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9%、跨国建厂、削减业务……穷途末路的特斯拉如何自救?
埃隆·马斯克——科技天才、超级富豪、人称“硅谷钢铁侠”。作为一个业务范围上天入地,横跨多个领域仍能收放自如的商业大亨,却在创建特斯拉之后,遇到了人生的转点。
自14年前特斯拉创立,这家庞大烧钱企业的亏损就没停过。5月刚公布的财报显示,特斯拉第一季度净亏损超7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3.972亿美元。不仅如此,它还累积了近94亿美元的额外债务,手持现金与等价物不过30亿美元的特斯拉,与破产只有一步之遥。
然而财报公布前不久,马斯克还在电话会议上信誓旦旦地保证,特斯拉未来无须进一步融资。
外媒曾经计算过,按照特斯拉平均每分钟消耗6500美元的速度,再融不到资也许都撑不过2018年。
一向骄傲自负的马斯克,终于愿意承认特斯拉摇摇欲坠的事实,在6月给全体员工的邮件中低头:“公司已成业内眼中钉,华尔街也想做空我们。”
虽然马斯克明面上没少向唱衰者放狠话,但他其实很早就开始为特斯拉的自救铺路了。
跨国建厂救产能,谁知难关重重
但凡对特斯拉不看好的人,都会先指出产能严重不足这点。
售价3.5万美元起的Model 3,本是特斯拉第一款面向大众的车型,基于马斯克的营销能力与特斯拉先进技术,在正式交付和提供试驾之前,就获得了超50万辆的订单,拿下10亿美元定金。
马斯克计划Model 3的产能应当在去年第三季度达到1500辆,去年年底达到5000辆每周,然而现状是,Model 3去年第三季度只生产了222辆,第四季度仅1542辆,连一半都没达到。
不但如此,为了配合Model 3的产能爬坡, Model S和Model X两款高端车型的交付能力也被拖累了。
2010年湾区Fremont的工厂,辗转经过丰田和 通用汽车 后,被特斯拉买下,在此后几年也是其唯一的组装厂,Model S、Model X和Model 3都在此生产。2017年该厂开始大规模扩建,马斯克又提出 2018年产能50万辆的宏伟目标。但按照目前的产能进展,这个目标基本不可能完成,毕竟第一季度总产能还不到3.5万辆。
这时,马斯克开始着眼于跨国建厂,而第一首选,当然是中国。
如果特斯拉可以在中国组建第二家工厂,无疑可以极大缓解孱弱的产能问题,也可以显著降低组装成本,更能以国产车的身份免去进口关税,显著提升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这也是特斯拉从2015年就开始筹备上海工厂的主要考量。
然而向来自恃的马斯克,却难以对分享核心技术、利润的中国规则点头。因为合资方式走不通,这一建厂消息也是拖了好几年,直到今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放宽汽车行业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时间表,外国车企终于可以摆脱合资身份大举进场了。
不久后,马斯克在特斯拉6月5日的股东大会上宣布,将在上海设立首座海外超级工厂,命名为“无畏战舰(Dreadnought)”。与特斯拉以往的工厂不同,“无畏战舰”能够同时完成动力电池的制造和整车组装,从而实现特斯拉汽车在中国的生产本土化。
不过独资建厂的特斯拉,势必会丧失关税优惠及其他的政策支持,再加上如今中美贸易战的混乱背景,想拿下中国市场这根难咬却极其诱人的骨头,未来低头寻求合作也不是没可能。
上海超级工厂的变数仍很多,马斯克近期又放消息将在欧洲建座超级工厂,而这次的地点,很有可能在德国。厂址也许会选择在德国与法国边境上,以便辐射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家。
目前特斯拉在欧洲已拥有一家工厂,位于荷兰的蒂尔堡,但它仅负责特斯拉S型和X型车辆的装配工作。而这家德国工厂,预计将投产可用于电动汽车的锂电池。
可能对于马斯克来说两座超级工厂还不足以造声势,他在6月的股东大会上表示,要为产能处于急速爬坡期的Model 3开辟一条新的总装生产线,但是让大家意料不到的是,这条生产线位于Fremont工厂的一座巨大的帐篷内。据了解,特斯拉用以生产Model 3的弗里蒙特产线每周产能为3500辆,特斯拉的计划是二季度末实现5000辆的周产能。
当然,用帐篷生产汽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据马斯克透露,这条产线充分发挥了“旧物利用”功能,用仓库里的废料建造了整条装配线,这比其他GA产线动辄上亿美元的建造费用要便宜很多。
最重要的一点,这条帐篷线的真正落实会远比超级大厂快得多。
为了省钱裁员,然而人才纷纷流失
想要开源节流,裁员无疑能最快达到目的。
刚在5月初清理了一批供应商的特斯拉马不停蹄,就在本月,马斯克在内部信中表示,公司将要裁掉9%的员工,相当于每11个人就有一人下岗,裁员规模约在4000人左右。虽然数量并未突破记录,但这惊人的数量占比可以说是打破全球先例了,一般来说大规模裁员都会分批进行,很难一刀斩。
