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雄安新区“反超”之后,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今况如何?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有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再熟悉不过的歌曲,唱出了改革开放后,属于中国“春天的故事”。

而那一个圈,就是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年后,深圳跻身中国一线城市之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二年,广东省提出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地试办出口特区,得到了邓小平的首肯,并为其亲身“代言”。当年7月,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将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

更晚的1988年,增设海南省为海南经济特区,成为五大经济特区之一。

被雄安新区“反超”之后,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今况如何?

2010年、2014年,新疆分别新增喀什经济特区、霍尔果斯经济特区。但其设置较晚,就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了。

五大经济特区的设立,是改革开放走出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优惠的关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创造了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外资开始进入中国,也开启了开放经济大门。

   “特区”这一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特殊路径,同时,特区的成功也带动了中国地方政府政策驱动发展的模式。1992年后经济特区模式转移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国家级新区、金融试验区等,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重要标志。

   五大经济特区经济现状如何?

虽享受同样的政策,历经近四十年发展,五大经济特区的面貌却截然不同,深圳早已成为一线城市,而其他城市则还在二三线徘徊。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经济概况:GDP/人均GDP/产业结构

▼GDP

被雄安新区“反超”之后,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今况如何?

▼人均GDP

被雄安新区“反超”之后,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今况如何?

可以看到:

1、五大经济特区几乎在同一起跑线起步,而深圳则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加速跑,GDP增速一度超过90%,把其他特区远远甩在身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2、五大经济区明显分为三个梯队,1979年才建市的深圳,GDP只有区区1亿元,而到了2016年,深圳GDP几乎达到2万亿元,30多年暴涨2万倍!

3、厦门与海南处于第二梯队(注意海南是一个省)。2016年GDP在4000亿左右,是深圳的五分之一。

4、同样是1979年建市的珠海,发展速度则滞后许多,与汕头处于第三梯队,2016年GDP都在2000亿元左右,仅为深圳的十分之一,是五个经济特区中发展最为缓慢的两个。

5、在经历了八九十年代的快速增长,与中国经济相辉映的是,近10年的经济增速都开始下滑,但最低增速也在7%以上。

6、人均GDP上,深圳也是一马当先,2016年人均GD为P16.74万元,居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珠海、厦门紧随其后。

▼产业机构

被雄安新区“反超”之后,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今况如何?

在产业结构上,深圳在2004年成为全国首个无农村无农民的城市,因此其第一产业几乎忽略不计。工业制造的占比也在逐渐降低,三产服务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厦门和海南同样服务业占比较高,但和深圳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深圳的第三产业倾向于文化创新、科技创造等,而厦门和海南则收益于旅游业发达。

社会经济:人口/小学生在校生数量/外来劳动力

▼常住人口

被雄安新区“反超”之后,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今况如何?

▼深圳珠海汕头净迁移人口

被雄安新区“反超”之后,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今况如何?

▼小学生在校数量

被雄安新区“反超”之后,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今况如何?

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人口持续增长才是经济活力的基础,深圳常住人口超1000万人,远高于其他特区城市。每年有1万外省人和5万多省内人落户在深圳,以及79万的小学生数量,都能看出深圳的活力远在其他城市之上。

厦门和汕头的常住人口还略有增长,但海南和珠海的人口增长则几乎停滞,没有人口就没有投资、消费以及创新活力。而更好的经济带来更多的人口,不佳的经济表现使得更多人远而敬之,这一正一负循环,彼此见证。

对外经济:进出口/外商投资

作为开放高地的经济特区,对外经济必须要提。

▼深圳历年进出口额

被雄安新区“反超”之后,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今况如何?

▼深圳历年实际外商投资

被雄安新区“反超”之后,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今况如何?

与其他指标一样,深圳在外商投资和进出口上,依然甩其他特区几条街。1979年从零开始,到2016年,深圳的进出口额已经跃升至4000亿美元的水平,其出口值已连续24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外商投资方面,2016年深圳外商投资122亿美元,也远在其他城市之上,开放的力量可见一斑。

房价

▼五个城市房价对比

被雄安新区“反超”之后,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今况如何?

