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好最后变成投资圈的笑话了?共享充电宝上演狗血剧情
作为共享经济的鼻祖,网吧当功不可没。
——网友 智慧
导语:
“真需求还是伪需求”“真风口还是假风口”,有投资人感叹这又是一个资本现象捧起的风口,也有先知的投资人认为这是个绝佳的线下流量入口。在这里GPLP君先不讨论什其他的,就以最近备受关注的共享充电宝为例来分析下共享经济的投资价值和未来走向。
正文:
2017年上半年,共享充电宝领域沸腾了。
2017年5月4日, 聚美优品 (JMEI.US)官方公告投资共享充电宝街电项目3亿元人民币,占60%股份。
除了陈欧高调宣布聚美优品要变换赛道,将街电项目作为公司核心业务,并亲自出任街电董事长之外,其他几家也不甘示弱,疯狂捞金。
其他几家,无论是小电还是其来电等纷纷完成上亿融资。
一时间,共享充电宝好不热闹。
对此,心直口快的国民老公 王思聪 忍不住在微博上发话了,如果共享充电宝能成,他就吃翔。
到底是我们的国民老公错了还是投资人的脑袋被驴踢了,来,GPLP君今天就讨论一番。
共享充电宝融资记录:
目前统计来看,小 电科技 已完成了B轮融资,获得了红杉中国、高榕、腾讯的投资,目前总融资额超过4.5亿元。
街电则获得了许久未露面的聚美优品陈欧的加持,获得了其3亿元的战略投资。
其他类似来电、HI电都在5月份陆续完成了A轮融资。
真需求还是搞噱头?
一个安静的角落,咖啡厅里。
小张因手机临时停电而着急不已。
突然,他眼前一亮,发现了共享充电宝的装置。
“江湖救急啊”,正当小张感叹之际,啪,共享充电宝又打脸了。
充不上电。
来来回回,折腾了半个小时,小张最终才终于歇了一口气。
不由感叹,共享经济好是好,可是使用起来就是不太方便。
或许小张的经历只是个案,或许,共享充电宝真的有刚需,所以在2017年上半年,共享充电宝异军突起,一时成为一个投资风潮。
那么,共享充电宝到底是怎样一个运营逻辑呢?
目前,据GPLP了解,世面上的共享充电宝主要分为三种,桌面型以小电为代表,台式机以街电为代表,柜式机则以来电为代表。桌面型共享充电宝一般分布在饭店、KTV、咖啡店等休闲娱乐场合,用户在这些场合进行固定充电,不能离开座位。而台式机和桌面型的分布场景类似。而柜式机则主要分布在大型商场,公共场合。
按照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的计算,一台共享充电宝每天出借1次,一次平均2小时,一台成本在90元左右,可循环800次,如果不算场地费和推广费的话大概45天收回成本,前提是他的出借频次能达到多高。小电科技创始人预测的回收成本在2-3个月左右。
而且,据GPLP君接触的几家市面上主流的充电宝公司创始人,他们的主要说法是,有红慌恐惧症的人是主要用户群。这群人对于手机有高度依赖,一看到手机电量低于20%就慌的人,尤其是当他们处于户外的时候。
看上去,这个由投资人及创业者发明出来的单体经济模型非常诱人。
然而,他们忽视一个点,那就是大家对于充电的刚性需求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于共享充电宝的刚性需求。
因为,对于充电这个刚需,其实解决的办法有很多,比如说自带充电宝,紧急时刻借用他人的充电宝等等,共享充电宝其实就是一个渠道的补充。
当然,也可能改变整个人的消费习惯及需求,属于典型的供给推动需求的案例。
如同共享单车领域,没有共享单车的出现,大家的生活没有任何变化,然而有了共享单车,可能人么发现突然这样的生活也很好。
共享充电宝这些参与者们的想法也可以这样理解——当共享充电宝在各大线下商超密集布点时,用户就不会考虑再带充电宝而是使用共享充电宝为自己手机充电,随时随地就可以用上共享充电宝。
所以,现在各大共享充电宝公司都将主要精力全部放在了线下铺点上,希望最终实现共享单车的愿景,线下给线上来导流量。
而且,据GPLP君了解,实际上,共享充电宝中的一拨人很多都是从O2O出来的,比如小电科技唐永波来自阿里旗下的O2O平台淘点点,街电科技的创始人 王哲 此前曾是美团上海区负责人,因此铺设线下渠道对他们来说是驾轻就熟,很多都来自于之前铺设点餐系统时的积累。
看起来理想很美好,然而,共享充电宝毕竟不像共享单车出行那么痛,因此,用户需求能否有单次需求转化为高频需求?这是个问题。
因此从替换成本来说,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单车并不具有可比性。共享单车是随停随放,其某种程度上是占用了公共资源,使得用户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便利。这个临界点是随停随放,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而共享充电宝则不一定。找到一个插座、带充电宝带来的麻烦并没有达到用户决定选择共享充电宝方案的临界点。大部分用户会选择更加确定的方式去寻求充电解决方案,而不是去饭店或者去商场借充电宝,只要有一个充电宝,不管是哪个品牌,他们都辉使用,看起来对品牌忠诚度并不高,无论是来电还是小电等,只要能充电的都是好的充电宝。
除了替换成本这个问题之外,关于盈利模式也是共享充电宝能否持续的根本。
