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医疗大健康投资究竟是蓝海还是红海?跨界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投资界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暌违2017年,股权投资市场现状几何?哪些经验需要碰撞、分享?2018风往何处?新一年,VC、PE有哪些策略变化?行业里,又将缔造怎样的商业传奇……

  2017年12月6-8日,由 清科集团 、投资界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在京举行,汇集股权投资界巨匠精英,以趋势、策略、行业角度剖析这个时代。

  在“大健康产业投资2.0”圆桌论坛中, 高特佳 投资集团主管 合伙人 胡雪峰 , 海达投资 董事总经理、合伙人 陈巧 ,景林CEO兼合伙人 高斌 , 红杉资本 中国基金合伙人 陆潇波 , 远毅资本 合伙人 杨瑞荣 ,仙瞳资本执行合伙人 杨晓明 , 中新融创 董事总经理 张长勇 , 安龙基金 创始及管理合伙人 赵春林 共同参与了讨论。

   以下是嘉宾精彩观点:

   1 、医药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它的周期性比较弱,在风险来临的时候,下降的抗跌性比较强,遇到风口的时候,上升通道虽然没有其他的行业快,但是它比较稳健。

   2 、除了一些刚性需求外,在消费升级的概念下,医健领域还有很多弹性需求的机会,围绕高端的、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的一些医疗服务机构,或者说是公立医院有益补充第三方的医疗机构,应该享受到政策的暖风。

   3 、抓住医疗服务机构在整个医疗服务的环节,必须要沉下去,通过医疗服务向医药、器械,向检测各个领域延伸

   4 、无论哪一家伟大的公司,其核心竞争优势一定是技术和创新。

万字长文|医疗大健康投资究竟是蓝海还是红海?跨界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胡雪峰: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高特佳投资集团主管合伙人胡雪峰,非常高兴也感谢清科提供机会,台上各位嘉宾能够在一起交流医药大健康领域的投资。高特佳投资集团目前专注于投资医药医疗大健康,我们在这个领域耕耘了16年,从投资领域来看,在 制药、医疗器械、诊断试剂、医疗机构和医疗美容 这些领域都已经有比较多的布局,累计到现在也投了 70 余家企业 ,我们也有自己的上市公司 博雅生物 。医疗器械领域投了迈瑞医疗,我们也曾经是迈瑞医疗的创始股东,医院这一块投了上海美华,在这个领域, 高特佳是全阶段布局、全产业链来进行投资 。高特佳提出来的理念,就是大健康投资的广度,还要有产业运营的深度,我们是 产业 + 资本双轮驱动 来在这个领域进行深耕细作。

台上七位嘉宾也都是非常重量级的投资界大佬,各位大佬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基金、投资理念,还有自己的对健康领域的一些想法。

   陈巧: 我从事医疗大健康有11年时间,海达投资主要在 医疗大健康和大智能 两个方面做布局,我们现在投了50家企业,已经IPO的企业有9个。海达 聚焦行业、集中投资;不追风口、价值投资;既看赛道,也看赛手;不求规模、精益求精

   高斌: 我是景林CEO、合伙人。我们在二级市场力度很大,今年二级市场里有三个产品是在私募排名第一、第二、第三。当然我们在一级市场也是比较成功的。景林是2003年进入大健康领域,在 仁济医院 集团公司我还兼任总裁,最 高峰 时托管了20多个医院。投资投了凤凰医疗,第一家登陆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我的感觉是, 医疗行业是一片蓝海 ,这个市场是大有可为的。

   胡雪峰: 高总是一、二级市场通吃,也是全产业链布局。红杉资本更是业内的翘楚,陆总介绍一下自己。

   陆潇波: 我是红杉资本的医疗合伙人陆潇波,红杉比较出名的是投资互联网领域,投了非常多明星项目,其实医疗应该说也还是不错的,但是没有办法,主要是互联网的光芒太闪耀了,医疗这一块我们其实没有主动的去做宣传,但实际上红杉从2007年就已经开始投医疗了,现在也有十年的时间,目前 累计投资医疗项目也已经超过了 70 。过去大家对医疗的印象是周期比较长的领域, 红杉从 2016 年开始,已经有一些优质项目开始步入收获期 ,2016年 健帆生物 和 贝达药业 两家上市,今年有 华大基因 和再鼎医药在纳斯达克上市,还有药明生物在香港IPO,另外,有三家在排队,还有5、6家企业会在今明两年报会。我们看到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一些非常优质的龙头企业开始逐步进入了退出期。

