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中国巴菲特”郭广昌与他的产业投资版图!
7月22日,在圣保罗街头跑步的 郭广昌 构思并发表了一篇“谣言止于智者”的感想,一直希望多做、少说的他之所以亲自出马,是因为被谣言的正是他自己。
半个月前的7月5日傍晚,一则“郭广昌失联”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直接导致复星旗下相关A股和H股在隔日开盘后股价大跌。
经证监会迅速排查,证实这是子虚乌有,于是责令消息源头“ 同花顺 ”改正违法行为,并且罚款20万。
郭广昌被造谣或许与一则传言有关:6月中旬,银监会对各银行下达口令,要求排查数家企业的境内外融资状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复星与安邦、万达并列其中。
此后,安邦的吴小晖因个人原因不能履职,万达大笔出售资产,但复星却安然不动,因此有好事者忍不住替复星安排些“花边新闻”。
这些人或许没想到,证监会会站出来为郭广昌“被失联”主持公道。
不光是证监会的出面,在海外投资近乎被谈之色变时,7月28日,复星旗下的复星高科、复星健控又再宣告了一项海外收购项目:联合三元食品,以6.25亿欧元(约合49.67亿人民币)收购法国健康食品百年品牌St-Hubert100%股权。买卖双方已签署一系列交易文件。
在被点名排查的巨头纷纷焦头烂额之际,郭广昌为什么可以闲庭信步,继续全球产业布局?同样是被视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标杆的复星,其战略和打法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2
华商韬略认真查阅复星的年报和有关经营数据,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复星健康、稳健的财务状况,符合国家方针政策支持和鼓励的产业投资逻辑和布局,应该是郭广昌可以安心跑步的重要原因。
此次银监会针对海外投资的排查,目的在于防止海外投资给国内金融体系带来风险。这风险在于将国外资产的风险置于国内,因为其中很多企业都是使用从国内金融机构获取的人民币贷款去进行海外收购,或者搞内保外贷,即由国内银行向境外银行出具担保函,然后由境外银行放款。
无论哪种方式,这样的投资一旦出现问题,甚至出现所谓的资产转移,国内银行都会被套进去。通俗地说就是,你过了一把瘾、或者获得了利益,最后却要银行来买单,而国内的银行大多是国有银行,最终也就是由国家和人民来买单。
银行给你背这么大一个锅,银监会当然要查一查。嘿,把你们账本都打开给我看看。就像搞体检,有毛病的,该动刀子的动刀子,该吃药的吃药,没有问题、身体很好的,也就是嘱咐嘱咐,身体虽好也还是要当心,现在是疾病高发期。
而所谓的毛病,不光包括借款的风险,也包括你是不是真心实意去投资、去发展产业、去按照国家期待和鼓励的那样提升民族产业竞争力。
今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就委婉地表示过:投一些体育、娱乐、俱乐部,对中国也没有太大好处……也有一些动机不良的,对这种现象进行管理,是正常的。
什么是动机不良? 老百姓 已经被科普得相当明白了:就是打着海外投资的幌子,把钱洗到海外去,一旦国内经营出了状况卷包会,留下个烂摊子,然后说,我会负责的。
对海外投资的风险管控,实际也就是这两点。
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国家对之前鼓励企业“走出去”,但相关监管、审查没有跟上的一个优化和修正。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嘛,在投资中学会投资。
复星在这两点上没毛病,是个好学生。
这是郭广昌还有心情去跑步,也有底气去打击谣言的关键原因。
事业搞得大,一定会借钱?海外投资搞得多,一定有暗礁和风险?就像健康人也要去体检一样,对于复星的海外投资,银监会也要摸摸底。
复星为什么能经得起摸,这得从郭广昌这个全球产业布局的老司机,一路走来的进化和升级说起。
3
在中国企业界,郭广昌是个很不同的人。
跟那些只是专注实业的人不同,他很早就开始了资本运作;跟那些专注搞资本运作的人也不同,他很早就在用资本运作产业,骨子里有着深厚的“产业情结”。
郭广昌农家出身,父亲因工伤落下残疾,家庭贫苦;父母希望他读师范,早点工作减轻家庭负担,但他不甘心,哭着闹着背着一卷草席、十几斤大米,去读了高中,然后一路读到复旦大学哲学系,又被复旦留下在校任职。
但平稳的生活锁不住这个一心要改变命运做大事的年轻人,攒够4000美金之后,他来到了美国领事馆外,希望出国去闯闯。
结果,他的腿就要迈出去了,却又收了回来。
当时,出国留学的大陆学子,不少人回国成了VC/PE投资人,留在国内的,也纷纷扑腾下海,白手起家,搞得风生水起,前途一片大好。
既然出去了也是回来,既然国内机会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出去?
