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条媒体招聘信息刷屏了......20w+年薪招调查记者的“红星新闻”是何方神圣?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昨天,传媒人的微信群和朋友圈被一条招聘信息刷屏了。

招聘方叫“红星新闻”——红星新闻?名字有意思。哪里冒出来的,很多圈内人都在打探。

招聘启事显示,红星新闻是由成都传媒集团出资6000万元致力打造的一款聚焦热点新闻的新兴媒体,“这里聚集了中国优秀的调查新闻记者和真知灼见的评论员;国内国际有价值的新闻,红星新闻都会冲在第一线,带来有锐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

招聘的岗位除了微博微信编辑、运营专员外,最引人注意的也是此次招聘数量最多的岗位——调查记者,要招10人,其次是评论员,有5人。对于调查记者,岗位要求显示,第一,要有两年以上新闻主流媒体从业经验;第二,需要突破能力强,能适应频繁出差。这倒确实是调查记者的工作常态。

调查记者负责的区域,并非局限于成都,而是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长春(哈尔滨)、兰州等地,一看就是要在全国布局的气概,涵盖华东、华南、华北、西北、东北各地区。

而调查记者的薪酬待遇,也注明是:20万+。评论员也是20万+。

一些媒体同行在微信群惊叹,薪酬好高啊!确实,在这份招聘启事中,给调查记者和评论员岗位开出的薪水是最高的。

近年来,调查报道陷入危机。尤其是2014年以来,各大纸媒的深度部门都纷纷遭遇被裁撤或缩减规模的命运,所谓的“调查报道黄金10年”,已经成为媒体人唏嘘感叹的追忆。虽然新媒体繁荣一时,但中国社会整体还处于转型期,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事情还很多,缺了调查报道,“刺耳的声音不见了”,大家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成都传媒集团创办的红星新闻,到底是个什么项目,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地招聘调查记者,是诚心实意想做好调查报道,还是仅仅想要制造个噱头?做调查报道非常考验一家媒体的传承实力和抗压能力,突然冒出来的这个项目,有足够的底蕴吗?成都已经有一个新媒体项目——四川报业集团下的“封面新闻”,红星新闻是不是对标“封面新闻”的产物?

昨天,有一条媒体招聘信息刷屏了......20w+年薪招调查记者的“红星新闻”是何方神圣?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经多方打探,终于获知该项目是由《成都商报》主导,团队的基石是《成都商报》最有战斗力的国内国际新闻中心。红星新闻的总编辑由《成都商报》总编辑 陈海 泉出任,执行总编辑则是毕业于北大历史系、执掌《成都商报》国内国际新闻中心多年的编委蒋泉洪。成都传媒集团总编辑段后雷,任出品人。

难怪要招那么多调查记者。熟悉成都媒体格局的都知道,至少在成都传媒集团里,还没有哪家媒体能有《成都商报》这样的调查气质。鼎盛时期,《成都商报》的深度部门,在国内跟《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的深度部门同处于中国媒体第一梯队,一度猛稿不断,干将如云。即使曾经遭受过很多挫折,《成都商报》做调查报道的心始终在跳跃着。

从红星新闻的招聘启事就可以看得出来,招聘方向很“成都商报”。

《成都商报》诞生于1994年,在同城的第一家中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的砥砺下,很快就风华正茂,实现了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90年代末,《成都商报》在中国媒体市场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的存在,1999年借壳上市后,更是成为我国首家上市的传媒公司,号称“中国报业第一股”。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播格局发生巨变,传统媒体纷纷寻求转型之路,外界也一直对《成都商报》的转型怀抱期待。但此前该报的转型动作并不显著,红星新闻的出现,有没有可能成为《成都商报》媒体业务转型的抓手?该项目只是《成都商报》尝试转型的一个小项目,还是被寄托了更大的期待?


1 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