  红杉过去在医疗领域的投资策略,其实有一定过去的互联网基因,对于 头部公司或者是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是比较愿意去投资的 ,所以我们看到红杉在医疗各个细分领域的龙头,基本上都能覆盖到。

  未来在医疗方面的投资策略,我想除了要把握住龙头,当然 还要在更多的重点细分领域,去做进一步的深挖和深度的研究,然后更系统去寻找优质项目 ,我们不仅仅是有龙头,还是还有更细分领域的龙头。说实话,医疗领域比较不同的是,不大会出现像互联网领域赢者通吃的局面,我们不仅仅投某一个细分龙头,在各个细分领域你都要认真去学习、研究,去布局。也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能够跟大家做交流,未来我们会继续在 创新药、 精准医疗 还有高耗材医疗服务 这几个细分领域进一步做重点的布局。

   杨瑞荣: 远毅资本去年成立的,专注在 医疗和金融 两个行业,从三个合伙人的经验和背景来讲,我们认为这两个行业有很多共同之处。第一都是 在消费升级之后所带来的健康需求和金融需求 。第二,这两个行业 与国家的政策息息相关 ,在政策变化过程中我们把握这样一个投资机会。第三,这 两者对技术要求非常高

  谈到医疗健康,我们也是抓住几个非常细分的领域研究更深、更透,在 基因测序和各种测序技术的应用层面 有很多的布局。第二个大的方向,是 以进口替代和国内创新为主的医疗器械设备,还有核心耗材 这样的领域。

  第三, 基层医疗为主的移动医疗 。移动是一个技术,怎么样为传统的医疗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看重的一个方向。我们在基层医疗、处方药,还有在流通领域抓住了一些机会,也在布局。

   杨晓明: 我是仙瞳资本的杨晓明,我们专注在 生物医药、医疗、还有民生安全、生物医疗科技 这几个主要领域进行耕耘。仙瞳资本最早期是做了一些孵化器的工作,起源于对早期项目的投资,近几年我们加大了对VC行业的布局,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来讲,我们将继续在 精准医疗、生物医药 等方面继续投资。

   张长勇: 中新融创是一家 针对成熟企业和上市公司进行大比例股权投资 的机构,我们希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供很好的金融服务、资产并购等,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他们的财务实力和公司价值。在医疗健康领域,我们投资的逻辑起点有两个,第一个逻辑起点是 助医者实现价值,帮助医生更有尊严地去执业 。我们关注几个方面的投资,第一是 医疗辅助诊断技术 ,更加智能地帮助医生,第二是 可以让医生看得更多、看见真相 ,比如云影像技术;第三就是 武装医生的双手 ,手术机器人可以大幅度延长职业寿命。第二个逻辑起点就是 给病人提供更加便捷、优质和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 。这是我们投资的方向和蓝海,就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和医保控费,我们投资的一个重要逻辑就是 赋能基层医疗

   赵春林: 我是安龙基金的赵春林,安龙基金投早期项目。我本人是学生物学,做科研出身的,原来在实验室里待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后来在辉瑞工作了几年,之后在美国待了13年,2003年回国,刚开始做医疗器械的代理、做销售,公司卖了之后做投资,2011年先在 国科嘉和 做合伙人,后来在 康桥资本 ,去年年初成立了安龙基金。安龙基金是一个早期基金,投三个方向—— 医药、医疗器材、医疗服务,智能医疗 ,我们也比较看重。

安龙基金特点是,我们几个人都是创业出身的,都有医疗相关专业背景。去年投的20多个企业里面,有三四家还是跟创业人员一起成立的公司,跟他们一起找到一个合适的领域,找到一个很有前途的方向,比如安龙脉德,天海安龙,安龙基因等,是我们基金跟创业者一起开的公司。

   医疗大健康,究竟是蓝海还是红海?

   胡雪峰: 在座八位嘉宾基本上都是医药专业背景出身,或者有部分投资人是金融背景出身的,还没有完全跨行业,但是大家都知道,最近几年几乎所有行业的投资人都开始涌入医药大健康领域,造成了这个领域其实一直都很热。那么 这个领域目前究竟是处于蓝海,还是处 于红 海,这个领域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

与此同时,国家又不停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比如说对审评审批速度的加快,对海外国际临床数据中国可以承认、可以使用,在中美同时申报。还有一致性评价的深入,还扩大到了注射剂,中药的再评价,还有对一些辅助性用药的这种限制政策的出台。还有一些利好,中国制造2025对医疗器械的利好,这些可能都会为大健康产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必然给我们带来一些投资机会,但是也可能对有些企业是很大的危机。

