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值老大到“扶不起的阿斗”,昔日的乳业巨头又是因小失大,又是花样作死……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曾经的中国乳业市场只有三个品牌:蒙牛、伊利和光明。

成立于1949年的光明乳业,至今已有60 多年的历史。作为全国最大的鲜奶制品生产销售企业,光明乳业曾一度在蒙牛和伊利以常温奶迅速抢占全国销售份额的市场夹击下,在公众对食品安全始终保持高度敏感的今天,成为市值最大的上市乳企。

然而,12年过去,三巨头的局面如今已变成双雄之争。伊利和蒙牛市值分别达1062.55亿、604.11亿,而光明仅157.4亿元。也就是说,光明乳业目前的总市值仅为伊利的1/7。

昔日的乳业巨头光明为何会沦为“扶不起的阿斗”?

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众所周知,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从诞生到逐步壮大,过硬的产品质量是它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关键。

食品饮料行业尤其是乳制品行业属于快速消费品范畴,消费者的需求量巨大,并且保存期限普遍较短,因此决定了其大量生产、成批生产的生产特点。

乳制品的生产加工又十分的复杂,从原料的筛选(奶源)、消毒、加工、保存、运输,每一个过程都要进行严格控制,因此乳制品行业必须要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然而,近年来,光明将大部分资金都用于了营销推广。据相关资料显示,光明去年一年的广告投入就高达4.24亿元,而其净利润才为2.4亿元。营销成本的增加必然导致材料成本的减少。

而低温奶的生产技术要求较高,保存要求也很高,因此成本要高于常温奶很多,这在它的售价上就能体现出来。伊利则以生产常温奶为主。所以光明的生产成本自然是要高于伊利的。

这样一来,由于减少了材料预算,而其本身成产成本较高,为了盈利必然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自救者天救,自弃者天弃。

随后媒体曝光,一直以品质著称的光明频现食品安全危机,3个月内竟5次出现问题产品。

先是营养餐中的变质牛奶导致78名小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紧接着又爆出光明优倍牛奶中误掺了碱水。

一个月后,在广州市工商局公布的抽检报告中,光明的50%减脂芝士片被检出菌落总数超标;上海、武昌、扬州再次爆出“酸败门”。

据统计,有900多位顾客投诉光明鲜牛奶出现味道怪异、涨袋、饮用后发生腹泻等问题。几天之后,光明旗下的“宝宝乳酪”又被发现含禁用的乳矿物盐。

1 2 3 下一页 阅读全文

随意打赏

扶不起的阿斗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