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富版图15年变迁的背后:两场经济危机、一场恐怖袭击、中国入世
两场经济危机、一场恐怖袭击、中国入世。
如果要提名新财富自2001年3月创办以来影响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的大事件,这大概是最言简意赅的答案了。
巧合的是, 这四件大事中,有三件发生在新财富首创之年。15年的时间,新财富不仅记录、描绘着产业升级变迁的各色路径,见证着新钱老钱的更替 错落 ,更对它们背后盘根错结的因果关系抽丝剥茧,继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资本的流向。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的余威仍在发酵,9.11事件的打击,不仅令疲软的经济雪上加霜,还逐渐把美国拖入“反恐”战争的泥淖。而在太平洋的这一边,2001年12月,经过多年的谈判和努力,中国终于叩开世贸组织大门,成为WTO第143个成员。这三者相互关联,直接导致世界格局的大洗牌正式开启。
诚如美国《时代》周刊主编所言,21世纪前10年影响世界最重要的事件既不是9.11,也不是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而是“中国崛起”。即便将时间轴拉长到15年,相信对于“中国崛起”这个重要事件,也没有人会提出异议。2009年开始袭扰全球的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强化了这一中心词。
在这些搅弄着全球风雨的巨浪背后,一波接着一波的变革和风潮萌动潜行, 合力 塑造出今日之世界和今日之中国。新财富与读者所共同见证并共同参与的,是全球势力天平自西向东的逐步倾斜。
此去经年,世界已非昨日之模样。
倾斜的天平
15年来,老钱世界不安宁。
好不容易从互联网泡沫破灭的谷底爬出来的美国经济,在为时不长的修复期后,迎面又撞上了声势更为浩大、影响更为深远的次贷危机。现在看来,美国经济依旧没有从危机后的疲弱中恢复,甚至不知道到底还能不能恢复如初。以美国前财长拉里·萨默斯为首的经济学家一直在提出一个令人警醒的理论,即美国可能深陷所谓的“长期停滞”—经济增长乏力,同时利率低迷。
始于希腊的债务危机则几乎动摇了欧洲大陆的百年根基,好不容易看到了点复苏的苗头,默大妈的“宅心仁厚”又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难民潮。并不夸张地说,也许欧洲最好的时光就此一去不复返。
今日的法国也许就是未来欧洲的缩影,当你有机会亲眼目睹巴黎的夏洛特站(Chatelet les Halles)列车到站时每个门厢都对应着一名年轻工作人员的场景,超过10%的失业率就再也不只是苍白的数据,更别说还有说来就来的种族冲突。
忘了,还有中国农历猴年马月,世间飞出的那只硕大无比的“黑天鹅”—英国脱欧。英镑兑人民币的汇率与历史高点相比已经接近打了个对折的水平,也难怪《金融时报》的社评会字字见血:“ 一个以其保守主义、政治稳定著称的国家,已纵身跃入黑暗”。短短数月后,形势却又发生逆转。一场诉讼之后,决定是否脱欧的真正权利,掌握在了600多名议员手中 。
可是,新钱世界也非风景独好。诚然,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成为“真正的赢家”,而被视为新兴经济体代表的“金砖四国”也一度大放异彩,但随后发生的事让这层光彩骤然黯淡。继第一块“金砖”印度松动之后,又轮到了巴西和俄罗斯;连“金砖四国”之父口中“如果还能更改概念,那么只会留下一个国家”的中国,经济增速也大幅放缓,下行压力如影随行。
但是,来看一道再简单不过的数学题。本世纪初,美国的国家净财富是中国的9倍,2015年却已不足4倍。2001年,中国是全球第六大经济体;2008年升至第三;按照20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尽管随着新兴经济体的集体走弱,东西方之间的资金流向曾一度逆转,但中国15年间GDP收获五倍增长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足以让所有国家 瞩目。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包括企业利润、工业生产、投资增长、先行指数和信心指数在内的一系列关键指标反转向好。中国经济“三季报”闪现的这些亮点,为疲弱、曲折的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新的动力。三季度数据发布后, 摩根士丹利 发布报告,把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从6.4%上调于6.7%。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表示,如果今年中国经济增长6.7%,那么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39%。
与此同时,崛起的中国也正在努力搭建一个全新的国际金融体系。2015年4月,由中国发起的亚投行确定了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既包括了英、法、意、德等西方国家,也囊括了韩、俄、巴、澳等新兴经济体,覆盖除美加日外的几乎所有的主要经济体。尽管 任重 而道远,但毕竟步子已经迈出,发达国家主导金融话语权的一页正在改写。
世界格局在变,文化符号同样在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恢弘气势给世界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而中国演员、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好莱坞大片中,合拍片也是一部接着一部。原因 只有一个 ,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国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打开自己的钱包。中美合拍的《 功夫熊 猫》在8年时间拍了三部,中国票房从2008年第一部的1.5亿元到2011年第二部的6.08亿元直至2016年的逾10亿元,虽然依然是用中国文化的外壳包装美国价值的内核,但就让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而言,其显然是完美达标的。
从《 功夫熊 猫》为代表的一系列影片,乃至更早的《花木兰》开始,伴随国力的上升,中国人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形象也逐渐从最初的负面、单一和符号化变得越来越积极和多元。2015年热映的《火星救援》一片,拥有“太阳神”航天器的中国已然以一个科技大国的形象,出现在了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中;而中国国家航天局官员所展现的,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亦是对世界的责任。想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作为软实力重要体现的国家形象的提升,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
更让世人震惊的是,有了底气,快速富起来的中国人开始使出洪荒之力四处“买买买”。大至品牌、资源、技术、龙头企业,小至奶粉等日用品,都成海外购的目标。尤其是被点燃起了欲望与热情的中国消费者,已经不能满足于国内市场 高昂 的税率,越来越频繁地杀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扫货,搅动着各国的品牌旗舰店和精品百货店,这不仅让世界各国百货公司内的中文导购成为了标配,引得一些商家不得不对中国游客“限客”,同时拯救不少国家萎靡不振的零售业于水深火热。
公开数据显示, 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界第一,出境游客的人均消费高达11625元。而眼下,中国奢侈品市场增长的放缓俨然成下奢侈品大佬们最为纠结的心病。中国打个喷嚏,全球市场都会患上流感,这句话显然不只适用于奢侈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