当然各大共享充电宝创始人的想法跟共享单车一样,通过押金沉淀进而带来投资收入,比如,目前台式充电宝和柜式充电宝需要支付99元-199元不等的押金,(不过现在淘宝信用分在600分以上的免押金),一年内押金沉淀还能产生一定的利息收入,此外由产品屏幕带来的类似“分众广告”也是一块收入来源,不过目前尚未看到广告在屏幕上的应用。
然而,实际上,由于与共享单车的高频、刚需行为不同,因此,对于共享充电宝大家是紧急时选择用一下,然后马上就赶紧取消,取出押金,这让其沉淀资金的想法多少有点幻想。
如果说是付费使用,那么每次充电一个小时,然后每次收费一元,这个付费概率是多少?与运营成本相比,究竟能赚到多少钱?我想,这看起来又是要给数学模型的东西,或者更多的要计算概率,而不是一门可以计算的生意。
要命的风口与共享经济
在 好项目 难寻,投资机构众多的情况下,所有的投资人都在寻找新的风口。
而且按照他们过去成功的经验,共享单车的成功让这些人再一次坚信共享经济可以继续普及到领域,毕竟你看到的是一个伪需求和眼前的可行的盈利模型,而人家看到的是诗和远方。
共享充电宝看起来是一个新的,巨大的风口,他们可以再一次获得巨大利益。
毕竟,当“线下流量入口”开始成为共识的时候,如果共享充电宝复制共享单车的成功,那么他们又将收益不菲。
他们和共享单车一样,获取客户流量成本主要是铺设成本和本身产品的成本,无需进行广告投放和补贴,单个获取客户成本比之前滴滴快的成本要更低,也不触及政府政策。
然而,投资圈永远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过去的成功能否永远带来未来的成功?是不是有一天你的成功经验及法则成为成功的障碍。
这个法则曾被多少此验证。
而且,当人们在反复提及一个词时有时候忘记了去定义它的真正含义。犹如我们的初心,走了这么久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要做?
到底什么才能算得上线下流量入口呢?GPLP君之前听到的一个段子是,线下最大的流量入口就是步行街旁的公共厕所,刚需,高频,具有一定渠道话语权。如果说2017年有一个投资圈的315打假晚会的话,那么”线下流量入口“和”共享“概念的产品将是打假的重灾区。共享睡眠舱、共享篮球、共享网吧都将榜上有名。
而对于共享充电宝来说,它是否能成为一个可持续的线下流量入口呢?除了需求之外,最大的变量在于技术的革新。最近的传闻是Iphone 8将加入无线充电技术,这意味着未来无线充电技术会更快得到普及,无线充电技术主要是基于wifi 充电的方式,将手机放到2米范围之内的Wi-Fi中即可实现多手机充电,可能就省去了扫码、支付的环节。同时会不会有更多基于OPPO 手机类似充电2分钟通过5小时的动力锂电池的改善,使得手机待机时间更长,对于充电宝的需求会随之下降。
如果技术一旦实现的话,那么,看起来共享充电宝只是一个技术的中间过渡性产物,至于过渡性有多长,取决于无线充电技术和动力锂电池技术的成熟时间。
此外,在铺设渠道上,共享充电宝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毕竟寄生于这些商家的经营实体,按照商家的意愿而行,当然商家也是受利益驱动,谁给的补贴高,我放谁家的,没有补贴,我才懒得放。因此,很多时候,GPLP君看到,在同一家餐馆摆着两台不同公司的共享充电宝,对于饭店等渠道商而言并没有太多区别。这种场景跟之前共享单车的场景何其类似,GPLP君常常能看到,中午时段楼下的OFO变成了摩拜,之后不一会儿又变成了小蓝。
在共享经济这股风之下,大家听的多了,也便厌烦了,而且,似乎“共享经济”也成为了一个贬义词——在共享经济冲击之下,GPLP君感觉自己智商下线了,对于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还有最近出现的共享马扎都看不懂了 ,难道GPLP君多吃点核桃给自己补补脑?竟然还有投资人对外宣称专门关注共享电脑、共享雨伞领域,认为这是一个特别性感的商业模式。究竟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还是大家看到的都只是皇帝的新衣,即使不认可也都拍手称赞,美,美,实在是太完美了。
仿佛现在触手可及的任何生活用品,都可以分成两派或者两个阶级了,共享派和非共享派,而他们最大或者说唯一的区别是,是否贴了二维码。
那么,亲敢共享女朋友或者男盆友吗?在其身上贴个二维码吗?
当然,话题有点扯远了。
对于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虽然上半年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不止一位创始人的状态就像是打了鸡血,粮食已经备好了,就等又一次“百团大战”的号角,GPLP君也作为吃瓜群众等着看好戏。
然而才仅仅三个月,狗血剧情就开始上演了,“百团大战”没有再现,反倒是各家在专利诉讼方面开打了。
2016年,来电起诉云充吧,2017年3月,街电起诉来电、奥中世贸,近期,来电密集的起诉了包括街电、湖南海翼等在内的共享充电宝公司。
虽然其目的明确,既然铺设渠道竞争激烈,那就在专利诉讼上拖延竞争对手。
当然,共享充电宝是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还是投资界的一大笑话,GPLP君与大家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