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新希望还是卖饲料的?NO NO NO,刘永好陈春花刘畅谋转型初见成效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当卖饲料模式已走到头,刘永好陈春花刘畅为新希望开出了什么药方

老板们往往都有自己说到但不能做到的话。

  关于中国饲料老大 新希望 集团,有文章记录它当年的雄心。“2011年, 新希望 集团饲料销量达到1540万吨,同比增长16.9%;集团合并销售收入达760亿元、汇总销售收入突破830亿元,达到了历史新高。”彼时,中国饲料行业看上去还在高速增长的背景之下。“新希望集团的高层气势大振,提出2012年要进军千亿元的目标。”

但是刚刚跨过2012年,整个行业的风向便发生了变化。四年过去了,直到今天,新希望的收入都没有跨过千亿,一直在700亿元规模上下徘徊……迄今,新希望的上市公司新希望六和还没有披露它的2015年年报,但从一些行业媒体传出的消息,“2015年新希望六和收入为630-650亿左右,相比去年下降7%-10%。但是净利润有明显提升,或将达到三年来最高水平。”报表显示,新希望六和2015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7.75亿元,同比增长12.85%。

本图表来自《新京报》

  根据虎嗅对新希望创始人 刘永好 、新希望董事长刘畅、新希望六和联席董事长兼CEO 陈春 花、新希望六和总裁李兵等人的交流采访,新希望高层这几年早放下了对“收入规模过千亿元”的执念,而把关注点放在新希望既有模式的改造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上。

四年前的新希望,是一家拥有8万员工,超过500家分公司的传统农牧企业,看上去又臃肿又土气,不仅如此,禽产业务还出现了连续五年的亏损。

那怎么概括新希望这几年的转型?刘畅称,新希望是从单纯的饲料销售变为打强“两端”,一端是基地端(即养殖),一端是消费端(即将生鲜产品交付到消费者手中)。从基地端到消费端的核心是——一块肉,也就是说,从前新希望是围绕“一袋饲料”来做事、卖饲料赚钱,现在则是围绕“一块肉”来做产业链、卖好肉赚钱。

  “所以,新希望的事情变得简单,就是一句话:怎么做好一块肉。” 陈春 花说。

这一句战略说起来简单,但对它的思考、提炼,牵一发动全身的践行,对新希望这么一个几百亿销售规模、三十多年历史、身处相对落后的传统农牧产业的大公司来说,有多难,只有做过企业的人才知道。

   回顾:产能效率低下、盈利模式单一

  1982年,刘氏四兄弟(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 刘永好 )加入改革开放浪潮,创办了希望,用了近20年的时间做成了中国的“饲料大王”。经过30多年发展,现在的新希望集团业务涉及饲料、乳制品、肉食加工、化工、金融、房产等多个领域,其中新希望 六和集团 是其农牧产业的主力军。

  2005年4月,新希望集团并购山东 六和集团 45%的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兼任六和集团董事长。2010年9月,新希望集团通过资产出售、资产置换及增发新股等方式,进行了一系列股权并购交易,其中包括收购六和剩余55%的股份。一年后,证监会审核通过了新希望六和集团的重大资产重组,重组后的新希望将包括新希望农牧、六和集团及上市公司原有农牧三块资产,当年以700亿的年收入规模,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农牧企业。

然而这个农牧巨头当时正处于“病发期”,主要表现在新希望方面,2008—2011年的新希望主营业务收益甚微,利润大部分来自投资收益。其屠宰及肉制品业务(千喜鹤公司)一度出现过亿亏损。随着六和集团注入新希望,有效解决关联交易与同业竞争等问题,但以饲料收入为主(在总营收中占比超过70%)盈利单一的病症也传导给六和,持续至今,成为新希望六和集团的一大隐痛。

(新希望六和产业布局逻辑图)

“我们之前以饲料做切入点进入农牧业,在中国养殖业非常分散的情况下走得非常顺。但到2012年产量最高时,饲料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这个行业产能利用率38%左右,多数企业连40%不到,我们最好也大概50%左右。”陈春花告诉虎嗅,饲料行业产能过剩其实是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规律的一种反映。

受制于产能过剩,而新希望六和依靠饲料单一的增长模式必然遇到了成长瓶颈,转型调整势在必行。

1 2 3 下一页 阅读全文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