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共享汽车会像共享单车一样火吗?
近日,由交通运输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就汽车分时租赁的停车管理、信息安全、控制总量等问题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看到这个新闻,有网友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共享汽车和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雨伞等都贴着共享经济的标签,共享汽车会不会像共享单车一样火起来?共享汽车会不会 成为资本 抢夺的新热点?
共享汽车也被称为汽车分时租赁,是共享经济的一种 ,它是以分钟或小时等为计价单位,使用9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利用移动互联网、全球定位等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自助式车辆预定、车辆取还、费用结算为主要方式的汽车租赁服务。简言之, 有驾照的用户下载相关的APP,注册成功,登录后就可以使用共享汽车了。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大城市的街头巷尾已经出现了不同车型的共享汽车。
同样贴着共享经济的标签,共享汽车会不会像共享单车一样火起来?这就要从共享汽车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投资风口、用户等方面来分析。
目前,国内共享汽车运营企业主要分两种。 一种是有车企背景,所运营的汽车均为企业自有,为用户提供配套的充电服务、预约服务等。例如首汽集团旗下“Gofun出行”,上汽控股的环球车享,戴姆勒旗下有 Car2Go,宝马旗下的DriveNow等。还有一种是互联网型企业运营,企业主要提供车辆租赁服务,集中调配有车一族且愿意共享汽车来创收的车辆。例如“嗨车”,“宝驾租车”,“ PP租车 ”等。
从《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的“对使用新能源车辆开展分时租赁的,按照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关政策在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方面给予扶持”可以看出, 主推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的平台更被看好。 例如上海优先保障用于分时租赁的纯电动汽车额度需求,每年额度安排不少于4000辆;北京将二环、三环40余处高架桥下的空间改造为共享汽车租赁点,专门用于这些汽车的停放与充电。
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有政策的保驾护航,就一定能像共享单车那样火起来吗? 从团购、o2o、直播到共享单车等各种新生商业模式的发展轨迹来看, 一个新生商业模式要想长大成形就离不开资本的助力和热捧,分时租赁也不例外,资本成了影响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走向的关键因素。 因为车辆折旧、停车与调度成本、人工、软硬件、营销等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如果没有资本的持续输血,创业型的汽车分时租赁平台很难能存活下来。例如成立不到一年的CoCar已经停止服务;友友用车已经拿到了三轮融资,融资额累计超过2000万美元,但是还是没有逃过停运的命运。
创业型的汽车分时租赁平台想要存活下来为何这么难? 有业内人士分析, 一方面汽车分时租赁的盈利模式单一,收入主要有租车费用、少量的广告费等增值服务费和衍生服务费用等;另一方面,分时租赁运营模式比较重,需要在资本、资源、人才和运营方面持续投入资金。此外,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停车场和牌照都很难获得,所以共享汽车从汽车数量和公司数量上看很难像共享单车那样在短时间内迅速爆发。
最后从用户角度看,共享汽车的使用门槛比共享单车高。 例如大部分共享汽车APP用户协议中明确表示,用户需要具备有效驾照,且拥有6个月以上的实际驾龄(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2016 年底全国汽车驾驶人超过 3.1 亿人)。除了驾照这一硬性条件外,与共享单车相比,用户在使用共享汽车时,还要考虑交通事故和违章等突发情况。所以共享汽车想像共享单车一样火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