郭广昌踌躇了半天,最终放弃留学梦想,跟几个同学一起创业。更有知识和见地的他们,一开始就把上面两类人的优势融合在一起,不断在投资和产业中翻腾。
一开始就产业跟资本结合,这也是复星能快速崛起的原因。
回顾复星的发展之路,郭广昌曾说:“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有多大的本事”,“复星是从无技术、无资金、无人才的三无公司走过来的,我们就一句话,边学边做,不断否定自己。”
前一句,你可以按着“普通家庭 马化腾 ,悔创阿里杰克马”来解读,后一句则是个大实话。
创业之初什么都没有,郭广昌靠做咨询,帮别人出主意,赚到了第一个100万;有了点资本之后,他们踏着第一波地产热潮,靠中介业务做成了第一个1000万;再之后,他们把钱全部投入医药行业,研发出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顺利赚到第一个亿。
边学边做间,复星的战略和重心不断结合自身条件、踏着国家的实时战略和行业现状转移升级,并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到1990年代末,复星已是中国企业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更是成为 上海证券 交易所上市的第一家民营企业——1998年,复星实业(后更名 复星医药 )登陆A股,募资3.5亿。
接触资本市场后,复星开始两条腿齐步跑,一边深耕医药产业,一边做产业投资。
但那一时期甚至至今,真正让郭广昌名声大噪的,是投资这份事业。期间,复星相继进入了医药、地产、信息、物流、钢铁、零售等多个领域。
最关键的是,他们所涉足的每项产业,都踏在了经济与行业大势的关键点,并且分享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红利,赢得了堪称神话的奇迹。
这成绩,看得懂并且相信事在人为的人,佩服其眼光的精准和执行的胆识,看不懂且坚信拼爹论的,则开始给石匠的儿子郭广昌,编织所谓的神秘背景。
如今,复星依旧持有的部分钢铁、矿业、不动产等回报率几十倍的项目,大多是在那段时期投出来的,这其中的很多资产在当时都不被看好。
边投边赚边做产业间,复星的另一条腿——以产业投资为核心业务的 复星国际 ,也登陆了资本市场,而且是国际资本市场——港交所。
这次上市,让复星和郭广昌迎来了又一个关键转折,也为复星经受这次海外投资的考验打了底。
当时,郭广昌给复星的定位是一家投资公司,选择H股,是因为希望从国际市场拿钱。这些年,复星的很多海外投资都是从海外融钱,用外国人的钱收购外国人的产业,这是复星跟很多投资海外的中国企业的最大不同。
除了从国际市场拿钱,郭广昌选择国际资本上市,还有另一个考虑:来中国的外国投资企业这么多,怎么和他们竞争?他的选择:
一是反向竞争。“走出去”,到海外进行投资,特别是围绕金融产业进行投资,拓宽海外融资渠道,再反向投回中国的产业,或者将好的产业带回中国、促进中国的产业发展,这也被他概括为“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
什么意思呢?通俗地说就是,老郭希望到海外建立融资平台,跟老外们说,哎呀,你们这些成熟经济体已经没有什么发展动能了,中国有动能啊,大家跟我回到中国投资发展去。
这相当于是,不仅没从国内拿钱出去,反而拿回来更多钱。
二是把复星的投资变为“保险+投资”双轮驱动。这是他为复星持续稳定增长装的安全带,也是他为搞好“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打的伏笔。
因为 巴菲特 也是“保险+投资”,郭广昌也渐渐被外界戴上了“中国巴菲特”的名号。
4
围绕“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复星一直在强化境内境外的融资能力,特别是打通海外融资与收购,以及海外产业回归中国的途径。
在美国,复星和保德信合作创立了美元基金“中国动力基金”;在香港,复星掌控了鼎睿再保险;在葡语系地区,复星投有葡萄牙最大的保险公司以及当地第二大商业银行……
银行、保险、债务、股权、基金,辅以旗下企业IPO来增加资产流动性,令复星在海外建立了稳健的融资渠道,不久前,他们还新发行了14亿的美元债。
这些融资,最终都成了复星海外收购的主要资金构成,是嫁接全球资源的“弹药”。
去年,复星还退出了两个投资项目,均由境外资金直接结算,其中仅IRONSHORE公司,就到手30亿美金。
也正是因为有强大的海外资金后盾,复星的海外投资极少用国内的钱。据接近复星的财务人士透露,复星在海外投资的内保外贷占比还不足1%。
老外的钱不好融,融了也不好花,这给复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复星把挑战变成机会,以此提高自己的业务、财务和风险管理水准与盈利水平,进而提高了复星的透明和稳健度。
这可以从复星的财报中找到答案:
复星国际2016年度的财报显示,其资本负债率为50.7%,其净债务比例为60.3%,长期债务比例由2015年的57.4%提升至65.3%。
盈利和净资产方面,2016年度,复星国际的净利润首度超越100亿人民币,其近五年利润的复合增长率为24.7%,净资产复合增长率也高达23.7%。
