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互联网VC的10点看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
VC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商人,创业项目的股权是商品。商人靠买进卖出商品获利,遵从商业法则,优质商品自然有人在门前排队购买,垃圾商品哭着求商人收购。
2、
在互联网产品市场,资本一眼就能相中的优质商品大约只有1%。
还有10%属于当前阶段可买可不买的“原石”。
剩余部分是垃圾商品,喊破喉咙也不会有人来买。
国内几百家VC,每年开放融资的优质商品还不到几百个,显而易见VC会排队抢购,门庭若市。我经常听到VC用“没挤进去”描述自己的失落感,几亿几十亿的募资又不能退回给LP,只能再买一点原石碰碰手气。买谁不买谁,大概是靠眼缘吧。原石里大约有10%的项目成长为公认的优质商品,基本上就是赌博。
没错,前1%的优质商品才叫投资,后面的投资协议都是仆街率90%的赌石。
3、
关于“什么是 好项目 ?”创业圈和投资圈存在差异。创业圈通常看重市场价值与用户价值,投资圈看重的则是“有人接盘,我能套现”,后续轮融资的买家为自己带来利润。
我听过这么一种观点,对行业对产品理解得很透彻的投资人不是好的投资人。看得太透彻,预知到这个项目最后是要仆街的,但他看不准的是,仆街之前被风口推动,或者包装成功,拿到了好几轮投资,这时先进来的投资人就套现赚钱了。
赚钱最重要,仆街不重要。
这时你一定会问,这个看得透彻的投资人,难道不能投成功概率高的项目吗?
回答是,这样的优质商品占比只有1%,他很可能遇不到,遇到也不一定抢得到。
4、
评价一个投资人的核心指标是什么呢?很多人以为是眼光。
不对,是运气。
在每年大几千个融资项目中抢到数量稀少的好项目,难道不是运气居多吗?
某VC 合伙人 2016年看了200多个案子,只投出去一个。年底又遇到一个天使项目,算是比较好的原石吧,十分激动,第一次见面就连劝带哄地签了term,创业者说“我从未见过有如此热情似火之人……”
一年看200多个案子,只遇到两个下得了手也抢得到的,不靠运气还能靠什么?
还能靠勤奋。有的投资人一年看大几百个案子,马不停蹄地跟人约谈。在同样的低概率下,看的项目越多,越有可能遇见好项目。
还能靠社交。通过人脉关系,及早获得 潜力股 的消息,先人一步获得创业者的信任。
因为垃圾项目占绝大多数,所以投资人更看重社交圈内获知的,平均质量更高的项目。甚至有小基金合伙人说过,主动来找我的都不是好项目。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如果你是好项目,早就被人追着屁股投了,哪里轮得到我来捡漏。大基金靠一线员工消化低价值任务,心存侥幸捡一个漏,小基金合伙人的时间宝贵,便依赖社交圈过滤信息。
5、
从个人喜好的角度,我喜欢精通业务的投资人,实际上成功的投资人很少有精通业务的。有一些拿到过好项目的投资人,别说赛道常识了,连产品常识都不具备,也不是什么高深的产品模型,就是普通产品爱好者了解的常识。跟他们解释常识特别麻烦,类似于“女人胸大比较性感”,你让我快速证明一下,excuse me?也不是证明不了,我就是被你搞懵逼了。
这个原因刚才解释过,投资人成功不成功主要靠运气,其次靠勤奋与社交。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看案子、社交、谈合约上面,还剩多少精力研究业务?再说投资领域这么广,研究哪一块业务?你把这块业务研究透了, 根本遇不到好项目怎么办?
归根结底,优质商品的比例太低,逼迫着投资人广撒网。那种专注于一两个赛道的VC也不是没有,但数量很少,算是另类。
如果不懂业务,选项目就是看赛道和看人。赛道潜力如何,判断是从众的,投资容易找到接盘侠;而创业者的才能/资源/个性/气场,这些对人的判断是恒定的。在热门赛道里,有实力有资源的创业者,如果他对赛道的理解和切入方式有说服力,投资人就容易下决心。最后热门赛道占一大半投资,冷门赛道的领先者占一小半投资,留给冷门赛道追赶者的投资只有5%。
所以创业者选赛道,就是选easy模式还是nightmare模式,选好赛道那一刻,你的命运已经注定了。so s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