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电商死亡录:有人融资2亿,有人坐拥4000万用户,依然难逃死神魔爪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江湖传言:90%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必死!

2016年资本寒冬,企业倒下无数,我们挑选描绘的这些创业公司也曾喧嚣一时、万众瞩目,如今骤然而死、尸骨未寒。鸡血是热的,现实是冷的,创业这条路本就荆棘遍地、白骨累累。

谁都知道要向死而生,为何他们依然搏不出一线生机,迈不过“活着”这道坎?

   蜜淘:没有京东的命,却得了京东的病

2013年,身在阿里天猫的谢文斌开始琢磨起自主创业。他眼前看到的数字是:2013年淘宝海淘交易额突破500亿元,2014年突破1000亿。

很少有创业人敢从阿里巴巴那儿虎口夺食,谢文斌算是胆大妄为的一个。

谢文斌没出过国,没海淘过,却看准了中国消费升级的大时代。2014年3月,他把蜜淘的前身“CN海淘”整上线,一头扎进了这个从未涉足的领域。

最初,蜜淘的商业模式很“轻”。他们将海外电商平台的商品抓取,以中文方式呈现,将转运、第三方支付集成在后台,为消费者搭建出个全中文的海淘平台。消费者不要懂外语、持外币,蜜淘也不需要库存仓储。运营仅5个月,用户便达50万,月流水突破800万。谢文斌觉得,这买卖有戏。

轻模式的好处是无库存、没风险,坏处是利润薄、投递周期长、用户体验差。谢文斌没打算小打小闹,他参考唯品会、聚美优品模式,决定切入上游,限时特卖,每天搞个爆款,迅速风生水起。

蜜淘很快迎来接连不断的好运气。2014年7月,海关总署出台“56号”、“57号”文,从政策面上承认了跨境电子商务,让偷偷摸摸的海淘人挺直了腰板。伴着政策东风,A、B两轮风险投资又都塞进了兜,手握3500万美元的谢文斌决心大干一场。蜜淘很快入驻宁波、广州、郑州保税区,仅在郑州保税区就自建了一万平米仓库。

2014年11月,蜜淘用户近百万,月销流水破千万,累积发包20万。已是海淘“正规军”的谢文斌决定干票大的,他故意避开了“双十一”,专挑“黑色星期五”要跟国际接轨。为此,蜜淘特意在10天前就把大促广告贴满了北京的地铁、公交、写字楼,要的就是先入为主,在品牌上先声夺人。结果一场“黑五大促”,网站总订单7万,全天交易额破2000万,保健品、尿不湿、奶粉、卫生巾都卖成爆款。

2014年,蜜淘交易额已达到1亿,一举奠定海淘界的“一哥”地位,被誉为“海淘版唯品会”。但很快谢文斌意识到,“我们这是在拔苗助长”。

蜜淘的品牌被迅速接受,人们开始用京东、天猫的标准来要求蜜淘,结果物流、通路、服务等统统出问题。谢文斌很快面临着被上百个催货电话搞崩溃的情景,大批货物在香港过关时滞留。情急之下,他只好带着团队亲赴香港,带货出关。这场“大跃进”让谢文斌认识到,蜜淘还要在供应链、物流上打个三四年基础,才能迎来真正的爆发。

但强大的对手正接踵而至。2014年,聚美的海外购、唯品会的全球特卖接连上线;2015年,苏宁的全球闪购、网易的考拉海购、顺丰的顺丰海淘、京东的全球购又一一涌入。加上本来就涉足跨境电商的天猫、亚马逊、一号店,海淘市场已是一片红海。

作为创业者,谢文斌当然懂得巨头不可力敌的道理。但实际行动上,蜜淘却毫不手软。2015年,蜜淘突然大搞“520激情囤货节”和“618电商大促”,打出保税区商品全网最低价的旗号,公然跟京东、天猫叫板,打起价格战。不仅如此,蜜淘还承诺保税区商品“三日达”,物流和服务也要全面超越京东、天猫。谢文斌放出狠话:“京东在跨境业务上的服务和价格根本玩不过蜜淘!”