引用郭广昌的话就是:基本是1000亿人民币的净资产(企业资产总额减去负债后的净额),1000亿的负债,账上还有400亿的现金。
再通俗点讲就是:债务压力不大,手头还很宽裕。
因为这些数据,郭广昌在这次波动中底气十足。
他说:“复星的财务状况非常健康、有持续优化的空间并且会继续优化、负债率太低也是一种不作为的状态,是对股东不负责。”
5
就传言中的银监会此次排查来说,基本上是,钱没事儿,就没啥事儿。
但国家对海外投资的此次监管还有一个事儿,动机良不良,对国内产业有没有帮助?这个事儿,郭广昌的答卷也很漂亮,这同样得益于他的前瞻——
也就是当年那个“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以及持续至今的嫁接全球资源提升中国动力的努力。
此次海外投资监管引发关注后,已有多个部委表明立场,国家一如既往地鼓励并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活动,但要杜绝非理性投资,防止资产转移现象发生。
7月27日,商务部发言人还明确了非理性的几个特质:
一、通过并购不能给国内带来紧缺资源;
二、通过并购不能给企业带来技术;
三、不能对国内带来就业机会;
四、企业估值具有巨大的弹性空间。
这四点,刚好都是复星在自己的实践中深刻思考过并最终理性化了的,甚至复星当初提出“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海外并购给国内带来紧缺资源,带来技术,带来就业机会。
至于企业估值,郭广昌当然会死死地扣住那个弹性,他不扣也不行,因为他的投资人和股东们不会答应他大手大脚地任性。
也是因为此,虽然别人总是形容郭广昌为“中国巴菲特”,但他从不以此自居。
巴菲特投资以回报率为唯一标准,只要是有钱赚,可以从可口可乐投到 比亚迪 ,并持续持有,对企业研发、管理与经营的切入很少。
但复星希望作为产业深度运营、整合和投资者,有自己的产业选择和期待,复星真正获得高回报的投资,也都是因为深度赋能并推动所投资企业实现了更好的发展。
比如, 复星医药 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复星医药的业务覆盖医药健康全产业链,主要包括药品制造与研发、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药分销与零售。其控股整合了药友制药、万邦医药、禅城医院、美中互利等企业,发展迅速。和国企的混合所有制合作也是颇有亮点,例如 国药控股 。
2003年,复星与 中国医药 集团合作共同成立国药控股。国药控股是中国最大的药品及保健品分销商及领先供应链服务提供商,并拥有国内最大的药店零售体系。
可在当时,外界都说郭广昌投贵了,合作初期,国药集团占51%,复星医药占49%。2013年,时任国药控股董事长魏玉林在亚布力论坛发言时说:“从2003年的混合开始,国药控股从当时的80亿的销售规模,到2013年是1690亿,整个销售增长了将近20倍,利润当时是1个亿,到2013年成了46个亿,增长了46倍;资产我们也增长了上百倍,这块的增长非常快。”而时至2016年,国药控股的年营收已经是3000多亿,利润100多亿。
国药控股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复星的协同。2009年,国药控股在香港上市。2014年开始,复星医药与国药控股完成了对包括复星药业、复美大药房、金象大药房在内的药品分销与零售业务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目前,复星医药持有国药控股27.83%股权,并拥有国药控股9个非独立董事席位中的4个。
而复星医药也受益于国药控股广泛的分销渠道、良好的行业声誉及完备的物流服务体系,持续分享国药控股分销渠道上的协同效应,推动公司业务增长。
过去8年, 复星集团 积极嫁接全球创新资源,加大对医药研发的投资,在上海、重庆、台湾和美国旧金山四地建立了24小时的药品研发体系。2016年,复星在医药领域的研发支出已超过11亿,同比增长超过33.23%,而这种增速未来还有望进一步扩大。
截至2016年上半年,复星医药在研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疫苗等 项目1 72项;有5个单抗品种、2个小分子化学创新药处于或获准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全球创新药市场4万亿元的大蛋糕正在等待着切分,但中国药企却颇显乏力。按照世界各主要医药研发国家创新贡献分布的三个梯队中,中国目前尚处于第三梯队,对全球医药创新的贡献小于5%。在中国大陆医药市场,美国医药企业所占份额达到64%,而中国国内位列前十的医药企业加起来,占整个市场份额不足5%。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这是中国没有足够创新药的痛。痛定思痛,不管是政府还是医药企业,都意识到了药品创新研发的重要性。
