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晓松到矮大紧,偶像是如何被带到沟里去的?
高晓松一分为二,不仅欣然接受粉丝呈奉的「矮大紧」花名,而且把它变成了自己的另外一个化身:「指点 江山 高晓松,参悟人生矮大紧。高晓松没说的话,矮大紧讲给你听。」
这让从优酷追到 爱奇艺 ,又从 爱奇艺 追回优酷,现在又忙不迭地下载蜻蜓FM的用户情何以堪,原来高老师之前在晓说、在晓松奇谈里,扯过的咸淡、吹过的牛逼、喷过的情怀,都是指点江山,都只是场面话而已。
粉丝们又被征了一笔智商税。脸疼。
作为粉丝,我都=宁愿相信这只是平台方的营销噱头,而不是高老师真的把真心话留给了一个付费产品,而且这个产品还使用了安利牙膏式的化整为零、拆大为小式的营销话术——「预计更新156期,每期只需1.28元」。
我不禁要为高老师心疼三秒钟:高老师一期节目难到不值一张鸡蛋灌饼吗?
当然,看着矮大紧红利都被淘宝里卖同款抱枕的小商小贩挣走了也是无奈。但高老师其实完全不必纵身跃入内容付费的游泳池,那里面早就鱼龙混杂、拥挤不堪,红海得不能再红海,还激起了一池子的舆论浪花。
直接向用户收费几乎是最理想的商业模式,门户没有做到,所以门户衰落了,游戏公司做到了,所以游戏公司兴起了。但是对于高老师这样的脱口秀天王来说,其实最时髦的商业模式未必是最好的商业模式。
在文艺界,直接向C端用户收费的,一般都是天桥杂耍艺人,而京剧大师们大部分都是接B端业务。高老师原本是可以站着把钱挣了,只需在镜头前摆上一辆汽车模型,默念三遍slogan,就像在晓说、晓松奇谈做的那样。
选择一种全新的方式也许有助于高晓松生产更为独立的内容,也许是高晓松更为在意的内容。
晓说、晓松奇谈采取的正式传统电视台的免费模式,这并非全无是处:它免费为观众播放、而由广告商来支付埋单。当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广告商当然会对节目的走向保留干涉的权利。所以无广告的BBC模式一度被推崇为最好的媒体模式。
同时,付费的建立也许是高晓松的一次粉丝忠诚度测试,通过200元的年费,把粉丝筛选成两类:大方的和吝啬的、铁粉和普通粉。但是这种测试方式有点像朋友圈里的僵尸粉测试。
最令人担忧的是,「矮大紧指北」破坏了高晓松那个经过数亿点击量构建的「行装偏爱黑色;内心却是此间少年」偶像形象,他亲自把这份结实的人设撕成两部分,示范了「路,走了44年,方向,却不止一边」的线下效果。
付费和收费节目的同时存在,真正的危害在于,它很可能扰乱粉丝对于高晓松脱口秀的预期:究竟哪一个更值得去听?究竟哪一个是真正的高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