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做第三方支付、手机支付,就靠一张卡,带来1年年费收入28亿美元!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执掌美国运通中国市场的李健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

这是他就任美国运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的第二个月,也是他在这家有着167年历史的跨国企业的第28个年头。

  没错,就是那家“股神” 巴菲特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买入股票,直至他麾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成为其最大股东的公司。不过可能更多的人对美国运通的了解来自于它的产品百夫长黑金卡。  

       这是一个让美国运通名利双收的旗舰型产品,也让其保持了从1999年推出此卡之后在高端卡领域的长期优势,但并不足以让美国运通应对所有的变化和挑战,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这还是一个以跑马圈地为主要发展逻辑的市场。在中国发展已经30多年的信用卡市场,依然尚未饱和,央行发布的《2016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6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4.65亿张,同比增长7.60%,人均持有信用卡0.31张。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野心也在不断发酵,2016年的财报显示,发卡量排名前三的工行、建行、招行分别发放信用卡1.2亿张、9407万 张和 8031万张,“黑马” 浦发银行 更是增量惊人,流通卡数较上年末增长46.00%。

像其前任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姜大伟一样,李健伟回避了具体的数量问题。“这个不重要,”他说,美国运通定位在中高端,刻意追求不必要的数量增长反而会陷入发展误区。

他提到早期开拓香港市场的时候曾做过的一件“很笨”的事情,当时由于受到市场热度的鼓动和诱惑,美国运通开始向低端市场进行业务延伸,数量上来了,但是连续几年业务都没有起色,反而还由于品牌受损而疏远了原来中高端的持卡人,最后得不偿失。

“那样做反而是暴露了自己不擅长的方面,牺牲了自己的优势。”李健伟说。

  相对于竞争对手Visa和 万事达 来说——三家国际清算组织一直拿来相提并论,美国运通在“量”上的短板显而易见,2015年底的数据显示,美国运通的发卡量约为1.2亿,而Visa和万事达分别为30亿和15.7亿;不过,美国运通另有所长,根据美国运通投资者大会的数据,其单卡消费额为每年17400美元,比后两者的三倍还多。

  “发一 张新 卡的成本很高,权益的购买,营销费用等等,”美国运通中国区对外事务总监席宇进说。

因此,如果银行对投入产出没有一个清晰的考量,只是盲目发卡的话,最后只能是数量上的虚增,因为很多卡都是失败的:一些永久休眠,却占用了银行的数据存储和系统内存,一些银行前期大力开拓的权益,比如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资格,但多数持卡人却对此不感兴趣,不能形成后续的吸引力和消费力。

  美国运通也曾有过失败的经历,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与一个大卖场合作发行联名卡之后,由于双方在服务理念上的分歧,而陷入了痛苦的磨合中,最后顾客不 满意 ,卖场不满意,美国运通也不满意——这个项目在跌跌撞撞地运作数年之后结束,但收尾是一个更加痛苦的过程,“不能随便说卡不能用了,要帮助这批持卡会员转移到其他类似的卡上,要考虑是否适合他的需求,要处理他们原来的卡内积分等等。”

“现在中国市场的有些发卡模式与那个时候类似,产品管理的思路还不够清晰,”李健伟说。他将卡片比作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发卡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后续的经营和运作,这样才能赋予这个生命体更多的活力——就像他展示的一张2005年设计开发的美国运通卡,到现在也还是香港市场的主打产品之一。

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出发,美国运通打造了其与众不同的模式。一端发卡,全面掌握持卡会员的数据;一端收单,与商户深度绑定——由此形成了一个生态闭环:精准营销使得会员消费更多,借此也可以作为与商家谈判的筹码,获取更好的服务和更多的返利,而这又进一步刺激了持卡会员的消费意愿。

对美国运通来说,服务好两端的回报是令同行艳羡的年费收入和商户回佣。2016年的财报显示,收单费用的收入达到186.8亿美元,年费收入为28亿美元——整个非息收入占比为78%,利息收入为75亿美元,占比22%。

反观国内的信用卡,收入结构则有很大的不同。2015年银联数据披露的其客户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结构中,占比最高的是利息收入,达45.50%,分期手续费占比至25.8%——实际上,由于这两项均依赖于持卡人的信用,招行曾将两者合二为一等同为利息收入——那么调整后的占比高达71.3%。

  在李健伟看来,“单一依赖利息收入,就会承受更大的坏账风险。”规模性的坏账问题曾在历史上重创香港、台湾、韩国等信用卡市场;而在中国信用卡数量爆发的这几年,不良率的增长也如影随形,数据显示,2015年末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幅达50.50%;2016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0%,比2015年末又上升0.17个 百分点 。

“美国运通经历过那些市场起伏,甚至很凶险的时刻,也积累了很多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李健伟说。美国运通希望未来在这些方面与银行有更多的合作,不管是前期的产品管理,还是后续的服务和风险管理。

  不过这些业务的推进还有赖于未来清算牌照的取得。而他的竞争者,不仅包括Visa、万事达等历史宿敌,也包括 支付宝 、微信等新兴支付巨头——如此激烈的竞争下,在发卡量上并不占据优势的美国运通有何胜算呢?

“中国市场目前支付市场的几大变化都是颠覆性的,也蕴含着巨大的机会。”李健伟对市场颇为乐观。祖籍广东,在香港出生的他国语说得不错,带着明显的港式口音,细心的人或许会偶尔捕捉到其中的台湾腔调,说到兴头上,他还会时常蹦出一长串的英语——他曾在香港、台湾等地任职多年,两年前才来到中国市场。

这些经历让他得以跳出眼前混沌的局面,看的更远。

“很多人问现在第三方支付、手机支付、卡市场已经泛滥了,美国运通还能进来吗?能进来,因为我们看到是不一样的事情——未来五年,中国的信用卡市场将会更加成熟,我们要为那个时刻做好准备。”李健伟说,美国运通不只是把卡片看成一个支付工具,而是会赋予更多的意义,所以才能收取几千块、甚至几万块的年费。

“没有人付几千块年费去买一个单纯的支付工具的——没有人会做这么傻的事情。”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 投资界 转载,文章版权归 原作者及原出处 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

随意打赏

第三方支付公司微信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