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戳民营企业融资痛点!不上市、不贷款、不融资的老干妈做成行业老大,秘籍是什么?
前段时间,《人民的名义》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爆款。不管是官媒,还是自媒体,《人民的名义》席卷我们的生活,不管是在论坛上,还是地铁里,甚至在公园里,都在谈论《人民的名义》。
其热度可想而知。在商界,企业家们谈论的是融资的艰难,似乎《人民的名义》说出了他们的心声。甚至有学者撰文坦言:“剧中对民营企业当前所遇的诸多问题没有回避,字字戳心,借人物之口说出企业家们长久以来想说的话。”
纵观古今,融资难的问题似乎总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在《人民的名义》电视剧中,作为商人的蔡成功,是一个让观众又爱又恨。
蔡成功虽然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阴险商人,却也不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商人。在大风厂经营困难时,蔡成功四处借贷直至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这样的情形似乎是有熟悉,却又很陌生。
当然,《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借蔡成功之口,道出了普通民营企业在传统金融机构贷款难问题,似乎赢得了部分观众和学者的同情。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把融资困难就把一切责任推给社会,这样的逻辑本身就有问题。
在偏远的西南地区,老干妈却用“不上市、不贷款、不融资”的三不战略从侧面印证了该逻辑的悖论。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坦言:“我没有跟国家贷过款,贴息贷款我都不要。”
在企业界,陶华碧都是低调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但是陶华碧的经营方略很稳健,特别是陶华碧坚持“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的“三不政策”。
可以肯定地说,这“三不政策”已经成为“老干妈”给消费者的实业标签,也让一众机构垂涎三尺却只能望而却步。
在陶华碧看来,在做强老干妈的过程中,融资始终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融资犹如罂粟一样,一旦染上,那么就可能遭遇万劫不复的境地。尽管在扩大规模过程中极度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即使有机构或者银行也愿意给老干妈注入资金,但是陶华碧却坚持“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的“三不政策”,做到了“有多大能力做多少事情”的稳健策略。
在陶华碧看来,投资机构并非活雷锋,其目的就是投资利益最大化,即使在急需资金时,也必须要冷静对待,一旦接受融资,也就意味着在资本层面稀释掉自己对老干妈的控制权,尤其是在创业成败的关键期。陶华碧尽管没有上过一天学,但是经常关注新闻的他必然深知失去控制权意味着什么。
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观点非常片面
在很多论坛上,很多企业经营者、教授、培训师都在鼓吹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非常片面的,因为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高成本的融资渠道已经成为过去。
对此,永隆银行董事长,前 招商银行 行长 马蔚华 在2015博鳌亚洲论坛 “互联网思维与商业的本质”分论坛上坦言:“余额宝让我们焦虑,银行钱都被弄走了,因为银行利率没有放开,你的活期利率那么低,余额宝回报那么高,显然肯定要流出去。但是余额宝把钱又存回银行,因为银行储蓄利率限制,同业利率放开,从另一个角度高息把货币基金吸收进来,所以银行现在很焦虑,很窝囊。”
在很多企业经营者看来,让银行行长很焦虑和窝囊的仅仅是一个余额宝,这样的事实让企业经营者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融资坚冰正在被融化。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制度不完善,甚至丈夫是董事长、妻子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出纳等职。这样的财务信息制度的不透明,无疑会加剧融资成本高和融资难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就会遭遇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当滚滚的互联网浪潮如同上百米高的海啸般席卷中华大地时,摆在中国传统企业经营者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就是互联网化。事实证明,在碎片 化时代 ,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随之而来的互联网化迫使传统企业不得不在营销和渠道拓展、产品涉及等方面向消费者贴近。
究其原因,随着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作为传统企业来说,其商品销售模式、渠道,以及消费者的消费习性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当这样的变化影响传统企业的经营时,无疑就意味着要么互联网化,要么被消费者摈弃。