在这么大的环境变化之下,这个领域怎么去投资,怎么去经营,或者怎么去更好把产业和投资结合在一起,促进大健康领域的发展。请海达的陈总先讲一下。

   陈巧: 我觉得 医疗大健康行业是受政策影响非常大的一个行业 。这两年以来,政策处于一个动荡期,对于行业内的企业来说,几家欢喜几家愁。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先从消费端和支付端来讲,这两年一个重大的变化,大家到医院去看病,发现药便宜了,然后就是医院有药占比,或者是耗占比方面的限制,可能我觉得这一块对整个医疗主市场公立医院来讲,对它的消费结构,或者是业务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会带来整个行业内的一些投资机会转变,我觉得以药养医的这个局面首先要破除。医院在补偿机制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可能会寻找一些新的业务的机会。

  简单来说一句话,我觉得 凡是能够为医院提高效率,或者是降低成本的产品或者是服务,我认为都是有机会的 ,这是一个大的说法。从供给端来讲,医疗行业的供给侧深入的改革,创新应该是一个主要的主命题,就是对创新的鼓励。尤其是对医疗器械创新的鼓励,应该也是今年比往年的力度都会更大。包括对于临床方面的一些制度改革,这个政策应该是一个组合拳,从研发到整个注册报批,这一系列配套的措施,会对一些创新的器械、创新药还有像制剂出口领域都有很大的利好。以前做一致性的评价口服制剂,还有注射剂的再评价,这些措施会给一些踏踏实实做科研,一些优质的企业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另外从政策来讲,现在十九大之后,将全民健康提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高度,这对于一些 分级诊疗、基层医疗 存在很多机会。除了一些刚性需求外,在消费升级的概念下,还有很多弹性需求的机会, 围绕高端的、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人们需求的一些医疗服务机构,或者说是公立医院有益补充第三方的医疗机构 ,我觉得应该享受到这个政策的暖风,应该我们会去重点关注的地方。

   胡雪峰: 这个话题很大,政策变化很大,因为时间比较紧,每个人选一两个关注的点,你觉得这个政策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高斌: 医疗这一块的市场规模很大,去年的市场规模是3万多亿,今年好像是快5万亿的规模,2021年快到13万亿,未来五年大概复合增长是27.2%。胡总说的这个文件,我总结为: 放松管制,资源下沉,鼓励创新

  景林13年前就深耕于医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很深刻, 抓住医疗服务机构在整个医疗服务的环节,必须要沉下去,通过医疗服务向医药、器械,向检测各个领域延伸 。我们称之为“ 根据地 ”,就是你按根据地的打法往下做,这样可能找到一些细分领域的龙头,然后投下去,这是景林的一个独特的做法。

   陆潇波: 我个人感觉,大家都涌入到医疗健康这个领域,短期会有一些泡沫,或者估值上有压力,但同时要看到泡沫本身带来的好处,就像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一样,只有互联网的泡沫才能吸引更多优秀创业者来创业,才会有更多好的创业环境,才会有谷歌等这样伟大的企业出来。医疗也一样,有了更好的环境,有了更多的资本进来,中国也就有可能会成长出伟大的公司,所以从大的格局来看,也有它带来好的一面,对于创业者实际上是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机遇。

  对于医疗健康行业投资而言,我觉得 要求更高的就是专业性 ,医疗有太多细分市场,有很强的专业产品和技术。不是说资本一上来就完全覆盖了, 专业性一定是一个很大的壁垒 。从投资人的角度,需要不断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对于这个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专业技术的方面更加深入系统了解,然后形成更强的洞察力,这个其实对投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我感受比较深的一点是创新,投资人主要投未来,现在互联网领域阿里、腾讯这些中国公司已经和美国互联网公司市值很接近了,但是生物医药领域中国目前市值最大的公司也还只有3百亿美金的市值,而对比全球最大市值的生物医药公司强生是3千多亿美金,那么中国再过10、20年,未来有没有机会产生的伟大的生物医药公司出来?所以从大的逻辑上看,差距越大,未来想象空间就越大。 无论哪一家伟大的公司,其核心竞争优势一定是技术和创新 。国家的政策一定是站在更高的视野去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我国与美国的差距还是很大的,目前国家的政策给了很多的支持,资本也在给很多的支持。我相信注重技术创新的公司未来会更有机会。

  从红杉的角度,过去的基因一直是属于尽量投得最早,成为创业者最重要的投资人,在变化到来之前,需要能够提前做一些布局,所以我们未来的投资理念, 技术和创新永远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石 。当然除了这个基石之外, 团队、未来选择的技术方向也要符合未来大的市场逻辑 。现在虽然有很多热潮,有很多热钱,大家会感受到这样的压力,但是最核心还是怎么做好自己,因为虽然有很多的项目,其实每年你能投的项目总是有限的,投好自己的那些项目才是最重要的。

