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创业死亡的:经历过沧桑和压力,我看清现实,死而无憾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当项目宣告死亡之时,我的心情很奇怪,既不悲伤也无失望……我感觉自己像是看了一部好长好长的电影,甚至在影片落幕后不由得松了口气: 终于结束了。

曾经,我以为创业是一件很壮烈很男人的事情,纵使失败也有惨烈的姿态,死得像个战士。但实际上,在创业中犯下那么多错误后,我发现我的项目分明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病人,垂死挣扎后如预期般崩塌,和壮烈没有半毛钱关系。

   商业方向:选择比努力重要得多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大堆互相关联、彼此影响的选择题。其中还隐含着一个特殊机制:最初的几道题会影响到你之后所有的选择倾向。

   1. 我们放弃了赚钱的传统模式,选择了烧钱做规模拿融资的“互联网模式”

  做这道题时正是互联网最狂热之时,所有人都以为互联网无所不能、所向披靡。相比两年前那个浮夸的氛围,我们是很踏实认真的人,但作为上进青年的我们亦渴望能用互联网变革传统,为更多人创造更大价值。 几个月后,我们拿到了两家知名 VC 的天使融资,兢兢业业地向着下一轮走去。

  然后,下一轮没来,资本寒冬来了。 更致命的是整整花了 2 年时间,我们的互联网模式都没跑通。 没跑通的原因,和最开始的认知、过程中的做法相关。尽管我们有一个很靠谱的核心团队,尽管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都白搭了。

  回到最初, 如果选择的是赚钱的传统模式,我有信心一年 150 万净利润三人分。 但我想说的是:实际上不是当初应该选择什么,而是那时的我们做起事情来虽然求真务实,但在看待创业这件事上却是:理念大过现实。

   2. 我们选择了一个低频、低利润的大市场来做互联网

  当时我们认为低频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从低频切入,先吊打传统,再拓展至高频。但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至今,其最深层的游戏规则已从无数结果中得到昭示: 只有兼具高频需求和大市场两点,才能在互联网中通过烧钱做规模存活下来。

当时我们认为低利润不是什么问题,只要有一个广阔的大市场能让我们把规模跑起来就行。但是,在某个时间点上,我突然意识到低利润是最致命的软肋。

   一方面,低利润让做大规模的成本变得很高,进而限制你做大规模。

大多数互联网公司起量的因素除了更高效就是价格战。在一个高利润市场上,发动价格战的成本相对低,在一个低利润市场上,发动价格战的成本高得吓人,因为本来就没什么降价空间。

而为了活下去,你又不能亏损太多,所以你只能寻找其他途径去做大规模。但一个低利润的市场往往是被做烂掉的,取巧的方式几乎没有,因此你只能靠不断将运营精细化再精细化,去硬碰硬。这样的打法很累,并且也算不上很快。

   另一方面,更要命的是低利润让你的市场体系无法良性循环。

一个优秀员工在一家公司能否长期发展受两个现实因素的制约:

他的不断付出能为他换来相应物质报酬,但是我们受限于低利润,要一层一层分给管理人员和业务员的物质激励少;

他的不断付出能让他在体系中不断晋升,但是市场的晋升依赖于规模的扩大,而低利润束缚了做大规模的步伐。

这两样我们都给不到,因此寄托着希望的人才流失掉了。而我们的市场模式,对管理人员的管理门槛要求很高,对业务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于是人才的培养成本很高。低利润造成的高流失碰上业务本身的高门槛和人才培养的高成本,两者的矛盾让整个市场体系陷入死循环。

1 2 3 下一页 阅读全文

随意打赏

创业压力大创业经历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