在2014年12月13日北京召开的媒体会上,时任 联想集团 董事长 柳传志 在会上说道:“移动互联网浪潮已经到来,哪个行业都躲不过去,只不过受冲击有快慢之分。媒体、电商等处于龙卷风中心的行业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否则一年半载就有存亡之虞;而传统行业相对时间充裕,应当冷静调整,不要太激进全部推翻,否则会造成企业的混乱。”
在柳传志看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浪潮已到,任 何一 个行业都躲不过。在互联网化的征程中,很多传统企业的经营者们已经积极地向互联网化迈进,也包括融资渠道,如股权众筹。
可能读者会问,何谓股权众筹,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所谓股权众筹是指,公司出让一定比例的股份,面向普通投资者,投资者通过出资入股公司,获得未来收益。这种基于互联网渠道而进行融资的模式被称作股权众筹。
从股权众筹的定义可以看出,股权众筹是建立在明确以项目股权作为回报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众筹的方式而已,其本质还是民间融资。不过,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拓展,使得融资渠道更加广阔,融资的对象也更加众多。
11岁马特股权众筹400万美元的成功启示
在电影《小机灵鬼》 (又名:《小鬼当大家》,英文译名: The Brainiacs)中,就很好地阐释了股权众筹的问题。
该部电影的介绍是这样的,11岁的马特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在马特7岁时就失去了母亲,而马特的父亲戴维·泰勒——泰勒玩具公司的老板为了生计,专心经营,自然也就顾不上陪马特玩耍。凯丽(马特的姐姐)是一个难得的电脑天才,在母亲去世后,独自一人潜心研究一种人工智能芯片。
有一天,当老师问马特的人生规划时,马特随口说出要收购父亲的玩具公司,成为泰勒玩具公司的老板。于是,老师告诉马特,只有收购绝大多数股份,才可以成为泰勒玩具公司的老板。为此,马特和同学去银行要求贷款400美元,开设一个公司账户。
当马特没有400美元时,无意间闯入玛丽的房间,知道了玛丽在研究人工智能芯片后,以人工智能芯片为项目,有效地互联网开始股权众筹,结果众筹400万美元。马特和同学用招商得到的巨款购买了泰勒玩具公司的所有权。马特的网上商品引起了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怀疑,于是着手调查,一心想吞掉泰勒公司的银行老板也知道了真相,逼迫泰勒公司几天之内偿还5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戴维在儿子、女儿、女友和母亲的帮助下挫败了卢克的阴谋,保住了泰勒玩具公司。
在全球视野下的企业融资创新中,股权众筹是可以完成的,而且融资也较为容易,马特有针对性地向儿童、青少年,其股权众筹的金额从1美元到几美元不等,居然很快就融资到400万美元。
让“人才+项目+资本”这三驾马车跑起来
马特这个案例给中国企业经营者的启示是,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把“人才+项目+资本”这三驾马车整合起来,其融资就相对简单很多。 马云 六分钟融资4000万美元的神话其实是“人才+项目+资本”的最佳体现。
在美国的硅谷,流传着一个较为著名的“餐巾纸”融资模式。一般地,只要创业者在咖啡馆的餐巾纸上写下自己的创业想法和商业模式,往往就可以拿到一笔不小的风险投资。这样的经历马云也同样有过,在 阿里巴巴 第二笔风险投资的过程中,马云的融资过程依然被渲染为一个“神话”。这个“神话”是,马云竟然用6分钟就赢得了 孙正义 4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当马云用6分钟赢得全世界最成功的互联网投资人4000万美元的投资时,马云和 阿里巴巴 对此还犹豫不决,最终只融资了2000万美元。
在互联网领域的融资故事中,马云的融资故事一直被也就称之为典范。据软银创始人 孙正 义介绍,之所以投给马云4000万美元,是因为看中马云这个人才和马云背后的互联网项目。在马云的融资思维中,融资必须是企业最赚钱的时候,在缺钱时绝不能融资。可能中小企业经营者非常疑惑,缺钱不融资,难道是神经病吗?马云的理由是:“做企业,首先要想到的是没有融资我也能盈利,等你盈利了,想扩大盈利的时候,那时就会有人想要投钱了。没有盈利的时候想说服别人投资,投资人多半会说:等你盈利了再说吧。”
马云坦言:“钱是资源,不可以没有,但光有钱一点用都没有!今天的网络,不是凭资本打天下,而是靠思想打天下、靠行动打天下、靠团队打天下、靠创新打天下。做企业,比的是花最少的资源做最大的事情,别人做这个事情要15块,你只要5块钱也能做得一样好,那你就赢了。”
在阿里巴巴的融资过程中,马云总在强调,不是马云在找融资,而是钱在找马云。马云在公开场合说:“我们不会跟基金去要钱,从1999年开始,我们对风险投资的选择就很严格。”
马云的融资似乎与很多企业经营者的做法迥然不同,在众多企业经营者意识中,只有缺钱的时候才是融资的最佳时期。这就是我在开篇说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观点较为片面的原因。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死守传统的民间本位融资制度,完全依赖银行融资,即在互联网+时代,不懂得互联网+“众筹融资”的企业老板,这样的企业肯定不会走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