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第一板!市值近3.5万亿的新三板最迟明年超创业板,十年后或成全球最大资本市场
哈佛大学的管理学大师克里斯坦森提出“破坏式创新理论”。他认为在一个市场当中市场主体要生存和发展一定要有创新。他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市场定位和资源禀赋这三个角度对创新分为三类:一是维持性创新,通过创新的技术向现有的市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二是低端破坏式创新,即以低成本的方式向被过分满足的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三是新市场破坏创新,即开启一个新的市场。
以手机为例,苹果、 华为 应该是一种维持性创新,而小米是低端破坏性创新。如果还能够开发一种手机,这种手机是专门针对某一个市场,比如说老人的市场、孩子的市场,它就是新市场破坏创新。一般说来,市场的在位者倾向于维持性创新,市场的新进入者倾向于低端破坏式创新和新市场破坏式创新。处于低端破坏式市场和新市场的市场新进入者,经过不断地成长,会对成熟市场进行冲击,这就是创新发展的路径。
把这个理论框架拿来研究中国的资本市场,我们认为,交易所市场,上交所、深交所的创新是属于维持性创新,因为这个市场定位在对大中性成熟企业服务,准入门槛高,对于上市企业是高成本,不仅仅是显性的财务成本,还包括隐性的机会成本,制度安排是非市场化的。新三板市场是破坏式创新,市场定位是专门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准入门槛低、挂牌成本很低,机会成本很低,制度安排是市场化的。
交易所市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从市场创新角度来讲有几个方面。1992年开设B股市场,2001年B股开始对国内投资者开放,2004年开设中小板,2009年开设创业板。在制度创新方面,2001年由审批制转向核准制,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这都是在证券发行制度和证券交易和流通制度方面的改革,这种改革我们为什么不认为它是破坏性创新而是维持性创新呢?因为它是在原有制度框架内的调整。大家熟知的,2004年开设的中小板,2009年开设的创业板,按照国家原本的意思,是想把它打造像现在新三板这样的市场。但由于是在原有制度框架内设计和安排,最终导致成为主板市场的一部分。
对于交易所市场维持性创新,对于 中国资本 市场改革的影响和作用,我们认为,基于制度的路径依赖,基于中国惯有的改革方式以及既得利益群体不欢迎改革,交易所市场的注册式改革是在原有的市场和原先的制度框架下的维持性创新,我们可以得出来一个结论,交易市场颠覆式创新不可能,渐进式改革是常态。基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所需要资本市场的紧迫性,交易所市场并不代表 中国资本 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三板属于典型的破坏式创新。其市场定位是专门为中小型企业服务,从它的准入门槛、业务体系、制度安排等方方面面来看,我们认为它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进程的影响是打破了资本市场原有的生态平衡,为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因此,我们认为,在中国近三十年的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当中,它是中国资本市场最重要、最重大的制度创新。
但是这个创新有它的不足,这个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有的监管框架可能影响新三板的市场化进程;二是市场的主要组织者券商完全是交易所市场的券商,从事新三板业务的激励与动力不足,这很有可能成为新三板市场化最大的障碍;三是股转公司目前的股东是上交所、深交所等七家股东,这七家股东里,其中上交所、深交所以及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三家共占有股份是60%,它们三个完全有可能成为“一致行动人”。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看,它可能会阻碍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我的观点可能不对,但是我是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三点有可能成为影响了新三板创新动力的因素。这是我们从破坏式创新理论的角度看新三板。我们分析问题得有依据,破坏式创新理论可以成为分析新三板的一个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