从1998年住房商品化开始,中国房价尤其是一二线主要城市的房价,开启近40年的暴涨周期。而深圳,从一个小县城跻身一线城市后,房价成为其身份的象征。1981年,深圳第一个,也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东湖丽苑开售,1000元/平。而到了2017年,价格涨到4.8万元/平,而深圳最贵的楼盘已飙到20万元/平。

  在五个特区房产业发展进程中,海南房产泡沫破裂不可忽视的一笔。1992年正是海南地产泡沫的顶峰,海南城市人口100多万,房地产公司就有2万多家,包括 冯仑 、 潘石屹 的万通。1993年,国家开始对海南调控,地价房价一个月掉了一半,房地产公司倒闭了95%,烂尾楼也成为当时海南的一大“景观”。

   为什么是深圳?

  从以上各项数据来看,从一个小县城跻身一线城市之列的深圳,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最 大赢家 。但为什么偏偏是深圳?

  首先,深圳有着极佳的地缘优势。深圳南临香港,从一出生就决定了她有着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香港依靠自身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后来成为 国际金融中心 ,而从香港转移的产业、资本北上,自然优先寻找离自身近的地方,深圳可谓颇受“福泽”。

被雄安新区“反超”之后,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今况如何?

同样是特区的珠海和汕头,则就稍差一点。珠海南临经济并不发达的澳门,与香港隔着珠江口,产业转移向此需多经周折,成为次要选择。离香港最远的汕头,更加享受不到产业资本转移的红利。

其次,邓的亲点让深圳成为第一个特区,“第一”在中国总有着莫名的吸引力。在那个人人下海、想分得改革红利一杯羹的年代,涌向政治、经济政策倾向最明显的深圳,成为首要选择。

  可以说,当时的深圳就是一个无人管的地方。国家划了一个圈,在这个圈里可以自由发挥,政治限制很少。当地政府官员人少,也管不过来。办企业手续简单,开餐厅、开商场,根本就不用办手续,当然也就不用交税。深圳人就是这样获得了第一桶金。 王石 在这里创办了万科,甚至生于汕头的 马化腾 在大学毕业后也留在深圳,创办了腾讯。

再次,“新移民”为深圳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活力。这里成为全国最有创新力的公司的集聚地,上市公司数量也在经济特区中独一无二。而与此同时,珠海最具实力的企业依然是格力等老牌国企,海南依然靠旅游业支撑,经济活力已然有“天壤之别”。

最后,其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或大或小的失误,比如上文提到的海南房产泡沫。再如珠海在基础建设上投资过多,改革开放前十年,珠海总投资35亿元,其中50%是投入在基础设施之上,比深圳高出20%左右。

再如汕头,本身经济优势不太明显,1991年汕头又一分为三(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大大将汕头的实力削弱。

而在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地区文化的差异。

   实力背后是文化差异

上文讲过,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而人一旦聚集,形成的特殊地域文化,就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另一大因素。

比如,山西人从商精明,东北人爽快,中原人更务实,而沿海人思想更开放。潮汕人是敢闯敢拼的典型代表,他们吃苦耐劳、有勇气爱冒险、重视亲情血缘关系,都是潮汕文化最明显的特征。

但也因为这些特征,潮汕地区的经济也呈现出了封闭性。改革开放后,外资首先涌进深圳而不是汕头,无非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因为潮州话难懂,最基础的语言门槛就过不了;

二是爱抱团的潮汕人,当地的家族企业众多,外资进入必然破坏当地的固有利益,所以跑去更加开放的深圳;

三是,对规则的重视不够,家族企业抱团发展,便会对外部的市场规则轻视,重视市场公平的资本不会受到尊重;

最后一点,潮汕人有时分不清冒险和冒进的区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的姚老板,拿下万科之后过于膨胀,动了红字头的 格力电器 ,这才有了上层的惩罚。

如今的汕头,是广州三个特区城市中唯一没有高铁大站、没有机场、没有疏港铁路、没有自贸区的“特区”。造成如此局面,除了当时一改三的行政失误外,特殊的潮汕文化也占了很大比重。

   后记:

经济特区的崛起经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如今,雄安新区所面对的政策、经济环境早已今非昔比。改革开放将中国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个人财富也呈现爆发式增长,由此带来的“奋斗精神”也发生了变化。

网上已开始出现调侃,“深圳特区设立后,人们都想着南下干一番大事业;雄安新区设立后,人们都想着去炒一番房子和概念股”。

因此,除了政策因素,雄安新区未来最大的变数,依然在人身上。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