   杨瑞荣: 讲到政策层面交流的时候,大家对中国政策过去的评价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原来是多变,政策层在变,最近几年大家确实看到这种监管跟市场的角度,走得越来越近,监管能够容忍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中国的监管现在有一句俗话,叫“让子弹飞一会”,有一些乱象,要让你跑一会,跑出来了之后,再做一个重要的决定,金融行业是这样,医药行业也是这样。从医疗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不能完全看政策,政策对我们指导也非常重要, 更关键的东西是政策的导向和市场的导向怎么样做到完美的结合 ,我们相信市场的力量慢慢会把政策的方向引导上去,这两个方向一结合,这上面就会看到比较大的机会。

   杨晓明: 前面几位嘉宾都讲得比较详细了,我想就这两块的问题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个观点,首先一个关于红海和蓝海的问题,红海的话在中国来讲,应该是一个在正常不过的现象,对于各行各业其实都是这样。作为投资于医疗领域的投资机构,可能很容易出现一拥而上的局面,我们认为只要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优势判断能力,大家总能发现一些面向蓝海,优质的项目和企业。

第二个就是政策的变化,首先医疗行业是一个受政策监管很严格的行业,中长期来讲对行业发展和行业中的公司发展是有利的情况,当然对部分的企业应该出现一种冲击的状况。所以它是一个双刃剑,会逐步促进行业当中的优势企业的优胜劣汰的过程。

除了医药行业本身的一些政策,其实我们还应该关注到整体金融政策,以及IPO政策方面,比如说发审委最近都有一些大的变化。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其实它是有利有弊的,可能对于某些机构来讲,他投的一些企业刚好赶上这个政策的趋紧的阶段,也许会撞上枪口。

   张长勇: 我觉得 对于投资而言,这是一个红海市场,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是一个蓝海的市场。 钱多政策好,就是创业者不够,这是我的一个感受。我看到 基石资本 投资合伙人讲到,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的创业者,不是其他的企业,而是资本。他讲投资药店,拿20亿用资本+团队的方式,找不到合适的创业者,就自己干了,就是资本+团队,医疗创业的门槛还是比较高。很多人都盯着搞医疗AI,我还是建议大家多关注基层医疗服务市场,中国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加起来是98万家,只有2.9万家医院,有20多万家社区服务中心和诊所,有46万家药店,去年全年的诊疗人次79亿里面,其中有41%是在医院里,55%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里。新进入者要在哪些领域来切,我还是一个建议,更多的人进入到 基层医疗,能够给 老百姓 提供更加优质的价格 ,更加便捷的服务,也是我们投资的目的。

   赵春林:现在是医疗创业最好的时间 ,我跟在座好多位都是学生物出身,2003年回国的时候,自己也想开公司,在中关村当时政府给了10万元,现在投一个公司,到地方政府都是几百万和上千万的融资,钱往这个领域涌,然后很多人出来创业。现在做医疗投资的人都开始专业化,要么是学这个行业,要么在这个行业里面做了很多年的,投资人专业水平要求高一些,另外就是对投资人往早期看的可能更多一些,你不能在后面摘果子,pre-ipo,把钱往里面放,现在是卖方市场。

  对于基金来说我们 走两个方向 ,一个是 往门槛高一些的地方,就是新药研发 ,我们最近投了很多新药研发的公司,并且很多是外企的高管自己出来创业。另外一个就是 往早期走 ,现在我们跟很多公司一起开新公司。我们尝试一个新药研发的模式叫科辉创新,好多外企不想开研发中心,我们以中国科学院的资源,跟他们一起建立新药研发的孵化器,因为安龙基金股东是中国科学院,以中国科学院的资源,与辉瑞建立了科辉创新,辉瑞帮助我们把药从国内走到国际市场,这是我们的一个尝试。我想跟在座的各位朋友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医疗创业的机会,并不是要大家看红海、蓝海,我觉得钱多对于创业者就是好事。对于投资人来说,对你的要求就更高一些, 第一你要往前期看,第二个,你要做得更专业一些

