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小时筹款1500万,各种质疑,原来,刷屏的“小朋友画廊”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
“1元钱1幅画作,一不小心制造了一个现象级的公益活动。”上海仁德基金会千里马基金秘书长何泛泛告诉《中国企业家》。
她所指的现象级活动,发生于8月29日。当日,很多人的朋友圈经历了从清晨的满屏色彩缤纷到午后的归于平静。
这缘起于一个极具传播性的公益项目——“小朋友画廊”,重点是该项目还有H5形式的加持,在朋友圈传播开来有点“肆无忌惮”。
点开H5后,你就会看到36幅画作,用户只要支付至少一元钱就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画作,并得到电子版。很多人在购买结束后将画作晒到朋友圈或用作手机壁纸。
和其他普通购买画作行为不同的是,首先,用户所看到的每 一幅画 ,其创作人群主要是自闭症儿童或精神障碍人士;其次,购买结束后还可以将带有二维码的画分享到朋友圈,这样让更多的人通过扫二维码参加进来,用身边朋友的话说就是,“让更多的人一起尽绵薄之力”。
因此,才有了一款现象级的产品横空出世,不同流派的画作刷爆朋友圈的景观。
质疑
只需要一元钱,就能帮助特殊群体的孩子们乐享艺术之旅, 何乐 而不为?很多人因此纷纷加入购买、转发传播的队伍中,根据官网提供的数据,到此次活动结束时,最终募集到款项总计15029059.79元,捐款人数为5806608万人。
在火爆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有人质疑该项目是否经过授权、捐款是否足够公开透明、后期资金的流向以及画作是否出自学员之手等等。
这些质疑,无可厚非。据腾讯科技获悉,一是此次在“小朋友画廊”H5中展示出的全部画作都是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组织从学员画作中选出,入选画作的学员来自上海、广州、深圳等全国多个城市,年龄从11岁到40多岁。虽然他们都是精神障碍、智力障碍及自闭症患者,但他们的作品和艺术天分却让每个看到的人都感动和惊讶。二是,本次H5中使用的画作,公益组织和作者已签过授权协议。
其中也伴随着一些声音,称该项目是“投资商欺骗行为”。对此,腾讯发布声明表示,“小朋友画廊”H5是由腾讯公益和“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联合出品的线上线下互动公益项目,不存在所谓的“投资商”。
腾讯回应称,此次活动中,“用户每购买一副自闭症儿童的画作,就相当于向腾讯公益项目进行了捐赠。该项目旨在消除社会偏见,帮助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症等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相关善款将用于帮助这些受助群体。”
这个项目目标筹款1500万元,目前已超过这个数额,已经有超580万人次捐款。
以下为声明原文:
99公益日“小朋友画廊”H5,是由腾讯公益和“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联合出品的线上线下互动公益项目,不存在所谓的“投资商”。
用户每购买一副自闭症儿童的电子画作,就相当于向腾讯公益平台上的“用艺术点亮生命”公益项目进行了捐赠。善款将用于帮助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症等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不存在“分成”。
为确保更好的后续监督和执行,用户捐赠的善款不会进入腾讯公益,将直接存入接受善款、具有合法公募资质的机构账户。
善款使用情况,将在腾讯公益平台上进行定期公示,接受所有公众的监督和询问(查询路径:打开微信,我-钱包-腾讯公益-个人中心-捐款记录)。用户若关注了“腾讯公益”微信服务号,也会收到善款执行明细情况的及时推送。
试验
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这个“小朋友画廊”H5是由腾讯公益、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和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联合出品的线上线下互动公益项目,是今年99公益日的预热互动之一。
据了解,“99公益日”是腾讯公益首创的,由其牵头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知名企业、明星名人、爱心媒体,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担任指导单位,响应国家9月5日中华慈善日的号召,共同发起的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益活动。
“99公益日”旨在通过移动支付、社交场景和趣味互动,发动全国数亿网友,以轻量、便捷、快乐的方式参与公益。“99公益日” 活动时 间为每年9月7日—9月9日,是国内最大的全民互联网公益日。2015年9月9日是中国首个公益日。
公益传播从业者李光给“腾讯99公益日”的评价是“伟大”,他曾在去年9月9日发表于“南都观察”的一篇名为《为什么说腾讯公益是一个伟大的创新?》的文章中谈及,在《慈善法》出台以前,中国一直将社会组织划分为三个类型: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其中,基金会又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只有公募基金会才能采取在大街上设置捐款箱、在报纸或电视上登广告等方式对社会公众筹款。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只能被动接受捐赠,不能直接“公募”。要想“公募”,必须找到公募基金会合作。
在中国,大多数公募基金会都是带有官方背景的,享有“公募”特权的中国基金会要想充分行使这一特权,何其难。直到互联网平台的崛起,才给“互联网+公益”带来了更多改变的可能。
希望工程创始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一语道出了腾讯“99公益日”诞生之破天荒般的意义:“腾讯99公益日,没有修改法律,无需政府授权,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公益行业的权利再分配;一批有政府背景的慈善机构开始与优秀的草根NGO合作,共享公募权,在共享中实现共赢发展。”
