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想挑战苹果,一边是销量窘境——“450亿美金”小米的理想与现实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015年1月15日:

《财富》(中文版)——北京的一家会议中心,大厅很大,简直可以装下一个旅,中国的科技新贵小米公司发布了最新款的大屏手机小米Note。这次活动就像好莱坞电影的首映式那样热闹,数千名狂热粉丝将15美元一张的门票抢购一空。

一边想挑战苹果,一边是销量窘境——“450亿美金”小米的理想与现实

  穿着做旧牛仔裤、运动鞋和蓝色衬衫,小米的CEO 雷军 走上了讲台,表情自信—甚至可以说是骄傲。对此,你基本上不能怪他。由他在2010年创办的小米公司此时已经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厂商,其销售的低价时尚手机,满足了中国的庞大中产阶级和青年文化的需求。

此时,小米刚刚完成了新的一轮融资,因而成为了全球最有价值的非上市新创企业,估值达到惊人的450亿美元。让投资者激动的,不仅仅是它的手机,还有它的由在线服务和智能家居产品构成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能够把手机的消费者转变成为常年的忠实客户。

  科技记者开始把小米称为“中国的苹果”。苹果公司(Apple)的设计师们对这个称号很是不忿。他们认为,小米手机只是苹果手机的廉价仿制品。 雷军 对此不能苟同。

他在北京的发布会上告诉听众,小米手机更好。“小米Note比iPhone 6 Plus更轻、更薄、更窄、更短,但是屏幕更大。”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小米的粉丝们支持着雷军的溢美之辞,小米智能手机的销售创下了季度新高,与此同时,小米的游戏、应用和服务的月活跃用户也超过了1亿。

2016年5月21日:

还是在北京。不过这一次是在政府主办的科技大会上,地点是一个老旧得多的展览中心。智能手机成为了大多数参会者避而不谈的话题,因为手机销售已经放缓。然而,一名小米的公关官员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不小心透露,小米在2015年的销售额仅仅增长了3%,为125亿美元。

在一年之前,雷军曾经大胆地预测,销售额将达到160亿美元。至于一度大力宣传的生态系统,投资者说它的服务收入只达到了小米预期的一半。

显然,这条消息本不该公开:中国的网站很快就删除了引用这次采访的文章,而小米拒绝对这些数字发表评论。尽管如此,这样的挫折证实了业界观察人士已经在怀疑的事情:小米的销售趋向平缓,它的革命有危险了。

小米的故事可能听上去很像是另外一个人们如今很熟悉的头条新闻的重演:一家科技独角兽撞了墙。但是小米跟其他的非上市独角兽公司都不一样。它是在一个渴望证明本国的消费品公司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国家里的一股上升力量。

  雷军在去年说过:“小米的使命就是改变世界对中国产品的看法。”尽管目前不再拥最有价值新创企业的桂冠(这一头衔现在属于打车软件 Uber ),但其450亿美元的估值仍然是它的雄心壮志的强有力象征,以至于小米骄傲地把它写进了产品名录里。(一些分析师给出了略高的估值。)

  小米手机的售价只有iPhone的一半,令科技媒体对其赞誉有加,手机业务甚至给公司带来了少量利润,但公司并非靠手机的实力来维系这么高的估值。私人投资者给了小米比 联邦快递 (FedEx)、卡特彼勒(Caterpillar)和达美航空(Delta Air Lines)还高的估值,是因为他们相信它能够打造出一个由产品、服务和经常性收入所组成的网络,一个像苹果那样的生态系统,不仅在中国,而且是在全世界。

要说小米和苹果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小米关于生态系统的想法比苹果更大。苹果聚焦于iTunes服务,紧密围绕平板电脑、PC、智能手机系列产品。而小米却在构思一个庞大的物联网。小米希望,有朝一日,你在手机上点击几下,就能够控制你家里的小米净水器、小米空气净化器、小米智能情绪灯,等等—差不多就是整个小米式的智能家居。

  小米的高管和投资者称,小米当前不 如意 的销售数字只是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栽的一个小跟头。风险投资人季卫东对《财富》杂志说:“就生态系统的布局和国际扩张来说,小米仍然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季卫东曾经是 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的科技行业分析师。他的在香港的 全明星投资 基金(All-Stars Investment)曾经在2014年领投了小米的一轮大规模融资。

