机,菜鸟也对此保持了高度关注。但无人机在这个阶段还是作秀的成分比较多一些。”

童文红算了一笔账:目前电商包裹差不多是每天6千万个,十年以后这个数字可能会突破3亿。“你想象一下,面对3亿包裹的时候,以现在这种无人机的技术,大家可能会看到满天都是无人机在飞。我们相信十年后的无人机一定不是现在的样子。”

  投资阿里巴巴的 春华资本 也不看好无人机。其执行董事郭剑威曾表示,在末端配送的时候,无人机不会成为主流,因为空中飞行轨迹是非常复杂的。

事实上,2015年,淘宝曾在北京尝试无人机参与商品配送。圆通、极飞无人机和淘宝三方共同完成了这项尝试。在这场测试中,淘宝上预定的姜茶都可以在一小时内运送到指定的城市或地区。

但这一尝试后续并未进行下去。2016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熟悉上述合作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时淘宝与各方的合作,受到了来自监管层面的压力。换句话说,当时监管层并不鼓励在北京等一线城市进行无人机配货尝试。

顺丰则更看好小型无人机的发展。

  早在2013年,顺丰就开始测试用无人机送快递,在前期测试中顺丰无人机以每天 500 架次的密度收集目标地区的飞行资料,构建飞行资料网络。2015年,顺丰和上市公司 炼石有色 (00697.SZ)、成都中科航空发动机公司成立了朗星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此外,顺丰还入股了深圳一家名为智航的无人机公司。

  顺丰曾表示,无人机由 顺丰速运 自主研发,采用八旋翼,下设载物区,飞行高度约100米。该无人机内置导航系统,工作人员预先设置目的地和路线,无人机将自动到达目的地,误差在2米以内。不过,对于该机器载重量等信息,顺丰方面表示不便公开。《高工机器人网》查询到,该款无人机预计自主飞行半径约为10公里,飞行相对高度1000米,在四级风以下可以正常起降,最大载重量约3公斤。

目前,顺丰申报和获得在无人机领域专利数量为111项,包括发明专利51项,实用新型54项以及外观专利6项。顺丰表示,未来,顺丰的无人机并不会直接面向客户,而是进行顺丰速运不同网点之间的配送,主要是将货物送往人力配送较难、较慢的偏远地区。

顺丰无人机还没有对承载数量、重量等条件进行最终定型,也没有明确的正式推广时间表。顺丰集团首席技术官、顺丰科技总裁田民在接受界面的采访时表示,他们早已开始研发无人机、无人驾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但是他坚持认为一家公司对科学需要严谨、认真,不能把科技娱乐化,过分的宣传反而会摧毁一项新科技。

“无人机不是简单从A飞到B,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包括通讯、材料以及N多问题决定能否在物流领域被大规模商用。我们其实技术要领先于对手,但是现在不能讲,一是害怕技术被泄露,第二是我们不想误导市场。”田民说。

如果说各家电商在无人机和无人车的发展进度上参差不齐,那无人仓已经逐渐成为各家的标配。菜鸟、京东、顺丰、申通等都已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智能仓储系统。京东麻涌分拣中心场地负责人蔡华赓表示,应用智能分拣系统后,整个分拣区域,从传统分拣的300人,降到只需要不超过20人。

   谷歌、亚马逊加入智能物流战场

6月8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成功研发出一套无人机控制系统,能够在同一时间管理来自多家供应商的多架无人机的飞行路线。

  无人机项目的联合负责人James Ryan Burgess解释:“一直以来, 操作 人员都需要手动改变飞行方向,以绕过各种障碍,避免出现碰撞。但是,我们在测试中所使用的无人机航空交通管制(UAS Air Traffic Management)平台,能够自动管理所有不同类型的无人机的飞行路线,一旦有碰撞的可能性出现,它就会精准地为每架无人机规划出全新的飞行路线。”

去年,谷歌将机器人业务部整改为Google X科技实验室,Project Wing就是这一实验室的试验性无人机送货项目。去年8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批准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试验性无人机送货项目。该项目可以在由FAA批准的无人机测试场地中进行研究。