被裁去的员工大多数涉及固定薪酬职位,不包括任何与生产相关的职位。马斯克称,此次的裁员将不会对产能产生影响,每一个离开的员工都将根据个人服务年限获取相应的现金补偿和股票。
马斯克在邮件中用大量笔墨阐述了裁员的必要性。“自特斯拉成立15年以来,从未获得年度盈利。盈利不是我们裁员主要因素,但是特斯拉必须节省成本,让自己赚钱。”
这种大规模的人事调整特斯拉在去年10月份还进行过一次,公司以“年度绩效考评未达标”为由解雇了700多人,当时还有不少被辞员工提出不合理质疑,甚至引发了美国汽车工人联盟(UAW)的投诉。2016年特斯拉与SolarCity合并时也裁掉了后者不少员工,收购完成后SolarCity的员工总数比2015年减少了近3000人。2008年,特斯拉IPO前也遇到过艰难时刻,一度面临破产,当时也裁掉了100多员工还关了一家工程机构,才最终保住了命。
而这次的超级规模裁员,让“幸存”的在职员工也措手不及:“公司人手如此紧缺,却依旧辞退9%的员工,这让我很吃惊。我的经理在6月12日并未出席相关会议,我才发现他被解雇了。我认为他不该被解雇, 公司的做法令人匪夷所思。”
这样大刀阔斧的裁员,不论是塑造外界形象还是稳定军心,都极其不利。
自2016年起的短短两年半,特斯拉就走了37位高管,其中不乏费心请来的大神级人物。
比如加入特斯拉 6 个月火速离职的前苹果开发者部门高级总监、Swift 之父 Chris Lattner,回忆特斯拉的职业生涯时是这么说的:(在特斯拉)我努力工作,也有巨大的收获。我仍然坚信特斯拉的使命,看好走独特技术路线的 Autopilot 团队。但我跟特斯拉似乎不太合拍。
Jim Keller,前特斯拉 Autopilot 项目负责人。人称Chip God(芯片之神),是当今业界最受尊敬的芯片架构师之一。他最初加入特斯拉时 Title 是 AP 硬件副总裁,负责特斯拉自动驾驶芯片的研发。后来兼管了 AP 软件团队,晋升为自动驾驶技术部门Autopilot的主管。
Kurt Kelty,前特斯拉首席电池科学家、电池供应链和业务发展高级总监。他曾是特斯拉电池业务执行层的最高负责人,被称为21700 电池之父,精通电池研发、制造及测试、原材料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全能型人才。自2006年加入后领导特斯拉从电池行业门外汉一步步到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池生产和消耗企业”,却在去年选择离开。
除此之外,首席财务官EricBranderiz、财务副总裁Susan Repo、全球销售和服务负责人Jon McNeil等均先后离职,且不论高管的出走对手下团队会造成怎样的动荡,单是挖人填补这些职位也需要不少资金。
削减业务、自掏腰包,马斯克接连上演苦肉计
随着全球裁员9%消息公布的,还有特斯拉将大幅削减两年前斥资26亿美元收购的住宅太阳能业务。2016年,特斯拉不顾市场的反对,宣布采用换股而非现金交易的形式,以总价最高28.6亿美元收购由马斯克与两位表兄弟创办的太阳能公司Solarcity。
如今两家企业的财务关系都进一步恶化,特斯拉内部文件显示,除去将对能源部门旗下的SolarCity进行裁员之外,该公司还将关闭十多个安装中心,并结束与家居装饰零售商家得宝的伙伴关系。
当时马斯克信誓旦旦的表示,收购Solarcity是不需要“动脑子”的交易。却在宣布裁员后,让高管发送邮件安抚员工:“这几天过得很艰难,没有人能否认这一点。”
马斯克这种打巴掌给个甜枣的做法,不是第一次了。
时常要赶工的Fremont,被业界称为“血汗工厂”,员工累到昏倒的状况时有发生,其工伤率甚至超出平均水平31%。2017年马斯克又为了安抚员工,发送了一份饱含深情的全体邮件:“文字无法表达我对你们安全和幸福的关心。我希望,从今往后,你们无论有任何的伤病都要马上向我告知,无一例外。我每周都会和安全小组进行会面,与每一个伤患交流,这样我便能了解到该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之后,我也会去到生产线,与工人们执行相同的任务,感受他们所处的环境。”
然而公司内的员工却直接点破,“那只是说说而已,都是公关手段罢了。”《卫报》采访过程中,有6人曾经受过工伤,但没有一位被马斯克亲自慰问过,也从来没见过马斯克在流水线上执行任务。
但看马斯克今年4月的推特,曾连更数条诉苦,还透露自己在工厂内打地铺,亲自监工要解决Model 3的产量问题。真是煞费苦心……
除了出力还得自掏腰包,在今年5月初,马斯克购买了价值约1000万美元的3.3万份特斯拉股票,当时特斯拉的股价还不到300美元。而本月的大幅裁员后,马斯克两天狂扫7.25万份特斯拉股票,每股价格约在342到347美元之间,总交易金额达2490万美元。目前马斯克是特斯拉的最大持股人,持有约3370万份特斯拉股票,占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的19%。
如今面对业内外双重压力的马斯克,煎熬可想而知,这位数次颠覆人类历史的火箭狂人,在推特上留下:“汽车业真是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