在药品创新研发上,复星有着并未广为人知的一个纪录:001号创新药。“青蒿素”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医学上的一个重要贡献。2015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正是凭借发现青蒿素的提取方式和对疟疾治疗所带来的巨大贡献,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当然,屠呦呦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复星医药成员企业桂林南药不仅与屠呦呦一样参与了当年促使青蒿素问世的“523计划”,更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琥酯,使大规模治愈疟疾成为现实。这就是中国化学药历史上的001号新药和002号新药——青蒿琥酯片剂和注射剂。
如今,复星医药是我国最大的青蒿素类药品生产企业,也是国内目前唯一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的抗疟药供应商,代表着中国乃至全球在抗疟疾治疗领域的研发和生产的最强实力。
青蒿素主要衍生物青蒿琥酯及其制剂的发明和创造可谓是中国的骄傲。自2010年以来,全球约有近1000万重症疟疾患者因注射用青蒿琥酯而获得拯救。2016年世卫组织《世界疟疾报告》指出,注射用青蒿琥酯Artesun这一药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全球特别是非洲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下降,全球各年龄组的疟疾死亡率降低了29%,5岁以下儿童的疟疾死亡率降低了35%。每年可多挽救近10万人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非洲儿童。
青蒿琥酯不应该成为中国的孤例。由于医学药学创新的不断投入,癌症在美国快成慢性病了,在中国不少癌症还是绝症——这使大家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风险高、周期长的新药研发需要复星这样对产业有深入理解、对研发有深厚感情的产业巨人支持。
也正是在医药产业化期间,郭广昌提出了“反向全球化”概念,即整合全球资源为中国所用,在研发上,复星也一直按照这一概念推进。
2016年起,复星医药的“反向全球化”尤为明显。从此开始,复星医药集团在上海、以色列、硅谷、波士顿等投资合作设立了多个VC基金,通过VC的方式找到创新能力强、最优质的标的,然后引入中国。
期间,复星与细胞免疫治疗领域全球领先企业Kite Pharma在上海成立合营公司,合作研发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又与全球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的领导者Intuitive Surgical合作研发治疗肺癌的第三代手术机器人,后者是大名鼎鼎的“达芬奇机器人”的创造者。这两项技术都在各自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将以上海张江作为其新的全球研发中心。
此外,复星还通过开放多赢的创新机制,直接引进优秀科学家或技术团队内部孵化,2016年底,创新研发平台已拥有超过900名纯科研人员,如复星医药的大分子生物药平台复宏汉霖,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单抗领域的领跑者。2017年7月7日,复星医药宣布将携手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遗传学系副系主任许田教授成立新的科技创新孵化平台。
6
基于医疗/健康板块的产融试验,郭广昌在今年初对公司通过资本运作产业的战略进行了又一次大升级——将复星定位于一家产业深度运营、整合和投资公司。
他给复星找了两个聚焦,一是聚焦家庭的“健康、快乐、富足”,二是聚焦C2M(Customer to Maker,从客户到智造),打造产业升级闭环。
战略的转变带来了更深入的产业布局。
今年6月,复星上海张江的医药总部基地及战略研发中心正式动工。
奠基仪式上,郭广昌强调了两点:
一是投资只是手段,产业化才是目的;二是中国不仅仅是市场或者工厂,也有非常强的研发能力,尤其是在新技术基础上继续研发的实力,依托于此,复星希望“让上海成为一个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要在医疗/健康端实现“全球科创中心”的目标,复星和郭广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也曾感慨“医药研发实在是不好做”。而在“健康、快乐、富足”的后两个板块里,复星的全球布局则已快速转变为中国动力。
在7月初“清华经管企业家学者讲堂——走进复星”活动上,郭广昌借某知名互联网企业创始人的话对中国家庭的需求做了分析:按照消费价值的顺序,家庭中第一位是少女,第二是儿童,第三是少妇,第四是老人,第五是狗,最后是男人。
