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公关也挡不住街边十万辆坏车:ofo,为什么你的形象越来越糟糕?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1

在被摩拜变着戏法黑了一轮之后,ofo终于想到了还击。

摩拜生日会上,ofo憋出了一张祝寿海报,说,没有你的一年里,我很寂寞。虽然海报无功无过,但我总觉像看一个后知后觉的家伙慢悠悠的出手还击。

在这之前,摩拜差点就明里暗里快把这场公关战给终结了。

前段时间,ofo刚宣布订单量1000万,摩拜就弄出个2000万。找来大Boss王兴说ofo走错了路,再找来一堆自媒体,鼓呼“共享单车之战已经结束了”

而共享单车新政刚出来,ofo给媒体的回应倒是及时中规中矩,会遵守规定配合政策等等,摩拜呢?憋了一会儿,说,呼吁强制销毁没有GPS定位的单车,一拳砸在ofo的脑袋上。

   这就像是两个人打拳击,一方还在挥手致意,另一方的拳头早就砸了上来。

更可怕的是,当ofo再来指责摩拜法盲时,反倒显得像个破口大骂粗鲁家伙,这就麻烦了。

再好的公关也挡不住街边十万辆坏车:ofo,为什么你的形象越来越糟糕?

   2

真是有点同情ofo。

前几天,有媒体说要发一组专题,共享单车围城。我问,你们记者拍的又是ofo吧。对方翻了翻照片,嘿,还真是。

我家北边那个ofo的维修厂,已经有至少四家京城媒体去拍了照片。堆成山的小黄车一望无际,城市病又找了新的视觉呈现方式。

   至少在媒体传播上,小黄车太吃亏。 损坏了的小黄车倒在地铁口,被遗弃在草坪,转身就成了媒体的最佳拍摄素材。

媒体要是想共享单车的刺,无非是说说车子质量和乱停乱放,这些,几乎都很容易被堆到了小黄车头顶。

我顺手搜了搜媒体上对共享单车的指责,大概是这些:

押金退还速度慢、客服电话难打通、损耗率太高、小孩骑车摔伤被起诉,还有淘宝上40块钱出售的单车和包教包会开共享单车的锁。

再仔细一看,这些锅都被ofo给背上了。从这个角度看,ofo才是为共享单车事业牺牲最大的那个。

   3

前段时间有个文章很火,说ofo擅长宣传,摩拜擅长公关。

于是,很多人都喜欢拿这个来解释问题。可惜,要用公关来解释商业问题,基本上是把问题表面化了。

ofo为什么在公关上总显得失势?因为是在还债。

小黄车的低成本,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先发优势。低成本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钱铺更大的量,所以,当共享单车进城,你往往首先见到的景象,就是满城都是小黄车。

   世界上根本没有低成本这种事,做多大的生意,就要付多大的代价。区别是,代价是先付还是后偿。

小黄车选择了后偿。一夜之间撒上去的车,如果能迅速占领全城,那么皆大欢喜,但如果恰好没有结束战斗,那么,前面泼出去的车,后面就得慢慢还,损坏的单车要修理,报废的单车要回收,顺带着,还要付出用户体验受损的代价。

种种加在一起,小黄车就成了负面新闻的承受者。知乎上有个讨论,甚至搬出了负外部性的概念,意思是说,ofo这种企业,把成本转嫁给了社会和公众,影响了市容,制造城市垃圾等等。

真是够刻薄的。

   4

其实我原本想取的标题是,ofo为什么越长越像老二?

后来没敢用,一方面是觉得太猥琐会有人多想,另一方面,是不能轻易给人下判断。虽然自媒体喜欢给人判死刑,不过这种事最好少做。

但很显然,不迅速解决技术问题,ofo越往后越难。一方面是政策限制,可以看看越来越尴尬的滴滴。当初小黄车计算的商业模型,对后续的运营和社会成本太过乐观,哪怕今天宣布日营收过千万,这也是一个极其短暂(甚至是不可信)的数据。

而交通出行被人看好,是因为在单体经济模型之外,还有各种衍生的可能,可惜,这种衍生,是要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的。

  前段时间,ofo和摩拜同时发布了出行大数据,只有ofo的被人狠狠吐槽了一顿,一家连GPS都没有的单车公司, 去哪儿 弄来的大数据?

   这是很危险的一个信号。这意味着,很多人都没有把ofo理解为一家互联网企业,或者,理解为一家面向未来的互联网企业。

可惜,创业公司所赌博的,不恰恰就是未来么?而未来面前,ofo需要处理的不确定因素,只会越来越多。

随意打赏

ofo公关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