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纷纷押赛道、择风口入局的资本盛夏 我却想到了“资本寒冬”
这两年的创业者们都无法忘记被这 4 个字支配的恐惧——“资本寒冬”。
创业者们纷纷为资本四处奔走,却难以寻到融资,破产的讯息常有传来;美团的估值从130亿缩水到100亿,直到与大众合并来“抱团取暖”;大企业们纷纷停招缩水、裁员……这就是当时“资本寒冬”四个字干的事。
1 资本寒冬的背后是什么?
寒冬期直接的原因,是当时市场体制发生了变化,在 A 股市场上市变得更加困难,导致了资本退出的通道受阻。因此,投资者们纷纷变得无比的谨慎,作壁上观持子不落。做出同样的决策,投资者们往往需要更坚定的信心来做支撑。
但是从大环境的角度来看,这又是资本市场起起落落过程中的一次自然选择。互联网企业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井喷式发展后,到了清洗泡沫的时候。能在寒冬期生存下来的,才是真正的强者。
比如,为什么前两年 Uber 被各家投资机构如此看好?因为它就是从寒冬中突围而出的佼佼者,实力凸显。
与寒冬期相对的,BAT 巨头们在寒冬期财报上的数据反而很好。它们正是借着寒冬期慢慢打磨自己,打磨产品,打磨出一个更加壮硕的团队、企业。
相比于国外的市场,国内的创业无疑更加容易。有着如此大的市场与人群作为基础,同样的商业模式创新,在国内引起的反响将是国外不能比的。这样的落差却导致了,国内市场中,借鉴国外市场是创新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经历一段“借鉴期”之后,可以同样在国内运营的商业模式已经几乎不可见了。寒冬期会在考量团队能力的基础上,将之前新兴的、真正能适应市场的模式留存下来。
2 自然而然的资本盛夏?
忽如一夜春风来。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企业服务赛道的回春,以及新零售小风口的显现,到今年热遍全中国的“共享经济”,好像都在说一个事实:资本寒冬过去了。似乎作壁上观的投资人们纷纷“下界”,选择一方开始入局。
真的这就这么自然地过冬回春入夏了?
数据好像是这么说的。看看共享单车界无比“暴力”的资本——短短几个月涌入了十几亿,而在共享充电宝上面好像更加快速——两个月内接连涌入了数亿。
回春是真的,但创投界从来没有什么自然而然的事情。
纠结于“资本寒冬”这个名词,你就输了。
3 打破寒冬的背后,创业者需要思考什么?
前面说过,资本寒冬的直接原因就是资本退出难度增加,需要更坚定的信心来做决定。同时,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好,产品的创新也好,也都在面临一个空白期——需要有一些能够解决投资人疑虑的新项目。
而此时的共享单车,却让投资人们看到希望:不再以来日益昂贵的线上流量、能低成本获取线下流量、盈利模式又十分干脆。
于是乎,在资本巨头的带头入局下,各投资者们纷纷坐不住了,开始入局。共享单车企业的数量——那能够把颜色都用完的数量,根本上还是由投资者们的疯狂程度决定的。
在共享单车身上印证过后,共享充电宝相似的优点迅速得到了认可。又于是乎,资本们疯狂入局。为了能够更快得到回报,导致了每一轮融资之间的时间更短,轮次迭代更快。
在初橙昨日分享的文章《 达晨创投 肖冰 :赚大钱的项目,没人跟你抢;少和同行交流观点》中,肖冰表示:市场上大量的“投资公司”应该叫“投机公司”,因为愿意“长期持有”的投资公司太少了。从最近投资者们的疯狂程度上来看,这没毛病。
所以,打破资本寒冬的,是更强的商业模式。进退两难中的投资人,一旦找到了出口,表现出来的疯狂是空前的。所谓的资本盛夏,是新的更强的风口吹出来的。
资本寒冬也好,资本盛夏也好,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时期。这是在大市场的背景下,投资人与项目之间的一种轮回,随时可能来,随时也会离去。
面对更加现实的投资人,面对随时可能又回来的资本寒冬,打磨好团队,修炼好内功,将是创业者们该去思考、去做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