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后:难堪的网贷平台离职潮
“距离整改期结束还剩4个月时间,此时跳出来或许还可以找到不错的职位。等到整改期结束,或平台出了问题,再想找到好工作就难了。”一位已经离职的平台PR表示。她此前所在的平台,在过去几个月中进行了裁员,并且对活动预算进行大幅压缩。
网贷平台的转型正暗流涌动。
“你有没有工作机会可以推荐?”一位网贷平台PR(公关)私下打探,原因是公司至今尚未完成资金存管,担心公司未来会被淘汰。
这一担忧真实地反映了从业者的心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期网贷行业人员流动频频,或跳往业内大型平台,或干脆离职转行。
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开展专项整治,加上《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规定的12个月整改期愈发临近,网贷平台之间合规竞赛加速,一场洗牌分化在所难免。
离职、裁员、降薪
在高档写字楼办公,在五星级酒店开发布会,高薪招揽人才。这是鼎盛时期,网贷行业给外界的第一印象。 高峰 期,行业内有近3500家网贷平台在运营。
随着部分不规范平台持续爆雷,监管频繁出手防控互联网金融风险。《办法》给一路狂飙的网贷行业套上紧箍咒,资金存管、借贷限额、电信 许可 证成为网贷行业的三大门槛。部分实力不强、经营不善的平台日子变得十分艰难。
“距离整改期结束还剩4个月时间,此时跳出来或许还可以找到不错的职位。等到整改期结束,或平台出了问题,再想找到好工作就难了。”一位已经离职的平台PR表示。她此前所在的平台,在过去几个月中进行了裁员,并且对活动预算进行大幅压缩。
这并非个例。
此前网贷风头正劲之际,多家上市公司收购或自建网贷平台。包括 银之杰 、 达意隆 、 熊猫烟花 、 东方金钰 等纷纷涉足。 深圳高新投 集团还联合22家上市公司成立鹏金所。
然而今非昔比,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部分上市公司对旗下不温不火的网贷平台正逐渐失去耐心。
一位从上市公司背景网贷平台离职的PR介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市公司股东对平台的支持力度明显减弱,并且不再作为战略板块,预算也大幅削减。
中部地区一网贷平台离职PR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自己此前所在的平台善于营销,在地方一度颇有知名度。不过此后受地域限制、行业整顿等影响,发展逐渐落后,如今发标稀少,每个月成交额仅数千万元。过去每周开展的加息等营销活动早已不见踪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家平台处了解到,其近半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裁员,包括IT部门、营销部门等。一方面为了减少成本,另一方面业务萎缩,已不再需要这么多员工。
曾与网贷行业相伴的另一关键词是高薪,此前多家平台在公关以及营销岗位下重金,月薪1.5-2万元十分普遍。但有平台人士称,尽管当下还维持着这一水平的薪酬,但上涨空间有限。
行业洗牌仍将加速
压力之下,多家网贷平台开始知难而退。
网贷之家 、盈灿咨询发布的《停业及问题P2P报告》指出,2016年停业及问题平台的事件类型发生较大变化。跑路、提现困难、经侦介入类型的平台数量占比从2015年的44.44%、22.18%、1.00%,分别降至2016年的22.46%、9.53%、0.29%;而主动停业、转型的平台占比,从2015年的32.30%和0.08%,上升至2016年的66.11%和1.61%。报告指出,不少平台无法满足监管层的要求,在政策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权衡营业状况后,选择主动清盘停止营业。
网贷之家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正常运营平台有2335家,行业总成交量2043.41亿元,成交量靠前的100家平台占比达78.95%,评级前100名的网贷平台成交量占比为68.23%。显示行业集中度已经极高。
开鑫金服战略高级顾问凌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行业“二八现象”十分明显。一些优质大型平台已经从银行对接资金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一些小平台开始寻求大型集团并购。在合规转型后,大型集团优势凸显,获客及资金的边际成本都会越来越低。
凌冲表示,投资者最关心平台资金是否安全,其次才是收益。他建议,投资者应当避开企业贷款规模大的平台,避开知名度较低尤其是新近进入的平台,对于负面报道频发或高收益率的平台都应当谨慎。
桔子理财 总经理弓晨介绍,在2月份上线 广发银行 资金存管后,平台单周新用户注册量明显增加,活跃用户比存管前提升了4倍,部分债权产品已经供不应求。
拍拍贷 2016年报显示,其累计注册用户3261万,2016年新增注册用户2308.63万,占其全部用户的70.79%。也是其9年运营中用户增长最多的一年。而另一家小规模平台则显示,其目前总用户数为12万人,近半年来月均新增用户仅2000人左右。
网贷之家研究员 陈晓 俊表示,从数据上看,网贷行业收益率逐步趋于合理,二八分化将是行业发展必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