蜜淘的“520大促”成绩辉煌,3天完成1亿销量,物流和服务都处于行业巅峰,海淘版“小京东”的名头已赫然响亮。有此成绩,谢文斌信心满满地表示,未来一两年内,行业巨头即可见分晓。

但好景不长,数月后,蜜淘传出全面收缩战线的消息,要从“全球购”转型专做“韩国购”。谢文斌再不提及上半年的风光大促,转而表示:就算再融1亿美金,也不是跟巨头打价格战的对手。此时,人们认为蜜淘专注于“韩国购”这一小而美市场仍颇有前途,也认可他连续3年盈利后在A股上市的说法。没想到,2016年3月,蜜淘悄然而死。

纵观蜜淘生命周期,或败于以下几点:

一是服务之败。创业之初,蜜淘的口碑不错,但随着经营规模扩大,特别是2015年之后,吐槽蜜淘产品差、物流慢、售后不及时、客服态度差的恶评不断累积,让蜜淘微博都难以招架。这其中,自然有友商攻击、公司管理不善、供应链短板等问题,让蜜淘在用户增加的同时,却未能以差异化服务留住用户,于是陷入价格战的残酷境地。

二是烧钱之败。2014年年末的“黑五大促”,让蜜淘品牌提升,获得飞速成长。初尝甜头的谢文斌随即在2015年的“520”、“618”展开连续价格战,与巨头火拼后遭受重创,不得不收缩战线转型。

三是互联网“重模式”下资金管理之败。作为“轻模式”起家的海淘公司,蜜淘在发展遇瓶颈后转向自建物流、采购的“重模式”,在技术、营销、产品、服务等方面全面发力、飞速扩展,却未能使团队、供应链与资金使用相匹配,使企业处于资金匮乏的危险境地。

四是缺乏逆境中的融资能力。突遭资本寒冬,失C轮而死,打价格战有京东般的狠劲,却缺乏刘强东在寒冬中融资的能力。有时,运气可能比努力更重要。

“一切顺利之时,成立一家好公司并不难。但遇到困难时,公司的好坏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谢文斌曾非常欣赏《创业维艰》中的这句话,如今,它值得所有创业者铭记。

   博湃养车:资本无常,生死无情

博湃养车印证了一句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它在汽车O2O领域飞速成长为龙头老大,又在短短一年多轰然坠地,大起大落得令人猝不及防。

吉伟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2014年4月,他从一家汽车厂中层离职,一头扎进了汽车上门保养的O2O浪潮中。他时机选得很不好,这头要创业,那头女儿刚出生,结果忙得不亦乐乎。

那会汽车O2O刚兴起,吉伟死轴地认准了这是个需求痛点,还是个市场规模上万亿的大蓝海,便满怀热忱地说服了老婆、合伙人和合伙人的老婆,凑了100万开始创业。公司成立两个月,订单快速增长到500单,吉伟觉得,这生意有搞头。

此后半年,几个合伙人拿着4000块月薪,在北京的小区、洗车店、停车场、加油站等地干起了上街发小广告的苦活。他们到处“打游击”,四处被人轰。谈起这些悲催往事,吉伟还忍不住会放声大笑。

博湃养车的商业模式很简单,他说服哥们的套路是:我一单生意只赚80块,一辆车一天接3单,能挣240。生意就这么展开,好得他们都没想融资。结果有个合伙人百度来的,通过转折关系勾搭上投资人,两周搞定创新工场1000万A轮。吉伟于是决定用这笔钱来招募员工、培训技师。