依据这样的消费层次判断,复星建立了“One Fosun”的平台,在产业里寻找核心资源,装入系统进行梳理,通过赋能各企业产生协同效应,最终打通C2M的闭环,智造复星的幸福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大健康方面,他们布局了复星医药、 和睦家 、健康险、微医等;母婴方面,他们找到了 宝宝树 ,配以上述的大健康资源,还有亲子度假村、童车等等;旅游方面,布局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亚特兰蒂斯等全球一线品牌,推出Foliday在线平台……
逐一收揽核心点后,复星开始剥丝抽茧。
以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为例,复星投资的时候,这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复星团队通过梳理、管控结构成本,对成本进行控制;紧接着,借助集团全球化的能力,Club Med一边在合适地点开更多度假村,一边关掉落后的度假村,实现升级改造;这两步之后,便是嫁接中国,引领Club Med先后进入亚布力、桂林、北大壶、三亚,并开出面向中国市场的Joy View产品线,预计到2020年拥有20家度假村。今年6月,Club Med刚刚交出了十年来最佳财报:2016年营业利润达4410万欧元,同比增长36%。
某种意义上说,那些被点名批评有不良动机的人是在海外买资产,甚至转移资产,而复星是在海外拿钱,在海外买品牌,买技术,买管理,甚至买人才,然后统统带回国内来,支持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服务国内的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
当然,郭广昌这样做并不只是要报效国家,也是为了报效他自己和他的股东。
众所 周知 ,中国虽然正经历转型升级的阵痛,但放眼全球,这里依然是商机最大的市场,而且正好是复星在海外所收购的品牌,买技术,买管理,甚至人才创造并兑现价值的大市场。
地中海俱乐部之外,复星的其他全球产业,也都遵循这一步骤:找聚焦点里的核心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再为中国所用。
“我们整个布局,是和复星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我们也希望在产业深度和技术高度上面能够跟整个国家的战略相匹配。”郭广昌说。
7月28日,复星宣布,联合三元收购法国健康食品百年品牌St-Hubert100%股权。这又是一个新案例,既是复星参与三元混改后,对三元产业能力提升的一大重要步骤,又是复星再次嫁接全球资源提升中国产业的新举措。
目前,三元主要做乳制品业务,其乳制品质量在国内首屈一指;St-Hubert也曾靠乳制品起家,现在转型向以植物蛋白为核心的更健康的食品领域不断创新研发,是法国及意大利市场的领导者。收购St-Hubert不但可以从产品结构帮助三元实现升级,而且还可以为三元的管理等带来综合提升。通过后期的整合,核心目标是获得全球高品质健康食品的持续研发和制造能力,从而为中国家庭客户带来更多优质的、高品质的健康型食品,也带动三元的发展,使得三元有一个全球发展的基本架构。
就在这个收购大棋落定的第二天,在国外工作了10多天的郭广昌,在结束最后一站St-Hubert的工作后,连夜从法国巴黎乘飞机回到上海。途中,他通过公司内部分享的方式,谈了自己对舆情纷纷的海外收购的思考。
郭广昌说,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一定会出现一批能整合全球资源来发展自己的中国企业,这是企业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需要。他相信,坚持走下去,中国企业一定会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位。
对复星的海外投资,他依然相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整合全球资源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在中国发展。”
同时,他也谈到某些中国企业的确存在非理性海外投资的问题,说复星在海外投资时最头疼的就是跟这些企业竞争,因为他们的出价真是看不懂。
收购别人搞高价竞争,招揽业务则低价相杀,这也不光是复星,而是很多企业海外做生意时的共同困扰。华商韬略就曾在访问中有这样的经历,一位央企董事长在谈到另一家企业为一笔海外订单与其不顾成本的残酷相杀时,竟然黯然落泪了:“他们的报价比成本还低10多亿,也就是赔钱给人做了。”
因此,郭广昌非常欣慰于“这次金融工作会议和最近对海外投资、中国金融乱相的梳理和规范”。他说,这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肯定能消除不少非理性投资和潜在威胁金融安全的东西。
“如果再不做点措施,就真让老外觉得中国企业是‘人傻、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