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齐微信、支付宝和Apple Pay的星巴克,干掉“喜茶”只是时间问题?
终于, 支付宝 和星巴克联姻了。
这一天,等了好久。
今天,支付宝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正式和星巴克达成合作,支付宝将自即日起接入星巴克中国大陆近2800家门店。在这里,小财女友情提示:支付宝购买还支持蚂蚁花呗哦~
这就意味着,你根本不需要奋斗18年,只需要打开支付宝,点击蚂蚁花呗,就能和一些人坐在一起喝咖啡,有木有很惊喜?可是机智的网友们一眼就看穿了真相:哼,又想骗我花钱。
但不管怎么样,星巴克此举至少缓解了人们消费时只能用微信、Apple Pay以及现金的尴尬。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反正小财女至今都还记得自己当初没带一分钱,微信余额不足,跟服务员面面相觑,最后只能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买到一杯咖啡的经历。
其实早在微信和支付宝之前,星巴克一直是苹果的忠实盟友。自2016年年初,Apple Pay进入中国以来, Apple Pay才是在星巴克没带钱包的唯一选择。不过,考虑到ApplePay在中国的普及情况实在堪忧,星巴克在 中国移动 支付的潮流下也开始面露难色。
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询问能否用微信、支付宝支付时,星巴克终于坐不住了,率先在2016年12月8日与微信达成合作,首次在全国门店接入中国本土的移动支付方式,开始了自己的入乡随俗之旅。
说起星巴克当初为啥选择了微信,而不选择支付宝的原因,目前外界一致认为是考虑到微信的社交属性,事后两者联合发布了社交礼品卡,更是坐实了外界的猜测。不过,就在微信和星巴克正如火如荼开展合作的时候,全国还是有三家星巴克可以使用支付宝,但是有且只有三家。
这三家门店分别位于阿里西溪园区、阿里滨江园区以及支付宝大楼下。看到了吧!人在屋檐下,看你低不低头~
当然了,虽说 马化腾 抢先和星巴克攀上了亲,但 马云 爸爸也一直没放弃努力。2015年11月,星巴克宣布在天猫旗舰店试营业。主要销售星享/礼卡和各种饮品兑换券为主,而这也是此前 阿里巴巴 和星巴克最为正式的一次合作,不过,如今的合作已经深入到多个方面。
看来马云爸爸说的还是很有道理,“梦想还是要有的,一不小心就实现了呢!”你瞅瞅,小黑板挂出去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国大陆的2800多家门店就正式接入了支付宝。
如今,已经集齐了微信、ApplePay和支付宝的星巴克,也打算进一步开展自己的圈地运动了……
1999年1月,星巴克在北京中国 国际贸易中心 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门店。凭借着不变的高品质,轻松温馨的氛围、眼光独到的选址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星巴克在中国迅速走红,并逐步贴上所谓“中产阶级”和“白领e族”的标签。而中国市场目前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星巴克第二大市场。
截至目前,星巴克已经在中国130个城市开设了2,800家门店,拥有近40,000名身着绿围裙的星巴克伙伴。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咖啡连锁零售额达到270亿元,星巴克以超过1/3的市场份额占据业内第一。
此外,星巴克近年来的营收表现亦是十分可观。2010年星巴克公司营业收入就超过100亿美元,此外每年都能保持稳定增速。2015年,星巴克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6.5%、33.3%,增速更是创下近年来的新高。
2011-2015年星巴克公司营业收入趋势图
据星巴克此前披露的财务报表显示,目前,中国及亚太大区的利润率达到32%,美洲大区的利润率为21.1%,欧洲、中东及非洲大区的利润率仅1.9%。
去年星巴克曾公开表示,将计划加大在中国地区投资,预计2019年星巴克在华门店总数量将达到3400家。这意味着,在星巴克全球多个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中国市场无疑能给星巴克带来稳定增长的营收和极高利润率。而纵观近几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之路,其正在不断向中国的二三线城市下沉,受益于此前十多年的耕耘,其在上述中国市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任 何一 个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说到这,也让小财女想起了如今红得发紫的“喜茶”。从2012年广州诞生时的风平浪静,到2016年底的蠢蠢欲动,再到2017年的家喻户晓。在微博与微信朋友圈的病毒式扩散下,排队4小时喝一杯奶茶这样的新闻都司空见惯。每每看到那些排队买喜茶的长龙,都让人退避三舍,即便是有好感也早被消磨殆尽,所以至今小财女都没喝到。
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如今还没能站稳脚跟的“喜茶”就被黄牛和一股“浮躁”的气息环绕,实在像极了当初红极一时的 黄太吉 和水货餐厅。但谁能保证这些人不会过几天就“移情别恋”?毕竟靠着话题热度得来的粉丝又能有多少的“用户粘性”?
“一年红火,两年稳中有降,三年就撑不下去,这说的就是网红餐饮们遇到的困境。在中国,餐饮模式出现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撑,品牌才能持久发展,但网红餐饮有两个缺点,一是形式上的复制;二是包装上的雷同,如无源之水。”广东省餐饮协会荣誉副会长姚学正如是说。
的确,要想汇聚一批始终跟随品牌的粉丝,要的不是一时的热度和新鲜感,而是能让人形成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星巴克深谙用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