起初,吉伟认定这是个慢工出细活的生意。有个4S店的前辈说,你必须快,否则BAT砸下10亿,你就完了;结果两月后,他又跑来说,咱们不能太快,太快会把自己做砸了。生意做起来,大家才明白,上门保养这行急不得,汽车技师不像代驾、快递,人员到处是。保养一不小心就会把发动机整坏,一赔十几万。这是个技术和信赖成本都很高的领域,吉伟觉得慢慢打磨,才能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博湃养车以互联网思维颠覆汽车保养业,很快引发关注。人们发现,自己用不着开车到4S店排队,只要趁着逛街、上美容院或陪孩子上培训班的碎片时间预约上门保养就行,不仅省时间,价格还便宜。人们迅速爱上上门保养,到2015年1月,博湃订单破万,做成了10家4S店量级。当年4月,服务范围就扩大到12座城市,每天能为2000位车主服务。

起初,吉伟发现,博湃上门保养汽车的成本比4S店低50%,肯定能盈利。但转眼间,100多家上门洗护汽车类的O2O冒出,网上“1元保养”、“1元发动机清洗”、“45项全车上门检测免费”满天飞。这种竞争乱象,让整车修理厂和4S店都有濒死感,也把本想稳扎稳打的博湃拖进了烧钱大战。

打价格战,博湃其实有底气。2015年3月,京东领投博湃,B轮融资砸下1.1亿人民币,令博湃的市场估值突破5亿美元。

重金在手,博湃实现爆发性成长,很快拥有技师1200人、服务车600辆,单月订单量突破10万单,在上门养车类企业中高居榜首。此时,吉伟早就不记得要慢一点、稳一点的初心,雄心勃勃推出了“百城万人”计划,筹划着2016年招募1万技师、覆盖百座城市。为此,博湃还荣获商务部颁发的“中国年度汽车O2O杰出贡献奖”。

价格战之下,博湃已经是接一单赔一单;再加上四处招人培训的“重模式”,每月600多万的员工工资都不堪重负。吉伟一度认为,对技师的把控是博湃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让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护城河”。但靠着烧钱砸成市场份额第一的体量后,博湃却发现再难在惨烈的价格战中盈利,让投资人感觉商业模式有问题。

C轮融资迟迟不到,让博湃倒在了2016年的春天里。4月5日,博湃微信号发出《认识这么久,第一次说再见》,正式宣布倒下。细究之下,博湃的死因或有如下几点:

一是“C轮要你命”。吉伟原本与投资人约定了1亿美元C轮,却因资本寒冬遭遇跳票,令他猝不及防。他曾为博湃策划的蓝图:完成C轮融资后,以75%的市场占有率彻底击垮其他对手,从未预料到C轮不至的惨状。为救博湃,吉伟甚至不惜以天使轮的估值跪求C轮,依然惨遭抛弃。

二是商业模式待商榷。博湃以市场第一占有率都难以盈利,成为资本不看好商业模式的根本。汽车保养重在线下,用线上补贴线下的方式,看似颠覆了行业,却未能降低边际成本、解决技术信息不对称,未能颠覆商业,要达到持续可盈利状态并非易事。

三是唯快不破成谬论,企业未能调整好发展节奏。当资本进入,企业原本十几年走的路要几年内走完,把创业者生生变成了“赶死队”。企业很难在产业中精耕细作,膨胀的心也没了风险意识,便在一味求快中飞向了深渊。

四是企业被资本框定了发展战略。市场规模被创业企业视为融资的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反倒被背弃,让博湃倒在资本的变脸中。

吉伟曾说过,“当你做得不充足的时候,贸然去走,只会踩到自己的脚”。他本想以此警醒自己,没想到一语成谶。

2016电商死亡录:有人融资2亿,有人坐拥4000万用户,依然难逃死神魔爪

   淘在路上:聪明反被聪明误

2016年4月,一则“淘在路上”C轮融资失败、员工大多离职的消息在网上流传,随即引发创始人陈伟的愤怒声讨。他“澄清”道,“淘在路上”在3月已将C轮融资敲定,不日即将公布。很快有新闻爆出,“淘在路上”在资本寒冬中斩获新一轮融资,发展潜力将无可限量。

1 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随意打赏

2016跨境电商2015电商死亡跨境电商融资模式2016电商趋势电商融资方案社群电商融资生鲜电商融资跨境电商融资电商如何融资电商融资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