   跨界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胡雪峰: 总结下来,我们认为医药大健康领域市场广阔,大有可为,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争论他是红海还是蓝海,我都觉得至少现在还为时尚早,我们预测未来整个大健康产业规模8万亿,从现在算到2020年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我始终认为长远来说它一定是蓝海,而且还在保持年均20、30%的高速增长,这个也是 医药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它的周期性比较弱,在风险来临的时候,下降的抗跌性比较强,遇到风口的时候,上升通道虽然没有其他的行业快,但是它比较稳健。 高投入,高监管,高门槛,还有一个长周期,这个还是比较显著的,所以这个领域大有可为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从所有目前政策变化来看,鼓励创新,淘汰传统的制药企业、传统的品种,淘汰低端仿制,鼓励研发人员扎扎实实去做自己的研究,这个是所有政策出台的目前最核心的关键点。

第三,对我们投资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投资人究竟是不是专业,你对这个产业链研究有多深,你能不能擦亮眼睛寻找独角兽,寻找优秀的项目,扶持和孵化优秀的项目,这个是对投资人的专业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广度提升认知,我们既要关注大健康的广度,更重要的是看深度,你有没有产业背景和专业背景,我们叫 深度创造价值 。把大健康产业剥开来,每个细分领域你培育出来,你才是这个行业的领跑者。

所有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医疗大健康是一个高度责任感的领域,牵扯到国计民生,要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无论是创业者、投资者,还是从事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都要扎扎实实去伪存真,踏踏实实做好医药医疗,我们要回归本质治病救人,最后才是经济效益,应该坚守这一点。

   赵春林: 我们觉得真正的客户是医生,病人在医疗体制里面的话语权还是很少,医生的话语权很多的,你做什么样的事情,能不能劝动医生?安龙基金里面投的很多项目,创始人至少是医学或者是药学背景出身的,他能够有沟通的语言,然后再用自己的方法提高医疗的效率。我认为不管什么东西进入医疗产业,最后都是要 以医生和医疗界的人来牵头做的公司,我才投

   高斌: 什么叫创新?创新一个是深度,专业以后再转度,再就是广度。医疗行业是很专业的,原来是比较封闭的,现在随着管制的放松、投资市场逐步开放,跨界越来越多,我认为这个现象非常好。我是搞金融出身的,我管理医院的时候非常有感触。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大家要把握一个基本点,就是 以不变应万变 ,你熟悉的是你的基本点,但是跨界之后,再以这个眼光再看另外一个领域,这个时候你的眼光完全不一样了。

   杨瑞荣: 我本人跨的 金融和医疗 两个方向,说到大健康,我觉得 跨界是一个伪命题 。我从2004年开始做医疗方面的投资,也包括消费和技术方面的投资,我发现在过去几年,整个医疗健康产业在不断的发展,有两个方向在往纵深走,一个是新的技术进来,AI+医疗所谓的跨界,其实不是跨界,是互联网、AI等所有的技术,对现有医疗健康的补充,或者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健康产业发展得足够大,需求足够细分,产生了更大的投资机会。

第二个角度,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说金融行业或者是医疗行业也存在跨界,因为原来整个支付体系全是以社保为主要的支付体系,随着这种医疗支出越来越大,社保支付体系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产生了新的一些保险和医疗相结合,这其实也不是跨界,是自然的延伸而已。

   张长勇: 我换“协同”这个词可能更好一些,梅奥诊所的理念,第一个是协作,第二个是信任,医疗和什么东西都可以协作。樊代明院士讲医学的概念是大于科学的,医学有宗教、有心理、有社会的因素在里面,医学和任何科学协同都有机会。

   陆潇波 :我是市场出身的,很多问题很现实,无论什么样的模式,万变不离其宗,要能产生真正的刚需,或者是产生应用级的产品,通俗来讲企业要产生收入和利润。还需要真正解决临床的痛点,无论是病人还是医生,要愿意付费,很多时候都是大家想象的场景,而到了付费这个场景,没有人给钱都是走不下去的。有人真愿意给你钱,能产生很好的收益,一定是很有价值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

   杨晓明: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科技、文化和医疗的结合,一直都存在的,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强加在里面,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

   胡雪峰: 医疗领域欢迎跨界的人,跨界的思维,跨界的经营者来冲击我们这个传统行业。但是我们更希望跨界是融合,运用其他行业优秀的经营方式,来推动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还是要抓住医药和医疗的本质和主线,无论概念是什么,形式是什么,医生和患者是两个关键点。你能不能解决医生的痛点,能不能解决患者的痛点,最终患者能不能得到更高效,更及时,更有效的治疗,这是医的根本。药的根本是什么?药有三大特性,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专业人员解决的问题,可及性是跨界人员解决的事情,这样能够实现跨界和传统专业人实现有机的整合,把这个产业能够推向更快,更好,更高效的发展。

  非常感谢在座的各位嘉宾,也感谢各位朋友,希望有机会能够有更多的交流, 谢谢 大家!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