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佬说:徐小平的投资标准有三则;邓锋:投资一个人是在投他一辈子走的路
中国的创投市场,一边厢是资本寒冬论甚嚣尘上,死亡名单触目可及;另一边厢是创业热情持续高涨,优质项目被竞相追逐。如何看待时下创投环境?什么是入投资人法眼的正确姿势?11月5日,在由财新传媒主办的第六届财新峰会的新知论坛上,投资家、 实业家 徐小平 、 邓锋 、 黄晓庆, 知名科学家鲁白、饶毅、谢宇围绕科技创新和未来投资进行了讨论,分享了关于金融与科技创新关系、中美创业环境差异、投资人投资逻辑以及未来五年内创业风口等方面的观点。
徐小平 :我会把钱投给多年后依然记得把股份给投资人的人
“这是我的第一笔投资,在2006年5月,投给了一个杭州的小伙子。他是教育出身,想做互联网;我是教育出身,想做投资人,两个人一拍即可。这个小伙子非常艰苦地经营了三年,最终却无奈放弃了;此后他与人合伙创办了一个学校,花了三年时间,年销售额达到了一两亿人民币,最后却因合伙人股份问题而再次放弃;而他其后做的另一份事业最近已经在准备上新三板。按常理来说,我当年投的钱肯定就算是没了,但是他还一定要把我的名字署上去,说我是他的第一位投资人。”
徐小平用这样一个“有新意的老故事”来阐明他的投资逻辑:
一是人品好。 有信用,懂感恩。“多年后依然记得把股份给投资人,”他笑说。
二是懂行业。 徐小平解释说,这个小伙子第一次创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不懂互联网,后来问他当初为什么一定要做互联网,他的解释竟是因为杭州是互联网之都,有 马云 。任何人都可以改行做其他工作,但关键在于改行的工作和之前的有没有关联性,有没有能力做新的事情。
三是有经验。 如果创始人没有经验,要考虑他的团队是否有经验。
而提到经验, 北极光创投 创始合伙人 邓锋 的观点是:经验不如能力重要。 经验可能会将人束缚在一个框内,而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却能让人有突破,因为只要比公司成长得快一点,就能成为伟大的企业家。 此外,邓锋尤为看重的是价值观,这决定了一个人一辈子的格局。 “投资一个人,其实是在投他一辈子走的路。”
饶毅则强调了商业模式的重要性,他举例说,母夜叉孙二娘开酒店的商业模式就是拿前一个顾客的肉体作为下一个顾客的食品,这种商业模式当然会节约成本,但是这是不正确的,不能支持。
投资大佬眼中的未来五年的风口行业
当然,投资人在选择企业时还会坚守的一点就是紧抓行业趋。O2O、智能硬件、互联网金融、B2B……伴随着创业浪潮的是迭起的创业风口,而投资人往往早于市场三五年就已发现了即将发迹的下一风口。
在邓锋看来,在科技创新领域,未来五年有三大行业值得投资:
一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IT ,包括智能硬件、大数据、云计算。近两年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可能会带来重大改变。比如机器人,如今的都是服务机器人,未来可能会出现情感机器人。
二是生命科学、健康医疗 。基因测序近两年在成本上降低很多,所以未来在癌症诊断、病菌诊断等方面可能会有重大突破。
第三方面则是以新材料为主的包括能源、环保等相关行业在内的先进制造行业。
中美两国创业差异
而投资逻辑在不同的创业环境中虽然有相通之处,但依然有诸多个性化的因素存在。邓锋就对中美两国的创业环境进行了比较。
他认为, 首先中美两国在生态环境上就有很大的差异。 在美国,工业和校园的距离和短,而中国两者之间的围墙却很厚,往往是校园不知道工业需要什么,工业不知道校园有什么,两方都不知道从何下手。
其次, 在中国,往往不知道大学和企业该如何分知识产权,如何把教授变成企业家。 其实教授是不用变成企业家的,这在美国有很好的案例。
当然,中国的创业也有许多好的外部环境。比如说 中国政府对高新技术的支持,而且政策也在慢慢改变,相信未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