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VC/PE市场趋势:资本洗牌、屯粮续命,拥抱融合、迭代长青
资本市场在2017年之前,投资风口的主题集中,融资也比较顺。但在2017年之后,资本市场环境转变为“风口短命,大钱谨慎,投资进入理性时代”。
而2018年Q1又出现了新的趋势。针对这一趋势,4月21日,泰合资本创始 合伙人 郭如意在 源码资本 2018年年会进行了独家分享《正视周期,迭代长青》,将资本市场形势总结为16个字:“资本洗牌、屯粮续命,拥抱融合、迭代长青”。
在分享中,郭如意表示,周期是客观存在的,创业者们想要从容应对,就要在认知层面做到“四个迭代”:战略认知迭代、组织认知迭代、资本认知迭代、政策认知迭代。以下为郭如意演讲整理。
感谢源码朋友的邀请。有句话叫做“没有伟大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怎样跟时代同步发展,怎样应对经济周期的低谷和顶峰,我们都要做好准备。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泰合资本对2018年资本市场形势的判断。2017年之前,风口集中,资本的节奏非常舒适。2017年,风口短命,大钱谨慎。资本理性、政策要命。2018年Q1又出现了新的趋势,我们总结为16个字,“资本洗牌、屯粮续命,拥抱融合、迭代长青”。
美股市场破发成常态,A股新股回报率持续下降
泰合长期在内部喜欢用由终推始的方法论看待市场。终是指一级市场的融资目的最终是退出,而上市是很关键的指标之一。过去半年,在美股上市的15家市值超过5亿美金的TMT相关公司中,12-13家是10亿美金以上的独角兽,但上市时媒体用的最多的词是“破发”。
我们看数据,上市当日破发超过30%,低于发行价的公司数量超过75%。没有破发的三四家公司中,个别也只超过发行价不到10%。15家企业平均股价跌幅超过20%,独角兽公司跌幅接近30%。这是很恐怖的事。这意味着二级市场标价在迅速缩水。如果在一级市场中以较高价格投进去,上市可能变成见光死。尤其是最新对个人投资者合规的新政和资管新规出台后,个人投资者回报逐渐缩水,加上监管日益严格、金融类资本越来越难投入到不断涌现的GP公司。这些迹象,令投资机构担忧。
再来看A股,从2015年年终至今,上市回报率下跌超过70%。平均涨停的天数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A股市场趋于理性的状态。原因是整个A股堰塞湖的缓解,2017年明显感觉到A股市场上市加速,大量资本涌入。2018年Q1开始,A股过会率大幅度放缓,IPO数量同比去年一季度下降70%,撤材料公司大量出现,这代表IPO退出通道正在逐渐收紧。减持新规导致大量的GP公司对退出变得忧虑重重,乐观估计减持周期至少延长1-2年,悲观估计4年。而大多数GP公司存续期只有8-10年,这中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预期退出回报率降低,对投资资产价格的敏感度会大幅上升。
募资马太效应凸显,投资机构先过冬,但传导机制滞后
从募资角度看,近三年年度募资规模持续上涨,2017年全年募资超过2600亿美金。2016年创投国十条以来注册在案的基金公司超过13,000家。而在泰合机构数据库里有2000多家机构,任 何一 家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接触到第100家机构时,一般意味着融资已经相当困难。这样看来机构是冗余的。2018年Q1的募资规模同比下降2/3,但实际上是回归正常状态。这对一级市场会有什么影响?
从绝对数看,2018年Q1的投资规模是同比上涨的,似乎没有直接影响。
一是,2017年Q1受上一年资本寒冬影响,资本回暖滞后。
二是,2017年下半年许多头部资本机构募资完成,为2018年做好充分储备,并在18年Q1投资加速。
三是,2018年Q1披露的案例有不少是在2017年底完成的,存在一定数据偏差。
据此,在未来半年,或最晚到今年年底,整个资金市场的紧缺会导致投资更加谨慎。由于大量GP募资困难,现有GP必须自律并重视投资回报,可能对价格变得更加敏感。
正视周期客观性,迭代组织、战略、资本和政策认知
在募资趋紧、投资更加谨慎的趋势下,创业者应当如何应对?