押注这一布局就是押注于好几个变革趋势: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普通用户被纳入物联网,以及中国消费产品公司打入欧美的能力。然而,随着小米的发展放缓,越来越多的人怀疑,像小米这样一家没有自主创新技术、除智能手机销售之外就基本没有其他建树的新创企业是否有能力像苹果和谷歌(Google)那样打造出庞大或者“有粘性”的生态系统。

  驻中国的互联网顾问、曾经在早期给电子商务巨头 阿里巴巴 公司做过咨询的邓肯·克拉克(Duncan Clark)说:“我觉得,道路已经变得不平坦了。”押注小米成功的希望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小米的高管们不喜欢别人把他们的公司称为智能手机新创企业。他们更喜欢的是“互联网公司”。尽管在过去五年里,小米的智能手机出货量高达1.75亿部,但是它仍然一直坚持自己的互联网身份。小米的大部分手机都是通过网站销售的,直到最近才设立了零售点。在中国销售的小米搭载的是经过大量改动的谷歌安卓系统(Android)—MIUI系统,同时还预装了小米自己的音乐和应用商店。

  几年之前,小米意识到,手机买家并未带来太多的经常性营业收入,也不会吸引那些可能要更新换代手机的客户去关注小米。公司开始销售不同颜色的智能手 机电 源,作为手机的附件。这些产品销售良好,令小米受到启发。

公司的副总裁、国际业务负责人雨果·巴拉(Hugo Barra)说:“为什么不开发新产品?”巴拉出生于巴西,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曾经是谷歌的安卓新产品团队领导人,被小米挖来负责品牌的国际化。他说过:“我们注重的不是销售手机,而是尽可能多地获得用户。”小米的高层表示,只要有设备能够吸引用户,我们就生产这些设备。

生态系统计划就是用来做这个的。其核心是一个170人的团队,成员精通产品开发、供应链和设计。但是,与苹果的乔尼·伊夫(Jony Ive)和他的设计团队不一样,小米的团队主要跟外部公司合作。小米跟硬件新创企业(也经常创办这类企业)合作,为生态系统产品提供种子基金。小米不去全面控制这些公司,而是鼓励这些公司的创始人去冒险。

小米跟这些公司签订独家合同,包销它们的大部分产品。作为回报,这些公司(目前有55家)可以利用小米的供应链、营销资源,甚至还有小米的工业工程师。

43岁的刘德曾经担任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的系主任,现在主管小米的生态系统。他采用的方法是地毯式的扩张,把各种产品都包括进来,比如耳机、蓝牙音箱和健康手环(也可以当闹钟使)。目前,小米除手机之外的最热卖的产品却是日常的“非智能”产品:插线板和移动电源。但是,小米更大的目标是建设全套可以实时更新信息的智能家居。今年4月,小米邀请了300多名记者,在北京发布了一款售价为150美元的智能电饭煲。(用户可以用他们的手机跟踪生米从“泡水”到“大火煮”的全过程。)

小米生态系统在去年的销售收入是7.5亿美元,根据营业收入分享协议,这些钱大部分都流入了小米所支持的新创企业。研究机构Juniper Research预计,中国的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到2018年可能达到150亿美元。刘德表示,小米生态系统创造的营业收入五年内就可以跟智能手机收入持平。去年,小米125亿美元的总收入里有90%来自于智能手机业务。所以,刘德和小米基本上是希望把一个营收为7.5亿美元、主要来自于国内的业务快速发展为营收至少达到110亿美元、更加全球化的全球性业务。

  去小米旗下的新创企业Yeelight参观一下,就能够发现,小米的计划相当复杂。这家公司的总部在青岛,拥有60名员工,生产一款1,600万色的“智能”情绪灯泡和一款蓝牙灯泡,容易让人联想起荷兰电子产品巨头 飞利浦 (Philips)生产的Hue灯泡。

1 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随意打赏

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创新者的窘境30亿美金90亿美金理想与现实一亿美金十亿美金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