此次腾讯帮助推广的这个“小朋友画廊”H5本计划,在中国第二个公益日前夕发酵。其负责人在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说,这其实是个“意外泄露”,本来计划在9月1日上午正式发布的,但在准备过程中,有合作伙伴因非常喜欢而发布到了自己的朋友圈,才导致在8月28日晚迅速发酵。
6个小时,1500万元,这在千里马基金发起人冯永锋看来,很可能是腾讯为“99公益日三天”做的一个小试验。他认为, 腾讯在测试哪一种方式能够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公益中。他告诉《中国企业家》,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实证案例,腾讯一方面是在培养公众的公益习惯,另一方面是将所有的公益组织与广大公众建立无碍的连结平台。
他进一步分析称,如果说,腾讯过去两年的99公益日,只是完成了公益组织的配捐、腾讯公益基金会的配捐、企业配捐这个初级目标的话,那么,今年第三届即将到来的99公益日,应当是拉动“社会配捐”的最好时机。
互联网+公益:人人都要成为公益IP
6个小时的时间,就筹到了活动设定的1500万元目标,足见该项目参与人数之多,反响之热烈。与传统公益相比,足见互联网众筹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
“被‘小朋友画廊’的画作刷屏,对公益圈来说,是一件好事。外界看到的是短短半天的慈善奇迹,而在业内看来,我们会艳羡、会赞叹。”何泛泛说。同时,作为自闭症领域从业者的长年累月的坚守者,他们获得更多的是欣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公众来参与公益,这对一个行业来说,是好事。
在某种程度上,“小朋友画廊”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互联网+公益”项目,而这类项目的运作需要一个好的互利网公益机制来保障。山西方舟自闭症康复研究院范世禄院长告诉《中国企业家》,有一个好的平台,加上好的基金会,再选择一个 好项目 ,就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运作保障。比如wabc和腾讯公益合作,选择“一元钱购买画作”这个仅是举手之劳的项目,就是一个不错的案例。
“以前做公益要有实体,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做公益,这是互联网带来的优势。”不过,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范世禄认为,当下的公益有些“变质”:一些人在“99公益”上进行“套捐” ,这反而影响了很多真正要去做公益的人心态和想法。
公益并不一定都是出钱帮助他人,可以在很多方面为别人提供帮助,比如有的企业帮助提供解决就业问题也是公益,“真正为社会解决问题的项目才是公益”。
做公益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推销产品和服务,“对腾讯而言,在电商领域开了个头,是个好的开始。但也需要慢慢规范,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帮助社会解决问题,‘互联网+公益’才能够获得良性发展。”
他认为,平台一旦被他人利用去做一些事,反而影响到平台的公信力。
在这场长达6小时的“1元买画”刷屏中,还有声音认为,这是一场基于商业利益的作秀,是一场博人眼球的营销策划,很多文章开始用大篇幅来分析“一元买画”是如何成功刷屏,内容涉及情感、设计、传播时机等层面,有人甚至以“六度空间理论”来分析传播策勒。
也有一些非常高冷的声音,有人掏出一块钱,无非是满足自己的虚荣,“一群在生活中对自闭症和弱势群体漠不关心的人,纷纷用一块钱作秀显示自己的爱心”。还有人说,“这个活动纯粹是道德绑架,分享的动因主要是同侪压力,你不分享就显得落伍了”。
有些人觉得这是“为价值观买单”,有人觉得好奇或者玩一下等等。凡此种种,范世禄说,这反映出的问题是,公众对公益的本质是什么还不是很清楚。很多人简单地以为,“一元买画”只是举手之劳,却并不知道做这件事的真正原因和意义何在,让大家自发自愿地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炒作。“ 罗一 笑的案例,本身是一个公益事件,但因被人炒作后变成了负面的公益事件。”
他认为,在互联网上做公益,首先要保证真实性,因此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同时他也担忧,在做互联网公益时,会有很多不真实的案例进来。
虽然,腾讯设立“99公益日”,代表了互联网公益的方向,但也有一些不足,而如何去规范这些行为,从不完善到完善,需要腾讯公益平台不断去完善,做调研、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这也需要每一个公众共同推动。
“公益是公众所受之益,亦是公众所为之益。”何泛泛有感于民间草根机构成长需求,她指出,千里马基金现在及未来要做的事情,主要是公益人才的培养、公益人才的定向资助、公益研究和传播,这也是致力于推动和支持中国公益人才成长。“有赞叹、有质疑,这是自然的,公益一直以来都是在质疑与坚持中前行。千里马基金所服务的民间公益机构,一直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很明显,透过这场被外界称为“6小时的狂欢”可以看出,一是,在认知层面,很多人并未完全认识到公益的真正本质;二是,平台和企业需要不断规范,进而探索出更好的机制和模式。
如今,越来越多的公益人逐渐意识到传播的重要性。“每一个公益人都应该成为一个IP,都要擅于运用当下的社交工具,比如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平台,为公益发声。每一个人都是独立体,不依附机构,独立思考,随时用行动为服务对象服务。”何泛泛说。
不过,至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场刷屏的“小朋友画廊”,让我们看到了公益可以做得如此有趣、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