首先,明确周期的客观存在性。过去30年的几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很难抓到诱导因素或提前做出规律预判,但预期一定是影响资本市场的关键因素。为什么美股近期波动剧烈,甚至特朗普的twitter变成了市场风向标?就是因为市场情绪非常敏感,导致预期谨慎,传导到资本市场。很多投资人问我们,美股持续上涨10年,比互联网泡沫期的高点还高,是不是会很快下跌?从基本面上来看,我们觉得并没有太大泡沫,但下行预期却确实存在。另外一个有意思的小周期,或者叫窗口期,是TMT中概股窗口期。2000年网易、新浪,2005年前后的百度、分众,2011年前后的360、优酷、搜房,2014年的阿里、京东,到最近的 爱奇艺 ,以及有清晰预期的小米、 蚂蚁金服 、美团等。我们能够记住这些关键时点,就是因为资本市场和公司的发展都有一定周期,每一个好资产的出现都需要时间,好资产集中在窗口期上市后,会有一段3~5年左右的空档期。所以我们要理性认知,周期是客观的,只有不好的资产才难以出头。
其次,要做到四个方面的认知迭代。
1. 战略认知迭代
练内功、重效率,打纵深、拓边界。对于各领域创业者,一定要练好内功。技术团队要尽快产品化,商业团队要尽快优化效率。要尽快用数据证明。
从我们泰合内部2017年的数据看,并非所有项目都如想象中那样热门。智能领域,AI项目中后期平均融资周期6.5个月,大数据项目反而更吃香。为什么?无论从产品化还是商业化上看,大数据项目都正在出现清晰的突破,这是基本面上的提升。有些AI项目技术好、团队好,后期融资时大家仍然会看你的场景渗透率、商业落地和产品化情况。大消费领域也很相似,新零售是热门主题,但C轮之后前途未卜,投资人判断周期也超过6个月,需要看非常细的指标,单店产出、规模验证、人效坪效的提升等。教育类的项目为什么融资周期只有3个月这么短,因为教育项目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迎来了不可思议的变现大爆发。变现的机会出现了,变现的效率提升了,很多项目算账算得过来,或者得到了规模验证,投资人自然喜欢。
增长已经不是检验项目的唯一标准,要重效率。根据我们内部的统计,野蛮生长的项目平均会收到2-3个term,大家会喜欢增势凶猛的项目,但对于这种增长会存在顾虑,会计较增长的效率,比如每增长1块钱GMV,需要付出多少成本。在增长过程中亏损逐渐收缩,效率提升,规模效应也得到验证——这样的项目投资人拦都拦不住。在规模指标之外,更应看重自己的效率指标。如果创业者发现自己企业业务快速增长,开心的同时一定要及时找到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因子,抓住共性的因素看能否形成标准化复制。
在产业上下游和资本层面打纵深、拓边界。在过去半年,我们服务的项目中60%以上开始在产业上下游做业务拓展,或者资本合作。有些企业向比较传统的领域进行投资布局,完成交易闭环。比如源码投资的物流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做并购整合,这是有意思的趋势。创业者不仅要把自己业务单点突破作为关键,更要在战略方向和战略节奏上下功夫,要有更高的格局去拓展边界,用资源开疆僻壤,跟产业上下游以盟友心态合作,用平等开放的心态做产业链上的优化,才有可能实现产业利润的重分配。
2. 组织认知迭代
以前常说早期投资看人,中后期投资看数。其实不是,中后期也重视看人,比如在泰合内部评估时,通常一个领域融到C轮的项目只有2-3家,资金量和业务量都没有拉开太大差距。我们会最喜欢有轻度焦虑和良性冗余的团队。在冲业绩的同时还有 余力 思考创新和管理,还能在内部业务创新之外孵化出新业务,这样的团队还有持续增长的空间。反之,团队为现有业务疲于奔命、到处救火,内部的组织体系可能出现比较大的问题。
从数据看,有无良性冗余的团队收到的Term会差出一倍。一言堂的团队平均收到4个Term,因为一言堂决策效率足够高,下面的执行通常是最高效的,所以数据也不会差。但我们更看重群狼团队,这样的团队内部也许会有反对的声音、也会有对业务不同的想法,但组织内允许活性存在,有机会承受巨大的挑战。这样的团队投资人更加喜欢。
越来越多的团队重视机制建设,即使在初期这些机制比较粗糙,比如前端销售的提成返佣机制,但随着业务发展,都会逐步优化。我们曾经服务过一家公司,承接项目时单月亏损1000万,第三个月开始盈利,到年底时当年盈利已经超过1亿。我们发现团队内部有一套非常清晰的赛马机制,有自己的知识共同体、品牌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基于共同体能够给前端的产品经理足够的创新机制、活力和支持。在此基础上有2个内部团队跑得非常漂亮,贡献利润远超预期,这就是机制活力的价值。
另外一个新趋势,从泰合服务的企业Q1数据来看,接近40%的项目是大集团分拆或企业内部创新孵化而成。一方面说明企业有持续创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说明有可能出现一个新的激励团队的趋势,如股权的重新分配,其中最好的方式是分拆融资,激励成分也许会大于资本运作成分。
