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美团直接挑战滴滴,机遇、陷阱还是人心求变?
每个人都在期盼着变化——用这句话形容中国当前互联网出行市场或许是一种很好的素描。
投资人 李治国 先生认为,美团融资之后进军出行市场挑战滴滴,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给出的理由有两个:财务状况恶化、BAT坐收渔翁之利,并建议美团应该出海,到海外市场发展美团目前的外卖旅游主业。
所谓美团主业,如果还能够继续深挖,我想美团自己是不会放过的,就像滴滴在成为出行市场的垄断者之后也会以市场供需平衡的名义动态加价一样,之所以不出海或者无法继续深挖,是因为目前的互联网连接传统产业的模式的能效已经发挥到最大,融资之后的美团,手握资本必须切入一个新的规模市场。
显然,出行市场目前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
所谓好市场,在我看来有三个标准。
其一市场发展的未来具有足够的故事想象空间,出行市场符合这个标准,自动驾驶及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落地,整个出行市场的商业模式和产业价值链都处在极速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前夜,单单从对未来战略布局的角度,美团卡位出行市场也不失为一步好棋。
其二市场具有基础设施性质。出行市场是一切服务的基础设施这一点毋庸置疑,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运行都是建构在出行之上的,这决定了出行市场的价值空间对于任 何一 个单一的厂商来说几乎没有天花板。
其三市场结构属于区域垄断竞争市场,不支持垄断寡头的长期存在。出行市场具有高度的属地特性,也具有与各项经济活动和社会服务高度粘连的特性,传统上这个市场是一个区域性垄断经营(出租车/公交车)、离散化交通资源自由竞争(私家车/自行车)混搭的市场,滴滴们出现之后依靠资本快速调整了出行市场乘客和车主的交易结构,但是出行市场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依然是区域垄断性竞争市场,否则摩拜和ofo也不会在滴滴之后异军突起。所以滴滴看上去是全国性的寡头,但是在每个区域市场并非能够保持绝对的优势,或者能够持久的保持优势。新进入者总是有机会,机会来自于滴滴的失误、司机的思变、新的技术变量的进入,比如自动驾驶或者智能网联车。对于美团来说,挑战滴滴并非全面开展,可以有选择的在滴滴薄弱的城市或者滴滴高利润的城市布局,主动权在美团,不在滴滴。
滴滴的远景之一就是成为共享汽车运营商,美团直接布局共享汽车运营,是因为技术进步打开了新的市场机遇窗口。
另一个窗口是人心思变。
市场的心理结构其实并不支持出行市场 只有一个 垄断者,滴滴依靠资本力量成为互联网出行市场的绝对垄断厂商之后,伴随着竞争烈度趋于零,滴滴明显提高了对司机和乘客的议价能力,在网约车的司机端和乘客端显示不同的出行价格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这与此前的大规模补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观点认为网约车目前已经脱离了补贴战的初级阶段进入了所谓的精细化或者安全竞争阶段,但是如果我们走进街头巷尾,听一听司机和乘客的坊间私语,稍微做一点 田野 调查,或许我们就不会同意这个观点。
价格永远是最触动需求的敏感神经的杀手。
即使没有补贴,司机们也希望能够有多个出行服务厂商,能够引入竞争降低分成比例;乘客们也希望在遭遇低质量服务时能够用脚投票表达自己的不满。
没有人喜欢只有一个市场老大哥。
即使是监管者,也同样不希望只有一个市场玩家,理想的监管结构是多寡头垄断市场,这样监管者可以通过比较竞争获得更为充分的信息。这方面,过去一年里各地交通委与互联网出行厂商的执法互动也多有发生,但是除了约谈,貌似也没有更多手段,而只有引入竞争,依靠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对于监管者来说,才能更有效的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力量。
所谓人心思变,也是出行市场新机遇窗口的打开的关键。
纯财务视角或者业务视角的判断会造成战略短视。所以美团布局出行市场,并非不明智,而是新的窗口期已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