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超越联想的秘密武器:移动业务“赛跑”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华为超越联想的秘密武器:移动业务“赛跑”

   华为 的“制度与管理实验”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摩尔定律”,每年的销售目标都是挑战“心理极限的天花板”,这样的逻辑让 华为 的业绩年年达到目标, 华为 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也被形容为“不计血本”

  在成立8年后的1992年, 联想集团 完成了销售业绩的三级跳,达到17.67亿元人民币,成为当时的明星企业,而彼时, 华为 公司的销售额才刚刚超过1亿元,仅能用“活下来了”来形容。

经历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华为正在向千亿美元级别的巨型企业迈进。4月1日,华为对外发布2015年年报,报告显示,华为在运营商、企业、终端三大业务带动下实现全球销售收入3950亿元人民币,其中,终端业务收入达12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

  “2016年我们终端业务的营收目标为300亿美元。”华为副董事长兼轮值CEO郭平对《 第一财经 日报》表示,除了终端业务,华为对未来的收入增长依然抱 有信 心。

   同为 行业领头羊,联想如今也成长为全球标志性企业,但以PC发家、向移动领域拓展的联想业绩现状令人担忧。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第三季度中,联想的移动业务仍处于下跌状态。 联想集团 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则将彼时联想面临的形势定义为“危机”。

从营收十几倍于华为,到利润远被超越,人们不禁要问,联想为什么会被超越,联想向何处去?

   移动业务“赛跑”

“我自己觉得今天我们所面对的市场挑战可能严峻度不亚于2008年。”在去年的一次沟通会上,杨元庆向在场记者坦言,一方面是核心业务受到打击,另一方面是新进入的业务还没有站稳脚跟就遇到更大的挑战。

紧接着,杨元庆宣布了一系列对于联想的“大手术”。除了宣布重组移动业务集团,简化产品组合,减少产品数量,提高差异化水平外,当时联想还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减少约3200名非生产制造员工,这个数字约占联想非生产制造类员工的10%、是全球60000名员工的约5%。

上述“大手术”在接下来的截至2015年9月30日带来的业绩影响是,联想在这一季度营业额同比上升16%至122亿美元,如果不计入汇率波动的影响,营业额同比上升23%。该季度毛利同比上升8%至16亿美元,毛利率维持于13%;税前利润为1.66亿美元,环比上升16%,但净利润由于重组并购影响产生7.14亿美元的亏损。

  同期,华为内部正在为终端业务制定一个“五年计划”,5年内超越10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这相当于再造一个华为。相比于 联想移动 业务,华为一年多前就开始摒弃了运营商所看中的“机海战术”,而选择在公开市场与苹果三星等一流手机厂商一决高下。

2015年,华为终端的智能手机发货量超过1亿部,从第三季度开始,2000元以上的手机发货量占比提升至33%。“显然,高端机比例的上升为华为终端带来了可靠的利润,并且让华为在国产手机中脱颖而出,这是一个赌博,但是华为依靠技术累积赌赢了。”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对记者说。

  面对与华为在移动端的竞争,杨元庆在接受《 第一财经 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太公平,两者所处的行业不太相同,做业务的出发点也不太一样。但他也坦言,目前联想的业务表现是他个人职业生涯中经历的一个困难时刻。“我对这次(面临)的困难有一部分是有预期的。在并购( 摩托罗拉移动 业务和 IBM SystemX服务器业务)之前,我就想到事情不会这么一帆风顺。而巴西近期的经济局势和海外汇率问题的确成为(影响业绩表现的)突发因素。”

“移动业务在1~2个季度内实现盈亏平衡。”杨元庆说,联想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华为的“摩尔定律”

华为去年提出2018年将成长为一家700亿美元规模的公司,当时很多分析师并不看好。

有分析师认为,这一数据可能过于乐观,目前华为仍需要面对的是来自三大主营业务上不同的挑战。运营商业务方面,要看其服务和软件的市场接受程度;企业市场方面,要看“被集成”战略的实际效果,手机终端方面,则要应对消费市场激烈的竞争。华为如何长期实现1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华为资深顾问田涛认为,答案在华为的“制度与管理实验”中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摩尔定律”,20多年间,华为每年年底确定下一年的销售目标,不少人都认为“完成不了”,但一旦定下来了,便众志成城地挑战“心理极限的天花板”,这样的逻辑让华为的业绩年年达到目标。

而为了达成目标,华为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也被形容为“不计血本”。

“华为从1991年开始研发芯片,到去年大量的解决方案使用了自己的芯片,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郭平告诉记者,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在2015年是596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的15%,而在过去十年,华为在研发上投入累计超过了2400亿元人民币。

也正是这样高投入的研发积累让华为在转型中找到了机会。“历史上的电信行业和其他行业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电信行业只是其中一个垂直行业,但数字化转型后,一下子展现出了15万亿的数字化转型的市场,这就是华为进入运营商市场,还要进入企业市场的原因。”郭平对记者说。而在华为内部,做终端业务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让“数据管道”变得更宽。

  相比于华为,联想在很多人看来更为“中规中矩”。作为联想的创始人, 柳传志 说自己不像华为创始人 任正非 ,他缺乏硬汉风格,联想也不像华为在技术投入上可以不计成本、一往无前。他和联想所奉行的是一种柔性的文化,稳步走、留后路。

“但联想和华为从本质上还是在不同的行业,比如华为的研发费用投入占比跟软件公司和服务公司就没法比。华为的确是一家好企业,但中国只有一个华为就够了吗?我们需要更多的华为。联想也希望在国际上成为一个拥有很好声誉的公司。”杨元庆说。

不管如何,相信在未来的市场上,华为和联想这两家优秀企业的交锋也会更为激烈,而关于两家老牌企业的对比和谈论也不会停止。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投资界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