3. 资本认知迭代
过去创业者通常认为融资是一锤子买卖,轮次之间互不关联。现在越来越多创业者认识到融资是业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专业分工越来越重要。举例来看,我们很开心看到中后期融资中大家使用FA的概率越来越高。从公司组织架构看,我们过去服务的AI项目中,居然有60%的企业设有专门的融资负责人,资历、头衔都不低,大多数是从香港投行招聘来的。一方面说明香港投行压力很大,另一方面说明创业公司,尤其早期创业者,明显感知到资本的重要战略价值,会去认真寻找所谓的融资合伙人。
第二,融资常态化。当你预感到市场资金紧张时,要尽快做融资布局。有的创始人说我现在不需要钱,但长远看十几个月、三五年总需要资金。最好的方式是尽量多拿到最自己发展有帮助的资金,保证一定的资金冗余。过去半年泰合服务的企业中融资有plus轮次的项目占到50%,融资频次持续加快。
第三,积极拥抱战投。在过去半年我们泰合已完成项目中,85%的项目是战投和产业资本参与的,其中腾讯占到近一半。过去的战投,早期资本当他们是接盘侠,现在完全不同。战投的布局越来越靠前,最典型是腾讯,包括头条,都非常积极。
财务投资人很焦虑,除了钱似乎没什么能和战投相比,大家觉得以前你接我的盘,现在你砸我的碗。其实也不全是,这对财务投资人来说也是引入良性竞争。从创业者角度来说,我们呼吁大家积极拥抱好的产业和战略投资人。
首先,他们能带来不一样的产业视角,创业者在产业链上可能是一个单点突破的小玩家,但整个产业链非常复杂冗长。如果你有了更宏观的视角,或者从经历过周期的大产业集团获得少走弯路的宝贵经验的话,会非常有价值。
其次,对于BATJ这样的投资人还是心态放平。尤其是腾讯,我们并不认为它是纯战略投资人,资金的支持和品牌背书反而更加重要。在一些竞争激烈的领域,创业者也会把拉拢腾讯投资变成重要的融资策略。
4. 政策认知迭代
从2017年开始,所谓的政策风险在资本市场变得很重要。但政策本身没有风险,不合规才是风险。2010-2013年时市场出现大量新项目,你说它当时合规吗?它是新物种,没有新政策去约束它。而现在几乎没有这样的无序发展窗口期。
第一,必须及时去关注自己产业中间所发生的动向和政策。从结果来看,2017年政策敏感三个比较大的方向,涉及到人命的医疗,涉及到意识形态的内容,涉及到系统风险的金融。这些领域的项目我们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严重飞单(即投资人放弃了给出的offer),根本还在于过不了政策关,或者政策不明朗,或者政策有风险。即使最终拿到融资,项目本身的安全度也不够。
如果被政策的天花板框住,首先要想办法开拓其他市场,其次要考虑在现有市场中如何精细化运营,提升效率,攫取属于自己的利润。当然政策也有利好,比如物流、制造业领域最近有一系列减税政策。看起来只有1-2个点的影响,但放在整个产业看利润空间影响有可能非常大。
第二,不盲目追求热点。比如最近的独角兽,其实只是概念和结果,并不是热点。通常大家理解的行业热点领域,是由某个行业、某个新技术兴起带来的,而不是某一个热点主题。为什么我说独角兽有毒?因为我感觉这很像2015年的情况。那时资本市场也很热,2014年底一家VC合伙人问我们,移动互联网领域融钱花钱都那么狠,是不是有泡沫?我们当时要求泰合内部所有项目在15年春节前交割。但2015年3月之后出现了一拨战略新兴板预期,大量人民币基金开始活跃,成立拆迁大队。拆V回A成为行业热点。这种热点要非常警惕,现在复盘我仍然觉得教训惨痛,90%以上的项目拆VIE并没有回到A股。今年独角兽新政出来后又出现一股浪潮。但大家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实力,有没有能力被接回A股?关键在于独角兽是结果而不是起因,是你把自身业务价值做出来之后的自然结果。如果你没有出现在首批回国的独角兽名单上,就不要多想,不凑热闹,做好自己的业务,从而让自己名列其中,这是最关键的。要尊重常识,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做好基本面、做出价值才是根本。
总结来说,周期始终存在,市场也许在半年或三个季度后变得不再乐观,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自己在行业里经历过几个周期,看经济周期跟看历史周期一样,历史场景见得多了心态就平和了。市场好的时候也没那么好,市场差的时候也没那么差。不管外界的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尽量把握自己。像NBA里面常说的,“GO BIG OR GO HOME”,你要有能力持续迭代,有能力应变这个时代带给你的挑战,你就可能强大。你没有这个能力,不好意思,你就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