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20年间中国互联网主流产品演变背后的轨迹:什么是始终不变和一以贯之的?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探寻20年间中国互联网主流产品演变背后的轨迹:什么是始终不变和一以贯之的?缩略图

探寻20年间中国互联网主流产品演变背后的轨迹:什么是始终不变和一以贯之的?

1995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出现。

2015年,“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已经几乎无人不知。

写这篇文章的源起,源于一些偶发性的思考——这20年间,中国互联网主流产品的演变过程,背后的轨迹到底是怎样的?

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有如下的感叹——

   互联网这个行业虽然千变万化风起云涌,但其背后的一些大众心理、诉求和规律,却是始终不变和一以贯之的

   (一)

对于老一辈网民和互联网圈人士们而言,基本上不太有争议的一件事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起点,是20年前中关村大街上那家叫做“瀛海威”的公司出现。大概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是瀛海威当年那个经典无比的广告——

“中国人距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由此向北1500米。”

   所以,你发现了, 20年前的中国,互联网对于人们最大的吸引力所在,是“信息”。 在那个大多数人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还是看“新闻联播”的时代,信息还是100%的稀缺品。

也因此,有一种产品形态最先火了起来,它把大量的资讯和信息按照各种分类整合在一起,放到一个站点上如打了个大包一般一并推送给用户,让用户可以乐此不疲的在这里浏览各种新闻、咨询、花边消息和社会事件。

这样的产品形态,被叫做“门户”,这个名字影射着在那个时代,它们曾是无数网民们进入互联网世界的入口。

那些最早期的门户里发展得好的几家,都纷纷上市了,还都成为了中国互联网世界的第一代娇子宠儿。

   这里,就包括了 新浪搜狐网易

  信息虽好,但看多看久了,难免疲劳。于是,过了不久,很快有一部分人觉得只能干看是不过瘾的,他们还得要自己发言和发声,还想要跟别人一起讨论

于是又有一种产品形态快速流行了起来,它就是论坛。跟门户的内容完全由编辑生成不同,论坛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发言的地方,用现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讲,论坛是更有“参与感”的。关于论坛,最早几年的互联网世界里,最著名和最动人的故事,可能莫过于瀛海威上那个自称身患绝症,在生命垂危之际给人们留下了一封信和一束玫瑰花,名叫“Rose”的女孩了。

  眼看着论坛流行看来,各大门户纷纷迅速跟进,搞起了自己的论坛。其中,在早期, 新浪 的地位逐渐坐大,奠定起早期江湖地位的,也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就是97年十强赛,中国队主场负于卡塔尔,失去出线机会后,有个叫老榕的人跑到四通利方(新浪前身)的体育沙龙论坛里发表了一篇《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这篇文章几乎在一夜间传遍大江南北。以至于那个年代的球迷群体里,几乎没有一个人没有听说过这篇文章和“老榕”这个名字的。 顺带说一声,当时体育沙龙的版主,貌似叫做老沉。

   此后,也有几个其他论坛先后因为不同的原因、话题和人群而崛起,这其中最著名和盛极一时的,有 天涯 、西祠胡同和猫扑

  

1 2 3 4 5 6 下一页 阅读全文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