亚马逊在智能物流的道路上可能走得更远。

亚马逊在2012年以7.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自动化物流提供商Kiva的机器人仓储业务。至今在美国已有超过15000台Kiva机器人在亚马逊的配送中心工作。

今年1月,亚马逊获得了一项自动驾驶车辆的专利。该技术研究无人车如何在可变车道上根据车流情况变换方向。《华尔街日报》援引信源消息称,亚马逊 1 年前就组建了一支专门研究无人驾驶的技术团队,大约有 12 人。

  而在去年年底,亚马逊在英国首次使用无人机向一位男子配送一台亚马逊Fire TV和一包 爆米花 ,整个飞行配送过程耗时13分钟。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将此称为一个里程碑时刻。

早在2013年,亚马逊就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无人机送货计划(Prime Air项目),当时贝索斯表示,将在2018年实现通过无人机进行商品投递。

   黑科技为无人机保驾护航

不过,尽管无人机送货显得高大上,外界的质疑却从未停息。人们的怀疑主要集中在无人机的续航和安全性能方面,认为现有的电池技术和飞行控制技术无法支持无人机长时间飞行,也难以应对恶劣天气。

亚马逊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在其去年12月被批准的一项专利中,亚马逊设想通过建设大型的货运航母——浮空仓库作为无人机的中转站。

图为亚马逊的浮空仓库专利图,仓库左侧放置无人机,右侧放置货物

在这项专利中,亚马逊提出一种形态类似飞艇的大型空中仓库,内部可以装载大量货物及无人机。这艘飞艇会先在地面满载,然后放飞到空中,飞抵有密集送货需求的区域上空。此时无人机再搭载货物从天而降,完成最后阶段的交付。而无人机需要返程时,亚马逊则会安排专门的“飞梭”,集体装载无人机返回空中仓库,准备下一轮货物交付。以这种子母飞行器接力的方式,无人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续航时间不足的问题。

亚马逊还在专利申请文件中举了两个例子。例如,在大型赛事举办期间,亚马逊的空中配送中心可以携带大量零食和纪念品悬停于体育场上空,无人机则随时待命准备送货。此外,空中配送中心还能飞到体育场附近,充当大型室外广告牌或是发布音频内容。

而在去年7月被批准的一项专利中,亚马逊则准备改造路灯,使其成为集无人机充电站、无人机临时机库以及快递取件点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地面设施。

在这项专利的描述中,路灯顶部可建设供小型无人机停靠的停机坪或机库,并配备充电接口或可更换电池。当无人机电量不足时,可以停靠在路灯上充电或者快速更换电池再度起飞。而在恶劣天气下,带有屋顶的机库可以成为无人机的临时庇护所,使其不会因为糟糕天气出现安全问题。

更先进的设想,则是在路灯上安装快递取件箱,无人机交付货物时路灯顶部平台自动打开,货物沿着中空的灯杆滑下,进入预定的取件箱中。

另外,亚马逊还申请了无人机形成密集编队,从而吊装大型货物的专利。

在其设计中,多架无人机能够连接起来,紧紧抱作一团,共享电量以及飞行信息,作出统一的飞行动作。如果有需要的话,单个无人机也能脱离,去完成附近地区的货物交付。这种设计能够提高无人机应对恶劣天气(主要是大风)的能力,以及进行大型货物运输的能力,同时脱离功能也使其有足够的灵活性。不过这将极大地挑战无人机的电源管理技术以及飞控技术。

  此外亚马逊也申请了能够让无人机在货车顶部降落,搭 顺风车 节能的专利。它使无人机能够和亚马逊可能出现的自动驾驶货车整合起来,更好地完成快递交付的任务。

中企哥给亚马逊发送邮件,希望详细了解有关无人机送货计划的进展,例如测试第一个空中仓库的具体时间。截止至发稿时,亚马逊并未回应。

对于各大电商而言,未来发展将从拼价格、拼产品,走向拼服务。而发展新科技,节约人力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已经成为行业趋势。但智能物流仍然面临两个最大的困难,一是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及稳定性,二是各国政府对于无人化配送的监管态度。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 投资界 转载,文章版权归 原作者及原出处 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

随意打赏

100km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